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很多人秉持一種觀點說崇禎不應該殺掉魏忠賢的,因為魏忠賢掌權的時候從來都沒有缺過邊軍的餉銀,而且魏忠賢一死就沒有能制約東林黨的人了,在他們看來魏忠賢活著是要比殺掉有用的,對此,你的看法是什麼?
-
1 # 玄坤文史
-
2 # 小炁圓寶兒
先說答案:會
再說理由!
“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後人編寫前人歷史,要說絕對公平公正,實事求是,不夾帶一點私貨,這不現實。別說後人,就是當事人在時,執筆者出於種種原因,比較隱晦的記錄其事,後人解讀產生歧義,也是很正常的情況。所以研究歷史要帶著懷疑的心態,謹慎小心,多方互相參考印證,最終得出一個可能性、合理性最大的結論。而這個結論,也不能保證百分百正確!
“跳出當時環境說歷史,是不負責任的胡說八道”。現代人談歷史,總是自以為是的代入現代人的思維去思考當時環境的問題,這是典型的關公戰秦瓊,是混淆視聽,是開了上帝視角顯示自己高人一等!
好,開始切入正題!
明光宗泰昌皇帝朱常洛當了28天皇帝后就死了,當時太子朱由校被先帝寵幸的選侍西李藏在乾清宮不讓楊漣、左光斗等大臣們見,楊漣左光斗呵斥阻攔的太監當中就有一個叫李進忠的。李進忠對這些忠心直諫的清流大臣又敬又怕,自然不敢阻攔。於是大臣們搶走了太子朱由校,就是後來的明熹宗天啟皇帝。李進忠後來改名叫魏忠賢,成為了天啟皇帝最信任的秉筆太監。魏忠賢一開始是很想和楊漣、左光斗這些忠臣攀攀交情的,但是他這麼一個不識字的太監,怎麼能夠入那些清流的法眼?楊漣、左光斗、魏大中和李三才、葉向高、趙南星、高攀龍等東林黨人雖然自詡忠臣,但他們黨同伐異,對非東林黨人肆意打壓,完全不顧對朝廷是否有利。這就使得其他想在朝廷立足的官員被迫向魏忠賢靠攏,結成了以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不識字,但是皇帝眼前紅人的魏忠賢,在一眾識字的官員的幫助下,開始漸漸的有了能夠和東林黨掰手腕的實力。
魏忠賢市井無賴出身,雖然不識字,但他的親身經歷告訴他,老百姓生活不容易,所以他對老百姓還算不錯,他所謂的貪財,比劉瑾、嚴嵩等差遠了。而且他知道要想江山穩固,武將是不能虧待的,所以他掌權的時期,邊關的糧餉是不差事的。尤其是對滿清的關外防線,趙南星、孫承宗、袁可立這些和他對立的東林黨人,他也全力支援,這說明他還是有大局觀的。當時的遼東巡撫袁崇煥給他修過生祠,後來在錦州大捷時因為指揮失當,被他罷官。這說明在這種問題上,魏忠賢還是拎得清的!
魏忠賢所謂的惡,基本上全建立在他對東林黨人的殘酷打壓上。雖然東林黨人有不少所謂的好官、清官,但是他們不分好壞、不顧大體的無差別黨爭,已經把朝廷搞得烏煙瘴氣。因為他們人多,又有話語權,所以後世把與他們作對的人,都定位成了“壞人”!明朝後期的朝廷官員,有一個算一個,真的沒有一個被殺了會真正的冤枉的。
魏忠賢的一切所做所為,都是在天啟皇帝的默許之下進行的,所謂“閹黨”,其實也就是“帝黨”。當皇帝這個靠山出了問題的時候,已經是“九千歲”的魏忠賢,不得不為自己的未來考慮一下了!他和當時的信王朱由檢沒有什麼交情,新皇帝登基,怎麼對待他,他心裡也沒底。所以他把掌兵權的武將換成自己的人,又想找嬰兒假冒皇子的種種奇怪行為,從他的視角來看,也就有合理的解釋了!
