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丹霓

    李後主生於七夕,死於七夕,彷彿冥冥中就有著悲劇的宿命。

    李煜生在帝王家,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6個兒子。據記載,李煜天生異相,長得和常人不同,“一目重瞳”,也就是一個眼睛裡有兩個瞳孔,這在現代是一種病,但在古代,被認為是聖人的相貌。中國歷史上著名人物裡“一目重瞳”的還有項羽和舜。

    李煜除了大哥李弘翼,其它哥哥都先後夭折。雖然生為皇子,但他對爭皇權沒什麼興趣,他只希望沉溺在他深愛的文字裡,做一個快樂文人。李煜的父親,南唐中主李璟同樣擅長詩畫音律,但李煜青出於藍勝於藍,因此深得父親喜愛。

    我們都知道,喜歡並擅長文藝的人大多是感性的,而政治是絕對需要理性的,李煜這位同樣喜好詩文的父親並不適合皇權之位,作為一國君主,自己說的話本該是金口玉言,一言九鼎,尤其是在繼承皇位這種大事上。李璟一定沒有想到過,自己的一句話成為了此後一場慘劇的導火索,害了自己的至親骨肉。

    這句話就是“兄終弟及”,也就是說自己將來會把君主之位傳與弟弟。而多年之後,他不但沒有履行諾言,而是又把戰功卓著的長子李弘翼立為了太子。

    皇位本就是至高權利的象徵,為了皇位,古今中外上演了無數殺兄弒父,骨肉相殘的血腥悲劇。李璟前後不一的做法更是推波助瀾,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李弘翼是個剛毅果斷,權利慾極強的人,他把叔叔看成眼中釘,肉中刺,必除之而後快。然而,在毒殺了叔父之後,李弘翼在第二年也病死了,據說還是因害死了叔叔,心中恐懼,驚嚇而亡。

    24歲的李煜便順理成章地坐上了皇位。如果時間停留在這個時候,李煜真的是被命運眷顧的幸運兒,不僅僅是有了不必爭奪而得來的皇權。同時還有了稱心如意的皇后周娥皇,歷史上稱大周后。

    自古皇家的婚姻多是政治婚姻,尤其是皇帝與第一個皇后之間的,大多數是兩個沒有感情的陌生人,為了鞏固皇權而結合,沒什麼感情。然而李煜的這樁婚姻卻極其美滿,兩個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年輕人情投意合,每日裡詩詞歌賦,琴瑟和鳴,大有唐玄宗與楊玉環當年“仙樂聲飄處處聞”的光景,尤其大周后和楊貴妃一樣擅長跳《霓裳羽衣舞》。李煜為兩人在一起的美好時光寫下了不少佳作,可謂妙筆生花,濃情蜜意絲毫不亞於現代社會自由戀愛的情侶。

    與唐玄宗一樣,李煜也因沉迷音色,荒廢了政務。不同的是,李煜繼承的南唐政權是個爛攤子,即便他有心振興國家,頒佈了一系列減免賦稅徭役的政策,仍然無法改變日益衰退的國力,在軍事上更是完全無力抵抗北宋趙匡胤的金戈鐵馬的。李煜只好割地賠款,甚至主動去除國號,改稱“江南城主”。

    作為政客李煜是軟弱的,他認為退讓、隱忍可以換來安穩,他並無野心與北宋抗衡,只想在自己的國土上平安度日。的確,這延緩了南唐被滅國的程序,使李煜當了十多年的國主。

    在此期間,值得一提的是大周后因病去世,抱病期間,進宮探病的妹妹周女英,與多情的李煜兩心相悅。很多歷史文章評價李煜負心,其實我覺得這就是最真實的人性,李煜是一個軟弱多情的君王,他無法面對自己愛人的病入膏肓,生命漸逝,年輕時的女英,仿若是大周后的新生,安慰了他的恐懼與悲傷,彌補了他的遺憾,替代了大周后對他的陪伴。

    然而,日漸穩固強盛的北宋王朝並沒有真正放過俯首稱臣、歲歲進貢的李煜,南唐抵抗無用,最終仍是國破兵敗,36歲的李煜成了階下囚,帶著他的小周後被送進北宋京城,開始了他最痛苦的被軟禁生涯。

