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無知先生

    身心是一體化的存在。有什麼樣的身就有什麼樣的心,反之亦然。

    一個用鼻子看人的人,一定有著驕傲自大的內心;而一個謙虛誠懇的人,他的外在動作、神態,也一定會給人謙虛誠懇的感覺。

    我們的身體是我們心靈的外在顯化;我們的心靈,也可以透過淨化這個身體來昇華。

    修行無非就是從兩個方面修:身體和心。

    道家的"性命雙修"說的也就是"性"——內在心性、"命"——外在肉身。

    當然,性和命還是有主次之分的。性(心)為主,命(身)為次。性(心)為本,命(身)為末。所以,性在命前,即心在身先。修性(心)是修行的基礎,修命(身)是修行的輔助。

    所有道家對外在身體的修煉方法,比如武術、醫術、氣功、丹法、辟穀等,都是為了更好地修行而存在的。他們的初衷,是延長身體的壽命,保持身體的健康、完好、清靜、氣脈暢通等,從而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來達到了生脫死,究竟解脫的目的。這在道家的說法是"羽化登仙"。

    只不過後來的人,學著學著就把這個主次顛倒了,把修行的重心完全轉向到命(身)的上面,在命(身)的修煉上推陳出新,花樣百出,從而衍生出各門各派。

    然而,在"性命雙修"之前,我們的傳統儒道文化還有一個更加重要的概念——"炁(氣)"。

    "無極生太極,太極生兩儀"。無極就是道的本體,太極就是炁(氣)的狀態,而到了兩儀就是分陰陽了。

    在我們古人看來,炁(氣)是一種根本性的存在,它是萬物存在之基礎。它凝聚起來,構成了世界的萬物,各種有形無形的物質。但這些物質都不是永恆的,總有一天都會分崩離析,而當它們消散以後,又變回了炁(氣)。就這樣不斷迴圈著。

    炁(氣)是流動的,是一種媒介狀的存在。它能夠隨著我們的意識而隨時轉化。當我們把炁(氣)提煉昇華到一定程度,它就內化為我們身體的一部分(即同時物質化和意識化),同時提升我們的肉身和意識層次;當意識層次降低到一定程度,它又散逸為炁(氣),我們的身體也隨之變得粗重。

    這就是"心氣不二,心氣合一"。

    所以在傳統儒道修行中,它是:

    精生炁(氣),炁(氣)生神,神生明;

    聚津成精,煉精化炁(氣),煉炁(氣)化神,煉神還虛。

    我們古人練功、修行關鍵就在這個"化"字裡,這個"化"字貫穿在儒道修行的始終。"大而化之謂之聖"——整個修行的過程,無非是不斷把身心淨化、融化、通化、轉化的過程,最終達到最高的境界。

    身心的轉化大概分以下幾個步驟:

    1.淨化:去除身心之中種種偏執、雜質;

    2.通化、融化:讓身心變得通透、圓融;

    3.轉化:把身心之境界越來越擴大化,與萬物同在,與天地合一,大而化之,最終進入聖賢之化境。

    而這在儒家四書的《大學》中開篇就寫得很清楚了: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

    儒家講孝,講道德,講仁義禮智信,看起來簡簡單單、平平常常,但其實其內在具有無比深刻的內涵。

    你們難道以為儒家只是孝順父母、做做好人好事這麼簡單嗎?

    真正的儒家是通天徹地,是頂天立地,是把整個身心全部化掉!全部化為一種意識化存在、道德化存在、光明化存在!整個身心徹底轉化,完全進入在化境之中!

    這在基督教中被稱為"與上帝同在"、"上帝的化身";在佛家被稱為"無餘涅槃"、"究竟圓滿"。這就是佛陀的境界,就是耶穌的境界,就是孔子的境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五元之內的小禮品有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