可是從信王朱由檢的視角來看,就不一樣了。自己孤身一人進宮繼承皇帝大位,宮裡全是“九千歲”魏忠賢的人,皇嫂還叮囑自己宮裡的飲食不要吃,宮裡的人不要相信。魏忠賢會不會害他,他心裡也沒底。後來魏忠賢給他送美女,但是隨身帶有春藥“迷魂香”,他退了之後,又有小太監在夾壁牆裡燃燒迷魂香。這種種行為在他看來,就是魏忠賢已經對他下手了。大臣們對他怎麼樣言之尚早,大明朝的江山能不能坐的穩那更是後話,現在最緊急的事情是,魏忠賢隨時可以要了他的性命。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當然都是保命要緊啊!所以殺魏忠賢,是當下最緊要也是最關鍵的事情,別的都可以緩一緩再說!
魏忠賢,必死!
殺魏忠賢是在當時的環境下必然的選擇,要是早知道魏忠賢沒那麼可怕,也就收下繼續當狗了,可惜之前崇禎和魏忠賢互相瞭解太少,而互相的疑心又太重。如果崇禎只殺魏忠賢,另立一個“九千歲”帶領閹黨和東林黨抗衡,大明朝還有一線生機。但這對一個只有十七歲的閒散王爺來說,要求太高了!
-
3 # 靜夜如歲
如果我是崇禎,三年之內不會殺魏忠賢。三年中我會利用閹黨剷除東林黨,同時發展自己的親信大臣以控制閹黨。制定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割讓遼東,不惜一切代價跟後金議和,著重發展民生經濟,發展沿海經濟,增加國家稅收,時機一到,收復遼東。
-
4 # 秀才侃歷史
當然還是要殺魏忠賢。
很多人說不應該殺魏忠賢,要留著鬥東林黨,不然朝堂一家獨大巴拉巴拉的。
其實說的對,但是當時魏忠賢必須死。我來分析分析殺魏忠賢的原因。
劇照
對官僚體系和社會制度產生極大破壞如果作為皇帝不對魏忠賢加以限制的話,那麼他會對大明的官僚體系和社會制度產生極大破壞性。
必須要借他的人頭一用,來讓大家閉嘴,同時限制閹黨的勢力,讓閹黨知道他們的靠山究竟是誰。
累積自己的政治聲譽殺死魏忠賢可以累積自己的政治聲譽,畢竟自己剛剛上臺,海內外對自己還存有疑惑。
劇照
抄家以解燃眉之急三來嘛魏忠賢當政之時沒少貪汙,抄了他的家正好可以緩解燃眉之急。
不會真把整個閹黨連根拔起其實對於皇帝來說,覺得太監比文官靠譜,因為文官們社會關係和社會地位在。和皇帝在路線方向一致時還可以攜手向前,但是不一致時,那就有問題了,只能大家刺刀見紅了。
只有太監們,他們的社會地位全來自於皇帝,也沒有宗族後代,地位權勢全取決於你,最好用也最好擺脫。
劇照
保留這一支力量是絕對有必要的,不然東林黨一家獨大,那你這個皇帝就很快會被架空了。
-
5 # 槐蔭樹下的老曹
我當然會殺。
但是,在殺魏忠賢后,我會再提拔一個和魏忠賢一樣的人,來左右朝廷。
因為,外戚、宦官,和文官集團之間,相對來說,只有宦官,是最忠於皇帝的,也是最容易受到皇帝的掌控的。
外戚和皇族,有他們的家族勢力;文官集團,更有他們的家族勢力。
而家族勢力,對國家的禍害,就是大量聚集社會資源,造成社會的兩極分化。
兩極分化,才是社會走向崩潰的根源。
那麼,如何壓制和逆轉社會的兩極分化呢?