    此時的李煜,雖是錦衣玉食,卻是背井離鄉。雖有愛侶相伴,卻無人身自由。曲折的經歷是文學最好的源泉,這期間李煜創作了大量傷感的詞作,他把所有的國恨家仇全部傾注於筆端,為後人留下了一首首傳世名作。但也正因李煜的詞寫的太好,流傳太廣,為自己埋下了殺身之禍。

    李煜的生日是中國農曆的七夕,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被現代人當作情人節來慶祝的日子。42歲的李煜,在自己的生日之際,寫下了這篇《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在詞的第一句,他就用濃烈的情緒,感慨時光如梭,一年年被囚的生活不知何時才是盡頭。繼而陷入無盡的往事的回憶之中。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不但陷入了回憶,還把亡國之痛寫得淋漓盡致。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句更是大膽,故國還在,卻已物是人非,換了主人。這幾乎是在直接提醒南唐遺民,不要忘了我才是那片國土原來的主人。

    最後一句“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最為經典,至今還常常被沿用,比喻這無窮無盡的愁與恨,是如春水般豐沛,難以平息的。

    雖然宋史沒有寫明李煜的死因,但很多史料都記載,正是這首詞激怒了當時的北宋皇帝趙光義,一杯毒酒結束了李煜的生命。這不是普通的毒酒,據說名為“牽機藥”,服毒之人會因腹痛難忍,蜷縮成頭與腳相連的樣子,猶如古代的織布機“牽機”。

    就這樣,一代“詞帝”李煜的生日,也成了他的死日。作為帝王,他用詞的形式記錄抒發自己的喜怒哀樂,尤其是那些亡國哀歌,唱得家喻戶曉,文人們爭相效仿,使隨後的宋詞內容更廣泛,更豐富。

  • 2 # 悅學越樂

    我們常說的李後主就是李煜,這位南唐後主、亡國之君,還有另外一個身份:詞人。李煜精通書法、繪畫、音律、詩文,其中詞的成就最高。這首《虞美人》就是李煜在被毒死前夕所寫的詞。

    在讀懂這首詞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下李煜這個人……

    李煜的一生分為兩段,前段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享盡榮華富貴;後段是兵敗降宋,被俘的階下囚,沒有人身自由、沒有權力地位。其實早在李煜降宋之前,宋朝就已經建立,而南塘早就不存在了,李煜也自稱為“江南國主”。

    李煜本來就不想當皇帝,年幼時為了不讓太子猜忌自己,醉心經籍、不問政事,自號“鍾隱”、“鍾峰隱者”、“蓮峰居士”,以表明自己志在山水,無意爭位。天有不測風雲,太子病故,李煜就被推上了政治舞臺。

    在李煜繼位的前一年,其父李璟就已經因國勢衰危而稱臣於宋,減制納貢了。李煜接過來的就是一個燙手山芋。南唐遲早都會亡。就是這樣的情況下,李煜還是做了一些政績,比如消減賦稅、擴充軍隊、選拔人才、潛為備戰以求自保。畢竟骨子裡還是書生氣息太重。李煜也是個凡人,歐陽修說他“性驕侈,好聲色,又喜浮圖,為高談,不恤政事。”如果只是做個純粹的詞人,李煜一生不會揹負這麼多罵名。

    葉嘉瑩評價說:

    李後主的詞是他對生活的敏銳而真切的體驗,無論是享樂的歡愉,還是悲哀的痛苦,他都全身心的投入其間。我們有的人活過一生,既沒有好好的體會過快樂,也沒有好好的體驗過悲哀,因為他從來沒有以全部的心靈感情投注入某一件事,這是人生的遺憾。

    時勢造就了李煜。

    這首詞大概就是李煜這一生的總結、回憶。

    “春花秋月”是眼前的美好景色,“何時了”,就是問天,這一切美好何時結束的啊,畢竟會勾起曾經的回憶。從前的他,無憂無慮,自己醉情山水,國家政事他一概不問。如今階下囚的身份,自然也無法欣賞“春花秋月”的柔情。

    “往事知多少”,又是一問,曾經自己還是一國之君,現在身處宋朝,應該如何面對自己的百姓和家族。眼前的美景只能讓他更加難過、淒涼。

    “昨夜小樓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他苟且偷生的小樓又迎來了一年春風,其實李煜活著更痛苦,故國的回憶總是湧上心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是啊,三年的囚禁生活過去了,自己以前熟悉的宮殿應該還是曾經那樣的輝煌,只不過曾經年輕的宮女、嬪妃,早就不知去向。這裡李煜應該是懷念飲酒作詩、美人在側的生活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最後,他自問自答結束了這首詞。滿江春水就是李煜心中滿腔的愁恨。

