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安嘟麻麻
-
2 # 江醫生說科普
小兒發熱,既不需要也不可以交替服用兩種退燒藥。
發熱的原因是身體產熱過多和(或)散熱減少。
病原體及其毒素或組織損傷、炎症、抗原抗體反應、惡性腫瘤等刺激機體,產生內熱原;使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前列腺素合成並釋放增多,刺激下丘腦的溫熱感受神經元,致體溫調定點提高,可使機體產熱增加,散熱減少,體溫升高。
人體的正常體溫為36~37度左右。
發熱的原因有:
1.感染性發熱
各種病原體如病毒、細菌、真菌、支原體、衣原體、立次克體、螺旋體、寄生蟲等感染人體均可引起發熱。發病機制是,病原體及其產生的毒素或其它致熱原作用於機體,使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
2.非感性發熱
原因有:無菌性壞死物質的吸收;抗原-抗體反應;內分泌與代謝性疾病、或其它疾病引起的產熱增多或散熱減少;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自主神經功能紊亂。
發熱患者即使不用退熱藥,體溫也不一定越來越高,而是根據病因在一定範圍內波動;許多發熱性疾病具有比較典型的熱型,臨床常見的熱型有: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波狀熱,迴歸熱、不規則熱。
用於退熱的藥物主要有
1.非甾體抗炎藥,即所謂的退燒藥。包括對乙醯氨基酚、阿司匹林、布洛芬和尼美舒利;這些藥物的化學結構可能不同,但作用相似,其中阿司匹林和尼美舒利不用於小孩。
2.糖皮質激素:如地塞米松,具有抗炎、抗毒、抗免疫等作用;可用於嚴重中毒性感染所致的發熱。
3.氯丙嗪 可抑制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節失靈,體溫隨環境溫度變化而改變。用於人工冬眠療法。
我們常說的退燒藥指的是非甾體抗炎藥,亦稱解熱鎮痛藥。此類藥物可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酶,減少身體致熱物質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使異常升高的體溫調定點恢復至正常水平。
小兒免疫力低,易於發生病毒或細菌感染,故發熱是小兒的一種常見症狀。
症狀輕微的發熱,可不用退熱藥;或遵醫囑用退熱藥對症治療。如果病情較為嚴重,或高熱不退,應查明病因,對因治療,退燒藥只能暫時解決發熱的症狀,無法消除病因。
兩種退熱藥交替服用,不但效果並不增強,而且毒副作用可能相加。
如果經過以上治療,仍高熱不退,醫生可決定加用糖皮質激素,或輔以物 理降溫,或請中醫會診。另外還有冬眠療法。
-
3 # 兒科醫生廖積仁
寶寶反覆發熱,是機體受到微生物(病毒、細菌、支原體等)感染後正常的免疫反應。目前關於發熱的退燒問題已經有了兩點明確的專家共識:
1.退熱不是我們治病目的,不能為退熱而退熱,應該根據寶寶的精神狀態和自我感覺的舒適度來決定要不要用退熱藥,而不是單純的看體溫度數。如果寶寶精神好,沒有什麼不舒服,活動如常,就是燒到39度以上,也可以不用退熱藥,注意觀察。
2.遇到高熱難退,不能為了達到儘快退燒的目的而幾種藥交替使用。因為高熱難退肯定是感染嚴重的原因,應該是加強抗感染治療(抗病毒、坑細菌等),交替使用並不能使發熱控制得更快,而且最重要的原因是這樣交替使用會大大增加藥物副作用產生的風險,主要引起骨髓抑制(白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急性腎臟功能衰竭。
回覆列表
小孩子高燒38.5以上需要退燒藥介入,這時候如果服藥以後溫度持續高熱不下,就需要服用另一種退燒藥。每種退燒藥起作用的時間是6-8小時,而每種藥一天內(24小時內)不可超過四次,也就是間隔四小時以上。
這裡所說的兩種退燒藥是對乙醯和布洛芬,一般選布洛芬的家長比較多,見效快。
還有就是孩子發燒要積極的喂水做物理降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