就是要在壓制外戚和皇族的前提下,提拔低層知識分子,打擊既有的官僚集團,給既有的官僚集團換血。
當然,打擊既有的官僚集團的目的,就是要解散他們背後的家族勢力所過度聚集的社會資源,使他們過度聚集的社會資源,重新分散於社會,以遏制社會的兩極分化。
政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以一個新的、沒有家族財富背景的官僚集團,取代舊的、家族財富背景龐大的舊的官僚集團。
而要進行這樣的改革,就不能不利用宦官。
既要利用宦官打擊舊的官僚集團,又要利用宦官,發現和提拔可以利用的、來自於社會低層的,沒有社會背景的文官。
而因為宦官在這樣的政治改革中,肩受著重大的責任和使命,他們的個人品質,就一定要過硬。
這就是必須殺掉魏忠賢的原因。
魏忠賢有才無德。
-
6 #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個人認為,天啟皇帝去世,朱由檢繼位面臨閹黨魏忠賢的殺與不殺的問題,就像今天一個衰弱人得了晚期惡性腫瘤到底該不該立即做手術的問題。
崇禎朝面臨的諸多困境不是一時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嘉靖,隆慶,萬曆,天啟甚至正德時代遺留的積弊讓明朝政府積重難返。
外有後金南下,內有流民起義,國庫空虛將士無餉,加上天災不斷,宗室寄生,百姓餓殍遍野,江山赤地千里。
朝廷之上,“真小人”的閹黨和“偽君子”的東林黨你死我活,比起閹黨來東林黨金玉其外敗絮其中,道貌岸然實為口蜜腹劍的做法更讓人厭惡。
而魏忠賢作為閹黨之首,掌管大內及東西廠院錦衣衛鎮撫司,是皇帝的服務機構的總負責人,因為明代特殊的皇權機制,被明熹宗寵信的他身為司禮秉筆太監兼提督,使其掌管票擬披紅之權,這也制衡了東林黨的權利。在明代晚期國家如此衰敗的之時,皇帝又毫不作為的情況下,魏忠賢雖然是權傾朝野,打擊異己,貪婪無度,大奸大惡之人,但政府權利機構還在發揮作用,朝廷的禮法制度依舊,老話說的好“不怕做錯事,就怕不做事”。魏忠賢雖被稱為“九千九百九十九歲”或者“魏相”,但在皇室和大明皇權制度面前他不可能翻了天。
這從崇禎皇帝上臺之後就可以看出,擁有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連袁崇煥都為他建立生祠,勢傾天下魏忠賢,被崇禎皇帝在熹宗去世後的兩個月用計拿下,命他去鳳陽守陵,後自殺而死被分屍。
崇禎皇帝剛登上皇位之時,年輕有活力,血氣方剛,自信心爆棚,一心想要恢復仁宣之治,他雖事事親為,生活節儉,但性格剛愎自用,還比較多疑。但面對已經“病人膏肓”的大明王朝,殺了魏忠賢,個人認為就像一個身體虛弱的人開刀摘除了全身惡性腫瘤,但破壞了身體機能的平衡,東林黨趁勢而上,直接影響了崇禎的政令執行。
崇禎在驅逐魏忠賢上做到沒有錯,但有些太操之過急了,時機沒有掌握好,這讓朝廷突然之間失去權威,造成巨大的權利真空,加之內憂外患,天災人禍,這絕不是一個年僅十七歲血氣方剛且毫無執政經驗的朱由檢所能駕馭的。
如果崇禎皇帝能繼續穩住魏忠賢,在確保皇權和自身安全的情況下,瞭解實際情況,慢慢過渡權利核心,讓魏忠賢發揮好“看門狗”和“打手”的作用,再加上崇禎的勤政和“雄心壯志”,於國於民慢慢調養,“以粥輔之,以肉補之,然後再以猛藥攻之”,可能大明還有的救。迫不及待的除了魏忠賢雖然可以提振人心,確立皇權,但猶如堤壩突然決口,反而使東林黨把持了朝政,上下一心,鐵板一塊,無人制衡,最終誤國。