    李煜曾感嘆說:“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這樣看來,李煜這首詞的情感應是悔大於愁的。

  • 3 # 昌言微文集

    李煜寫了很多精彩的作品,每篇都令人愛不釋手,其中之一,就是這首《虞美人》。我的女神鄧麗君小姐曾經唱過這首詞,歌名叫《幾多愁》,哀怨婉轉,分外動聽。接下來,我們來逐句解讀這首詞,尤其是最後一句。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一開頭,李煜說:“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顯得很不耐煩。問題來了,他為什麼不耐煩?是“春花秋月”勾起了他的“往事”嗎?好像就是這樣,不過這就難辦了。四季應時之景,年年有,處處有,惟有一死可以杜絕春花與秋月。不過人要是死了,提什麼往事也就沒意義了,此時李煜還沒想到要去死,只是在回憶中感受蒼涼。

    但是春花和秋月還有別一種意義。春花,是初萌的,剛開始滋長;秋月是淡的,還帶點冷清和淒涼。李煜所不耐煩的是這個,無力感,不得勁,不過癮,不痛快。這種溫溫吞吞的感覺,詩人希望它快些結束,有個了結。春花秋月沒有“了”的時候,往事就永遠不知道多少,因為春花秋月正在不停地給他產生新的“往事”。亡國後的歷史,不正就是在這軟禁他的春花秋月裡續寫著嗎?

    這兩句裡其實有兩種對應關係,即春花→往事 / 秋月→往事。春花的特點是細碎,零散,或許還含苞待放,這跟他所說的“知多少”是相呼應的。但秋月只有天上一輪,談不上“多少”的問題。“秋月”在往事裡到底是怎樣一個形態,佔據怎樣的位置呢?後面一句話給了讀者提示——“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月”所對應的,是一個整體的、完整的東西,即“故國”。因此,我們可以試著把“春花秋月”理解為故國這個總的環境,以及在這一環境下經歷的人事物等等,這些東西構成了“往事”的全部內容。

    這首詞結構之嚴謹,值得我們注意。“春花秋月”緊扣“故國”和“月明中”,是比興。“故國”,又引出了下面的“雕闌玉砌”,是總分。而如上所述,“春花”所指的人事物等,也緊扣下文的“雕闌玉砌”(物)和“朱顏改”(人)。而不管整體或細節,都從屬於不知多少的“往事”。“往事”是怎樣的呢?就是末二句裡的一個字——愁。如此,整首詞就連貫起來,獲得了言象意三個層次上的高度統一。

    再來看中間四小句(小樓......朱顏改)他怎麼寫。這四小句(兩句話)雖然分屬上下兩闋,總體上卻可視為整首詞的腰身。人體要顯得勻稱美觀,腰自然是細一點比較好。詞也一樣,這四小句話,其實寫得也是某種細節,而且前後有明顯的對照關係。前兩小句實寫,小樓、東風、月明中,這些都是實景。後兩小句是虛寫,雖然都是細節的刻畫,卻均屬陳年舊事,不是眼前的實物。

    不過,更有趣的其實是,雖然前面二小句是實寫,但是他說“昨夜”。看到表示時間的“昨夜”這兩個字,讀者也許會以為只是偶然——剛好前天晚上沒寫,第二天起床想起來寫。事實當然沒那麼簡單。一首《虞美人》只有56個字,每個詞都是作者細緻推敲的,每個字都是學問!為什麼非得是“昨夜”不可?答案有兩種。“昨夜”可能暗示夢境。另外,“昨夜”可能表示他昨晚睡不著,一整晚在聽風。從他下文所涉內容的指向性而言,我更傾向於後者:他是邊聽風邊回憶,回憶自己在回憶,層層疊疊的回憶,反反覆覆的回憶(昨夜又東風)。而王位、往事、故國、子民,甚至春花秋月、小樓東風,對於亡國君李煜,對於詩人李煜,也都像這回憶一樣。因為回憶本來就是虛幻感、模糊感、不確定、不可靠的。

