回覆列表
  • 1 # 糾結體12

    也不是沒有治理過的。我記得雍正皇帝就曾經想大力治理旗務。那應該是在他的統治後期吧,大清朝在他的治理下已經頗有中興之象。於是呢,他決定對大清的最後一個毒瘤開刀。

    大清入關後,那些在編的旗人,平時也不需要打仗了,整天遊手好閒,還要政府代代供養,這就給滿清造成巨大的財政負擔。為了能夠讓旗人自食其力,而不是躺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吃老本,雍正下旨把田地分給旗人,但很少有人響應他,這就好比企業裡某些混日子的老員工,給他們安排點事就會各種牴觸,因為他們已經成為了這個體系的既得利益者。一旦有人要動他們的乳酪,那肯定會遇到強烈的反撲。因此雖然雍正親自帶頭示範,但最後還是不了了之。其實清朝的每一代帝王肯定會意識到“旗人是紈絝子弟”的問題的,只不過隨著這個毒瘤越長越大,就越來越不敢動了。直到太平天國起義爆發,咸豐帝允許漢人辦團練,這不就是他知道旗人已然爛到底了而採取的權宜之策嗎?

    自古以來,改革就是個得罪人的事,尤其是那些需要對既得利益者的蛋糕動刀的改革,那一定是輕則傷筋動骨,重則腥風血雨的。強烈推薦《雍正王朝》。

  • 2 # 好奇觀古今

    這個要為清說兩句話,歷朝歷代的武勳貴族後裔中,八旗子弟其實算是不錯的了,這個問題一直是各朝的頑疾。

    而且古時大部分的軍隊其實跟百姓是對立的,燒殺搶掠樣樣都會,八旗還算不錯的,皇家供著,雖然戰鬥力不行,但我不燒殺搶啊。

    你看看明軍戶,最後完完全全成了流氓部隊,朝廷手頭緊,沒錢,就讓他們自己想辦法,結局只有一個,就是搶,那可真的成為當地百姓的災難。

    明清兩代都在想辦法治理這些人,但國家不能沒有自己的軍隊啊,清後期靠綠營,戰鬥力是高一點,但軍紀也是完蛋,後期連戰鬥力也慢慢完蛋,結果放權地方建立軍隊,這下好了,軍隊不聽自己的了,淮軍不聽朝廷的話了,後面的各個地方軍建立,戰鬥力是上去了,關鍵朝廷管不住他們了。

    所以,你要是皇帝你選哪個。

  • 3 # 一個喜歡歷史的男孩

    八旗變成遊手好閒的紈絝子弟,其實是滿人防漢的指導性思想和八旗制度的犧牲品。

    能賣古董的八旗貴族也僅僅是金字塔尖一群人。

    底層的旗人只能當兵,而且是全家老少只能拿一份錢糧。八旗兵墮落不是因為沒有嚴格的訓練,而是失去了培育的土壤。

    旗人不準從事生產活動,對於貴族們而言無非是遛鳥而已,但對於底層也就是八旗兵的主體,就意味著與原本農牧的經濟割裂,變成了一人當兵全家苦熬,而且世世代代無法解脫。

    再加中上層也是從京城裡養尊處優的八旗貴族中出來,可想而知,再怎麼抓底層訓練,這種邊緣化生存狀態熬個幾代人下來,整個軍隊的精神意志就徹底瓦解了。

    其實這種體系隔離的制度原本也是為了防止旗人與漢人混在一起完全同化,徹底失去八旗兵的特質,但人口數量、生活方式擺在那裡,要麼都當特權階層腐化、要麼混在一起同化,否則就只能半死不活地熬。

  • 4 # 自然的人氣

    ,是大清中後期漢人眼中旗人的形象:地位優渥、衣食無憂、不事勞作。

    皇帝不會因為漢人的想法去整治旗人。

    皇族靠八旗馬上得關內、治關內,錢糧當然由國庫度支。且規定八旗子弟不得從事兵、役之外的職業。

    靠圈佔地、強迫原耕農/流民投充為奴的田莊主就更不用說了

  • 5 # 魏東雙

    紈絝,是大清中後期漢人眼中旗人的形象:地位優渥、衣食無憂、不事勞作。

    皇帝不會因為漢人的想法去整治旗人。

    皇族靠八旗馬上得關內、治關內,錢糧當然由國庫度支。且規定八旗子弟不得從事兵、役之外的職業。

    靠圈佔地、強迫原耕農/流民投充為奴的田莊主就更不用說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有什麼常人不能理解的怪癖或者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