當然除掉了魏忠賢估計也不能為大明續命,崇禎朝除了要面對堆積如山的“積弊”,天災也是逼死他的一個重要原因,崇禎元年起,北方大旱,赤地千里,寸草不生,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李自成老家陝西幾乎年年有大旱,百姓多流離失所。
除了天災還有瘟疫,崇禎十三年(1640年),順德府、河間府和大名府均有大疫,
崇禎十四年(1641年),疫情進一步發展。
崇禎十四年(1641年)七月,疫疾從河北地區傳染至北京,天津。崇禎十六年(1643年)夏秋間發生的腺鼠疫,至崇禎十七年(1644年)春天轉化為肺鼠疫。北京城中的人口死亡率大約為40%甚至更多,百姓十室九空,易子而食。
據史學家不完全統計,明代萬曆和崇禎年間兩次鼠疫大流行中,華北陝、晉、冀3省死亡人數至少在千萬人以上。鼠疫的流行與旱災、蝗災及戰亂的接踵而至,本來就已經奄奄一息的大明估計就算是換了朱元璋,朱棣也也是沒有辦法救了。
令人驚奇的是,蔓延多年的鼠疫在清順治元年(1644年)後就消散得無影無蹤,華北各地風調雨順,社會經濟開始復甦,所以可以說是“天亡明也”。一己之言,權當娛樂。
-
7 # 易趣故事
會
一是,魏忠賢黨羽遍佈朝堂,已經在很大程度上,威脅到了皇權的通知。更如對天啟皇帝子嗣的迫害,致使天啟皇帝無後,這已經到了弒君謀逆的地步了。作為朱由檢,看到了一股龐大的勢力在朝堂之上耀武揚威,但是卻沒有另外一種力量去制衡他們,這是作為皇帝所不願意看到的。
作為一個藩王繼承皇兄帝位的皇帝,在沒有皇太子時期所收集的人脈,在朝廷中,勢必是非常孤單的。這時候需要的就是拉攏一批自己的心腹。而魏宗賢此時,在權利上,已經是位極人臣,如果不是受限於自身的缺陷,弒君奪位也是可能的。從朱由檢繼承大統後,對魏忠賢的唯唯諾諾,除了有麻痺敵人的感覺,更有畏懼的心理。這是任何一個皇帝都不願意看到的狀態,更何況是朱由檢,一個富有報復的皇帝,勢必要剷除魏忠賢,才能使得權力,真正的迴歸到自己手上。說白了,那就是,魏忠賢做的太過了,已經為人君所不容。
另外一方面,魏忠賢當時,已經成了人人得而誅之的人,口碑已經換的透底了。朱由檢想要拉攏人脈,剷除這個大毒瘤,勢必迎合了那些憤恨魏忠賢的人。而反觀這些憤恨魏忠賢的人呢,大都不處在權力中心,都屬於被魏忠賢邊緣化的人物。但是這些人的社會應影響力卻極大,像東林黨人,在明朝後期,基本上就能夠一呼百應了,當然了,流氓也是很多的。
就是這一批人,沒有實際的權利,但是卻擁有很大的號召性,正是朱由檢可以拉攏的。作為皇帝,我做了你們想做而做不成的事情,而且還給了你們進入國家管理中心的機會,這些人勢必會更加擁護朱由檢。同樣的,你們的權利都是我給的,能給你就能不給你,皇權又能夠重新迴歸到帝王手中,皆大歡喜。
有些人能用,不管這些人是好是壞,但是有些人不能用,因為他隨時能要了自己的命,魏忠賢就是這樣的人。
-
8 # 高紅權先生
如果崇禎皇帝不上臺,天啟皇帝壽命較長,一直活下去,那麼最多不過三年,天啟也會把魏忠賢殺了的。
因為魏忠賢都“九千九百歲”了,哪個皇帝能受得了啊?天啟皇帝確實比較缺心眼,但他畢竟不是天生的白痴,時間一長,他會覺得不對味兒的,就像正德皇帝明武宗那樣,原本也把劉瑾寵信得沒邊,但是心裡一犯嘀咕,劉瑾的小命就歸陰了。
天啟皇帝哪天木匠活幹累了,坐下來喝茶的時候,保不齊就忽然想到:咦,不對吧,魏忠賢怎麼就和我差了一百歲啊?這能行嗎?得,魏忠賢腦袋搬家的時刻那就到了。
可以說,從這個“九千歲”就可以看出,魏忠賢真的沒有什麼政治水平。稍微有點頭腦的人都不會把自己加封為九千歲的,中國歷史上的九千歲就倆:魏忠賢和楊秀清,結果兩個人都沒有好下場,而且兩個人也都沒文化,一對文盲,只有一些天生的小聰明,這個可實在是應付不了高層的政治鬥爭。
因此,魏忠賢必殺,他自己找死,那還不殺他?