    所以我們看到他努力用了“腰部”這3/4的內容來回想故國的點點滴滴,他講: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首先,我們的李後主是被“回憶”這小妖精強撩了。“不堪回首”也就是回首了,然後才發現“不堪回首”,而越是覺得不堪回首,則又是忍不住回首(否則就沒有“雕闌玉砌”之類的後話)。內心矛盾,欲罷還迎,越想掙脫,陷得越深。其次,他的故國看起來國土面積很大,他說“月明中”,有種明月所照之處皆王土的意思。只不過這“月”是倒映的月,僅可對水吟哦,不可掬在手中。國再大,也是虛幻的。

    在回憶中他所觀察到的事物,從側面反映詩人過往生活的富足。雕闌玉砌應猶在,這句話只有想深一層,才能感受其中分量。什麼原因呢?要是亡國前做了殊死抵抗,就算是雕闌玉砌這類建築裝飾,恐怕也已經被破壞殆盡了吧。可是李煜最終是奉表投降的,戰是戰了,自己還是覺得窩囊。一個“應”字,寫盡心底糾結,既希望它在,又希望它不在。所以雕闌玉砌之“應猶在”,是第一層恥辱。第二層恥辱當然是“朱顏改”。雕闌玉砌再好看,已經不屬於它曾經的主人了。而器物本身的“冰冷無情”“人儘可欺”,更使那舊主人悔恨哀嘆。

    最後我們講這首詞的末二小句,即“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句話的重點落在結尾那7個字上,想理解這句話,必須抓住兩個關鍵詞:一是“春水”,一是“向東流”。

    很多人看到“春水”,就聯想到“春愁”,因為有了“春愁”這個莫名其妙的設定,於是“一江春水”也就顯得發愁了。這是放屁。為什麼是“春水”呢?這個“春”字是為了湊字數隨便填上去的嗎?換成秋水夏水好不好?換成濁水清水行不行?或者標之以明確的名字,如秦淮、汴水、渭水之類?顯然,這裡是一個字都不可更易的,必須是“春水”才能表達李煜此時的心情。那麼,我們就該分析春水的特點了。

    中國當代有個著名的小說家,是個七十多歲的老頭兒,去年十月中旬他還上過電視,代表文人表了幾句態。這個人本名叫凌解放,筆名叫二月河,寫帝王小說的。二月河的“二月”指的是農曆二月,二月天,正是天氣乍暖,河面的冰開始融化的時節。凍結了一冬的冰開始破碎,消融,隨河水流動起來。所謂“凌解放”,就是冰凌開始解放,釋放出憋了一整冬的激情。而李煜所說的“一江春水”,這“春水”其實就是二月河,就是“凌解放”。

    至此我們可以開始總結一下“春水”的特點了。首先,這水是冰冷刺骨的,不信你用手撈一捧試試。這一方面只能用我記憶中僅存的一點點初中物理來解釋:冰要融成水,就必須吸收周圍的熱量,根據能量守恆的定理,四周的水(也包括空氣)被抽走了熱量,就變得更冰涼。因此都說雪化時最冷,雖然本人並沒有見過雪。李煜的愁,首先是冷。

    其次,這水裡摻著冰碴子,到處是來不及融化的冰碎片,所以是扎手的。李煜用這冰水來形容他的愁,而愁是在心裡的。用現在的話說,這“愁”是扎心的,而且細碎。一說到“細碎”,你也許還想起了詞開頭提及的“春花”和“往事”,它們都使用了“幾多”“多少”來修飾,細碎又密集。

    最後,冰水融化,是由慢到快的。一開始是不引人注目的,某一處冰面就裂開了,然後越裂越多。到了一定程度,河水就從凍結進入緩緩流動的狀態。流水拖著冰塊,開始越流越急,簡直要奔湧起來。到了某處斷崖上,就“飛流直下三千尺”了。根據我以上的描述,對應著體會一下李後主整個“愁”的過程。

    另一個詞是“向東流”。為什麼不是向其他方向,而偏偏是東呢?自然也有他明確的意圖。李煜雖然軍事政治沒什麼突出成就,但地理學得不錯,知道由於地形的關係,中國大部分河流都是自西向東的。雖然也有一些是向西向南北的,但總體還是西高東低的走向。當然,他強調的並不是什麼東西南北,而是由高到低。這個明顯的落差,不單是指河水的流動、不單是指氣流湧動(小樓昨夜又東風)、也不單是指他回憶時的心境,更是指作者的整個人生坡度。

    這就是所謂的“一江春水向東流”。一個簡單的比喻,寫出了三種質感,用這仨質感來詮釋他前面提到的一個“愁”字。宋初詞人賀鑄有首著名的《青玉案》,裡面有個同樣著名的句子:“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李詞與賀詞,各有風姿,各有特色。但若用嚴格的定量分析方法,賀鑄定義“愁”,用了13個字,太“費力”了,李煜只用了7個字,效果上不讓賀詞半分,所以還是後主精煉,技高一籌。

    李煜這首詞,一共56字,明眼人會注意到,只有兩個字重複了兩遍,一個是“春”,春花、春水;另一個是“東”,又東風,向東流。而這兩個字,恰好就是整首詞的詞眼。把握住了這兩個字,也就把握住了這一千古名篇。所以說,“腹有詩書氣自華”只適用於社交場合,不適用於文學領域。詩詞這種東西,不細緻分析,光倒背如流,顯然是沒有一點真用處的。

  • 4 # 文壇太陡夏不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春花秋月”本是良辰美景,但在亡國之後淪為階下囚的李後主眼中反而生厭。對人生已絕望的詞人不禁討厭春花秋月之無休無盡,其感情之極悲極苦由此可見。“往事”自然是指李後主在南唐故國金陵曾經擁有的繁華和歡樂。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以“又東風”點明後主歸宋後又過了一年,同時也與首句“春花秋葉何時了”相呼應。時光荏苒,在東風吹拂的月明之夜,多少故國之思、悽楚之情一齊湧上心頭,然而“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詞人以一個失國之君的口吻,直抒亡國之恨,足見其縱性不羈的個性和純真深摯的感情。他遙望南國,引發無限感慨。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兩相對比,物是人非的悵恨之感令人扼腕:金陵皇宮的雕欄玉砌還在,但曾經流連其中的主人卻沒有了往日紅潤的容顏。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此時詞人將滿腔幽憤、悲愁蓄勢而出,一瀉千里。

    全詞以問起句,以答結尾,通過高亢快速的調子,刻繪出詞人悲憤相續的心理活動,深切沉著,震動人心。

    相傳李後主於七夕之夜,命故妓作樂,唱《虞美人》詞,聲聞於外。宋太宗聞之,大怒。李煜最後被毒死,據說跟他寫這首詞有關,所以王國維說“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人間詞話》)。”

  • 5 # 聽雪話詩詞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明月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下闋中說“雕欄玉砌”都還依舊,故國那宮廷樓閣依然在,卻已不再是南唐故國。亡國之痛多少哀愁悲痛,這無盡的悲愁就如一江春說般悠遠到沒有盡頭,且日夜不息。李煜將亡國之痛的深重程度形象的化於“一江春水”中,悠遠無盡,悲慼到了個人生命意義的最深處,即思想靈魂的最深處。

  • 6 # 釀酒麴

    南唐後主李煜,以政治的角度來看,他實在是一個身敗名裂的亡國之君,而從藝術角度來看,李煜在詞史上卻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變伶工之詞而為士大夫之詞”。詞自唐代出現以後,視野始終不離風花雪月、閨閣亭臺,至後主才突破了這種傳統的題材。

    他在詞中將個人所感受到的國破家亡的深哀巨痛化而為人生無常的人類普遍的悲哀,以那一份純真的赤子之心去感受悲痛,並一任情感盡情傾瀉,如濤濤江水奔騰而出而不加節制。

    這首《虞美人》正是他國破家亡後所寫。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春天花又開了,月還是那輪明月,我在這流年歲月裡悲悼著那些逝去的往事。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東風,明月灑下清輝,往事實在不堪回首。

    以前雕刻華麗的欄杆和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人已衰老,物是人非。若是問我心中有多少憂愁?正像那一江春水般浩浩蕩蕩地向東流去。

    上闋開口便問“春花秋月何時了”,以春花、秋月、東風的永恆來反襯世事的易變和人生的無常,將一種人類普遍的悲哀寫出,感慨遙深,引起千百年來讀者的共鳴。

    下闋寫亡國之痛,雕欄玉砌都還跟以前一樣,但是人已經不一樣了,物是而人非,滿腔的哀愁洶湧奔騰,匯成一江春水向東流。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說他“生於深宮之中,長於婦人之手,是後主為人君所短處,亦即為詞人所長處”,因為不曾經歷人世間的紛擾苦難,便始終保持著一份赤子之真心,而沒有一絲的世故與虛偽。