-
9 # 當代曹植
若我是崇禎皇帝,不會殺魏忠賢,反而會重用他,有許多事情只有魏忠賢能辦成,比如打擊宗室與東林黨人。
逐步廢除宗室俸祿,宗室及官紳一體納糧,允許宗室經商、從政、從軍、外出,還宗室以自由,增加官員俸祿。
開海禁,大力發展海外貿易,全面開關,收關稅。
加收商稅與礦稅。
建銀行,發行紙幣,設立準備金,收稅只收紙幣,發行國債。
到澳門請葡萄牙人幫忙編練葡式新軍,貫輸以武士道精神,設監軍政委與指導員抓思想與後勤。
將己傳入福建的美洲高產農作物土豆、玉米與馬鈴薯等,培育並推廣至全國。
派水師佔領納土納群島、加裡曼丹島及大洋洲,將流民移到上述地區開發建設。
聯合沙俄、林丹汗與北韓,四國四面夾擊後金。
禁止婦女纏足束胸。
徵召在華西方傳教士為官,按能力授職,或為教官,或為工程師,或為醫師,或為軍官,或為畫師,或為教授等。
獎勵發明,建科學院,建軍校,建郵政局,鼓勵百姓從事工商業。
編《民法典》與《商法典》。
廢除人頭稅等苛捐雜稅,推行《攤丁入畝制度》。
設立密摺制度與祕密立儲制度。
設立軍機處。改良科舉,加入物理與算術等學科。
這些都需要仰仗魏忠賢才能完成。
十年之後,國力大盛,北伐滅金,掃平蒙古,驅逐沙俄,以烏拉爾山為界。
-
10 # 雲中的一片雨
豬油都減去了豬還能剩什麼,沒油的豬還能是肥嗎?這都是天數,氣數已盡無力迴天,再多的忠臣良將也不夠禍害,一個太奸不應有翻天的作用,
-
11 # 每天一個歷史故事X
如果我是崇禎帝,我剛開始不會殺魏忠賢。儘管他對皇權的威脅特別大,但是他還沒有大到去殺皇帝的地步,歷史程序和當時的權貴也不會允許這種事情發生。儘管魏忠賢大權在握,獨斷朝綱,但是他對大事的處理以及對貪官的懲處也是極為合理的。在魏忠賢掌權的幾年中,在遼東邊關,明軍都是壓著皇太極打。
所以留著他,還是有很大的用處的。作為皇上要能隱忍,要利用魏忠賢的處事能力,要利用別的大臣和勢力一步步的去打壓魏忠賢。在當時明朝,要先為著國家的存亡考慮。就像後來康熙除去鰲拜一樣,要利用鰲拜的處事能力穩定朝綱,待到政治穩定,民生百姓安居樂業,再去除這顆眼中釘!
重用對皇上忠誠可靠的治世能臣,像孫承宗,讓他去陝北,給予絕對的信任,充足的糧草,讓他把李自成絕對壓制並趕盡殺絕!任用孫傳庭,讓他去宣大擔任總督,在那嚴防死守,絕不讓清軍突破長城,襲擾內地!當然細節方面還有很多,可以關注我,後續會繼續分享!
-
12 # 老胡說史
如果我是崇禎,當然要殺魏忠賢。主要原因:
一是威脅皇權,魏忠賢壟斷朝綱,稱為九千歲,你是崇禎皇帝,會允許前朝的九千歲存在?絕對不能容忍。
二是爪牙遍地,重要崗位全是魏忠賢的人,不除掉帶頭老大,崇禎怎麼換上自己人?魏不能不死。
三是民憤極大,魏忠賢執掌朝政多年,無情打擊政敵,結仇無數,幹掉他,可在短期內用最小成本收服最多人心。
四是殺人立威。崇禎即為還不滿二十歲,年輕皇帝怎能容忍權臣存在?要樹立權威,必須殺伐果斷,當然得拿魏忠賢開刀。
這筆帳,崇禎不會算不過來。後世將明滅歸於東林黨黨爭誤國,都是事後諸葛亮。東林黨誤國,魏忠賢繼續當政就不誤國?此人陰險狡詐擅弄權術,並不代表對後金,農民軍就有出奇制勝之策,以為繼續用魏忠賢就能挽救大明,那真是把歷史想的太簡單了。
如果可以量化的話,明之亡,萬曆嘉靖瞎折騰負40%責任,小冰河自然災害佔20%,崇禎、朝臣和李闖農民軍、後金負責剩下的40%,氣運使然,豈是殺不殺魏忠賢所能決定的?