  • 7 # 艾吟川

    個人認為,其實也談不上什麼血淚之痛。不得不說寫一手好詞還是挺佔便宜的。比如越王勾踐,他也亡國,也被抓去做了俘虜,雖然最後活下來了,但其間所受的屈辱要比李煜大得多了。可是,好像從來也沒有誰覺得勾踐要有什麼血淚之痛。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李煜再痛,他好歹也做過一國之主,國破後他再屈辱,比起尋常百姓也總是好過太多。所以,為什麼說談起李煜,總覺得他該是那麼充滿血淚的委屈無處訴呢?我覺得,原因還是詞寫得好,寫得好的地方在於,他寫下的這首詞勾起了看官們太多的同理心。

    一句“往事知多少”,無論文人看客們何時讀到這句,心中往事的波瀾總會被多多少少地攪起,遺憾或委屈。待讀到"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腔春水向東流",前面滋生的遺憾或委屈,在這一句中似乎找到了理解與依託,似乎李煜握著你的手跟你說:“唉,兄弟,人生苦啊,咱們都真的是挺不容易的啊!”然後,看官們熱淚盈眶,與李煜相擁而哭,便也覺得他是個充滿血淚的可憐人兒了……

  • 8 # 東籬ZWH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他的絕命詞。李煜這首詞只是用樸素的語言吟詠著,感嘆自己的身世和遭遇,訴說著人生的愁恨,是這種愁恨使他看到了人生的盡頭,他回顧著濤濤江水一般流逝的時光,春花秋月,年復一年,四十年的往事湧現心頭,小樓東風,春光又新,但可惜是最後的時日了,月色依舊可惜已經不是舊時的家國:春花秋月觸發著內心無限的愁恨和悲哀。李煜這首詞不落俗套包含著特殊的內容, 凝聚著他的心血和生命。

    ,,李煜曾是一國之君,掌握著無上的權威,正因如此,在他失去帝王的尊嚴,、高貴,成了階下囚,他感慨和悲哀,他回顧著人生,忍受著歷史的吞噬,他既沒有英勇的反抗,也沒有卑鄙的乞憐,而是深沉的憂鬱和感慨,他神遊故國,“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人生的歷史象長江滾滾,從腳下流過,國家之富,帝王之尊,李煜曾經有過的這些,因而帶來了失望和痛苦。

    ,,“作個詞人真正好,可憐薄命作君王”。作為帝王李煜的命運是悲劇的,但正是悲劇的命運,使他成為一個詞人,

  • 9 # HXB520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宋滅南唐至少,李煜的詞多寫風花雪月的男女之事和宮廷生活,題材是比較狹窄的。而趙匡胤打到家門口的時候他讓手下把自己綁了投降,竟然光著身子,實在是卑微可憐。後來他的詞就豐富了,多寫亡國之痛,大大豐富了詞這一文體的內涵。至少詞是“小道”,難登大雅之堂的,總被詩壓一頭。可惜李煜不太擅長寫詩,怎麼辦呢,那就寫詞吧,從而對後世詞的創作影響深遠,比如柳永,蘇東坡,辛棄疾。下面我們來看一下這首詞:

    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

    問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這春花秋月是沒有止境的,也就是歲月如流水,四季永更替。然而,這中間發生了多少事呢。又是一年春風,吹拂我苟且的小樓,可是我再也回不去我的國了。不堪回首啊,盡是悲傷。下闋應該就是寫回憶了:那些建築都還在吧,只是那些宮女早就老了吧,意思是物是人非了,要說我又多少煩憂和惆悵,正如這滔滔不止的江水日夜東流呀。

  • 10 # 貴兒的淮竹媽媽

    在解析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這個李後主。

    李煜(937年8月15日-978年8月13日),字重光,號鍾隱、蓮峰居士,生於金陵(今江蘇南京),南唐最後一位國君。世稱南唐後主、李後主。

    961年,李煜繼位,尊宋為正統。

    971年,宋太祖滅南漢,李煜去除唐號,改稱“江南國主”。

    975年,李煜兵敗降宋,被俘至汴京(今河南開封),授右千牛衛上將軍,封違命侯。

    978年,李煜死於汴京,追贈太師,追封吳王。

    我們從這個可以看出此人生活的環境。李煜精通書法,繪畫,音律,詩詞,以詩詞之最。李煜所寫的詩可以分為兩類。

    第一類,降宋之前,生活在宮廷之中,所寫的大都以情愛,宮廷生活為主,比較窄。

    第二類,降宋後,亡國的悲傷,豐富了他寫作的感情,他的成名之作,大都是這個時期寫成的。李煜在這個時候表現了對過往的留戀,非常想夢迴故里。他不是個好皇帝,他卻是一位才華橫溢的詩人。

    現在我們一起看看這首詩: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譯文:

    這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往事知道有多少!昨夜小樓上又吹來了春風,在這皓月當空的夜晚怎能忍受得了回憶故國的傷痛。

    精雕細刻的欄杆、玉石砌成的臺階應該都還在,只是所懷念的人已衰老。要問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那不盡的春江之水滾滾東流。

    他通過過往和今昔的對比,表現了他無窮的哀怨。過年的時光什麼時候才能結束,就像我亡國之君困在這個的時光什麼時候結束。我過去做了什麼,才到了今天這樣,“又”代表了是多次出現過的場景,後面,對故國的無限回憶,用整整一江的水錶示他的愁。

  • 11 # 劉楚雲817

    《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賞析]

    這首詞是後主的絕命詞。據傳詞人做好這首詞後,於七月七日那天晚上,在寓所命歌伎作樂,然後演唱,聲聞於外。宋太宗聽聞這事後,大怒,認為他仍舊對故國念念不忘,便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寫亡國之痛,詞人通過今昔對比,表現出無窮的哀怨與悔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指的是良辰美景,良辰美景本不嫌多,但詞人卻希望快快"了"了,也就是完結了。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詞人此時為階下囚,春花秋月只會引起他對往事的無盡追思。"小樓昨夜又東風",一個"又"字,表明詞人降宋後又過去一年。這一句表現了詞人對歲月流逝的感慨,但這種感慨具體指的是什麼呢? "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是故國之思。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這兩句承上片末句而來,回首故國。"雕欄玉砌"指的是南唐故都金陵的宮殿亭臺:"朱顏"指往日宮中的紅粉佳人,這兩句暗含詞義對江山易主的感慨! 前面六句,詞人以永恆和無常這一哲學命題做了三度對比,將美景與悲情,往昔與今日,景物與人事的對比融為一體,極盡曲折蘊蓄之意。"問君能有幾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最後兩句極富感情,詞人唄江水喻愁,不僅寫出了愁得悠長深遠,又顯示出憂愁洶湧翻騰,極為貼切形象,令人歎服。

    品讀古詩詞

  • 12 # 左左書畫菇涼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一詞與《浪淘沙·簾外雨潺潺》均作於李煜被毒死之前,為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這時李煜歸宋已近三年。

    太平興國三年,徐鉉奉宋太宗之命探視李煜,李煜對徐鉉嘆曰:“當初我錯殺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是在這種心境下,李煜寫下了這首《虞美人》詞。

    《虞美人》是李煜的代表作,也是李後主的絕命詞。相傳他於自己生日(七月七日)之夜(“七夕”),在寓所命歌妓作樂,唱新作《虞美人》詞,聲聞於外。

    宋太宗聞之大怒,命人賜藥酒,將他毒死。這首詞通過今昔交錯對比,表現了一個亡國之君的無窮的哀怨。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三春花開,中秋月圓,歲月不斷更替,人生多麼美好。可我這囚犯的苦難歲月,什麼時候才能完結呢?

    “春花秋月何時了”表明詞人身為階下囚,怕春花秋月勾起往事而傷懷。回首往昔,身為國君,過去許許多多的事到底做得如何呢,怎麼會弄到今天這步田地?

    據史書記載,李煜當國君時,日日縱情聲色,不理朝政,枉殺諫臣……透過此詩句,我們不難看出,這位從威赫的國君淪為階下囚的南唐後主,此時此刻的心中有的不只是悲苦憤慨,多少也有悔恨之意。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苟且偷生的小樓又一次春風吹拂,春花又將怒放。回想起南唐的王朝、李氏的社稷--自己的故國卻早已被滅亡。詩人身居囚屋,聽著春風,望著明月,觸景生情,愁緒萬千,夜不能寐。

    一個“又”字,表明此情此景已多次出現,這精神上的痛苦真讓人難以忍受。“又”點明瞭“春花秋月”的時序變化,詞人降宋又苟活了一年,加重了上兩句流露的愁緒,也引出詞人對故國往事的回憶。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儘管“故國不堪回首”,可又不能不“回首”。這兩句就是具體寫“回首”“故國”的--故都金陵華麗的宮殿大概還在,只是那些喪國的宮女朱顏已改。這裡暗含著李後主對國土更姓,山河變色的感慨!

  • 13 # 根芥微塵

    這個評價,雖不乏惋惜調侃,但更多的似乎是一種讚賞。

    “絕代詞人”之“絕命詞”,就是這首《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僅因一首詞就性命不保?

    這事十有八九是真的。依據是宋史相關記載語焉不詳、疑點頗多,而宋人筆記記載較為詳細——在李煜四十一歲的七夕,他教人彈唱自己新寫的《虞美人》詞。結果,被太宗得知,太宗大怒。於是,太宗派人賜酒(酒內下好毒性極強的牽機藥)毒死了他。

    太宗為什麼要這樣做?

    主要還是因為這首詞!——它流露出強烈的故國之思和對眼前生活的厭倦、哀怨以及無窮無盡的愁思。

    以上是解題前的背景知識鋪墊。

    下面我們看一下該詞具體內容:

    正如王國維《人間詞話》說:  

    尼采謂:“一切文學,餘愛以血書者。”後主之詞,真所謂“以血書者”也。

    結合詞作,我們重點探究下作者如何以血淚書寫亡國之痛的。

    一、對不是囚徒遠超囚徒的生活的厭倦,對故國故鄉深摯渾厚的眷念,物是人非、紅顏轉瞬變白髮的浩嘆,連綿不絕、無窮無盡的愁思,構成了整首詞高邁深厚寬廣的精神內涵——可稱得上是“情感內容上飽含滄桑血淚”。

    假如我們設身處地,把自己代入李煜當時所處時代、環境——堂堂的一國之君,如今俯首稱臣,封號最初是難聽的“違命侯”,後改為“隴西郡公”,表面上待遇優厚,其實是受人監視、如同囚徒;太宗遠比不上其兄寬厚,對自己頗多猜忌,還曾強命小周後入宮侍寢(宋朝人王銍在《默記》中說:“小周後隨命婦入宮,每一入輒數日,而出必大泣,罵後主,聲聞於外,後主多婉轉避之。”據記載,太宗甚至當著很多人的面侮辱小周後,還讓畫師把具體情景描摹下來)

    身負被軟禁之恥、國破家亡之愁、妻子被辱卻無法保護、伸張之恨,有多少哀怨、不滿、控訴、幽愁需要傾吐、宣洩,但卻無法明言,只能訴諸這首《虞美人》詞!

    故而,詞作上下兩片,短短的56字,卻概括了宇宙間人類的幾多情感——詞人以如椽之筆,飽沾多少血淚之墨,書寫多少紛亂思緒,有往事的回顧,有眼前的苟且,有對未來的不敢設想,等等,引起了我們後人太多的情感共鳴!

    二、語言如話,不事雕琢,好像純純粹粹從強負高壓的胸腔一瀉而出、傾吐一空,無意求取工巧而自然工巧萬分。

    不得不說,李煜是詩詞語言運用的高高手,他熔鑄語言的功夫爐火純青。他真的渾如大匠運斤,揮灑自如,而又完全不露斧鑿痕跡。

    三、手法技巧高超。

    如開頭連用兩問,顯示對當前生活的厭倦,並引入對往事的回憶;第三句用“又東風”,點明時光之難捱,第四句寫明月朗照中,想要回首卻又不堪回首,極言眼前與回首對照帶來的無盡痛苦;五六句寫夢迴故國,物可能依舊,但人“朱顏已改”,對比太鮮明瞭;最後胸中愁悶填塞,塞得太滿,結果就好像一江春水,浩浩蕩蕩,噴薄而出,汩汩滔滔,奔騰千里,作者化抽象為具體,極度寫出了幽愁的深、廣、無窮無盡、連綿不絕,不愧為千古寫愁名句!

    正是因為本詞所寫亡國之痛太深沉太真切,內心承受的憂愁(煎熬)太無邊太周密,同時語言又字字含血、句句帶淚,技巧又高超自然,所以,感染力、穿透力很強(竟也有點臨終讖語的意味),毫無疑問成為後主詞的精華經典之作,也成為中國詩詞、文學大觀園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你是崇禎皇帝,你上位後會殺魏忠賢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