-
13 # 三生有畫
明朝的滅亡,禍首是東林黨人嗎?
對於明朝滅亡的原因,很多人認為是東林黨人導致,這是錯誤的。明朝滅亡,實際上是亡於君主昏聵、朝政腐敗積弊難反、財政拮据、內憂外患這幾個主要因素。
1.明朝黨爭始於朱元璋
對於黨爭,歷朝歷代,從來就沒有缺少過,但是明朝黨爭之劇烈,是歷朝歷代嚴重的。大明朝立國之初,就爆發了浙江劉基和李善長為首的安徽淮幫的爭鬥,最終以劉基的死亡結束。
但是從明英宗開始,明朝長期陷入了文臣和閹黨之間的爭鬥,斷斷續續歷時200餘年。
所以,大明朝的黨爭之禍,源於明太祖的駕馭群臣的平衡術,但是明朝還是挺過了200多年。明朝最終滅亡,只能說是“氣數已盡”。我雖然不信迷信,但是看看明朝後期的朝政各方面的表現,卻是是末世之症。
假如沒有張居正的改革,為明朝續命幾十年,大明朝這艘船,早就要散架了,等不到東林黨人來折騰。
2.後張居正時代制衡的力量
大明朝從五代的明英宗開始,就開始昏君模式。只有短暫的景泰8年、弘治中興18年和張居正執政前後20年,還算可以。從明英宗的兒子明孝宗朱見深開始,老朱家的子孫就經常不上朝,到後面越來越嚴重,直到萬曆皇帝20年不上朝的登峰造極狀態。
權臣、奸臣、權宦,相繼登臺亮相表演,弄的滿朝烏煙瘴氣。
東林黨人的興起,是張居正死後。
為什麼?因為在沒有張居正的大明朝堂,需要一股力量,代表民意,來制衡腐敗的當權者。這時候,一幫有著理想主義色彩的東林黨人,在禮部郎中顧憲成的發起下興起。
假如沒有東林黨人幾十年的制衡,對萬曆皇帝、魏忠賢的國策在某種意義上的糾偏,大明朝亡國只怕更快。每一個王朝,到了後期,滅亡的軌跡都很相似,那就是昏君多,貪官多,奸臣多。大明朝依靠張居正的改革,依靠東林黨人據理力爭,才得以延續了半個世紀的命。
東林黨是一股清流,在和腐敗、昏君、奸臣鬥。在大明廟堂之上,相比齊黨、浙黨、宣黨、閹黨,東林黨人是唯一更接地氣的統治者。他們會關心民間疾苦,會主持公道,能得民心。
得民心者,得天下。沒有東林黨人,老百姓只會更加厭惡明朝統治階層,大明死的更快。
3.先進生產力的其代表
還有一個重要的一點,東林黨人一定程度上,代表了部分工商階層的利益。他們主張對商業活動減輕徵稅,減少對商業貿易的阻礙。這說明什麼?這說明他們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
在他們的主政之下,資本主義萌芽會發展的更好。假如大明朝能夠掃清工商業發展的阻礙,大明朝的稅收不僅不會減少,還將會井噴,是能夠減輕財稅負擔的。北宋工商貿易發展的特別好,因此帶來很多稅收,這才有錢養兵和高薪養官。
明朝財政拮据,是因為土地兼併嚴重,官員貪墨無度,皇室開支尾大不掉,而不是因為工商貿易的大發展。
4.內閣首輔封疆大吏從未缺席
至於指責說,東林黨人沒有提出明確的治國綱要,挽救明朝危局,其實這是謬論。張居正已經對大明朝做了手術,提出了最好的解決方案,最終曇花一現,也只是挽救一時。
東林黨人大多數時候,都沒有掌握核心權力,根本左右不了朝局,只能充當糾偏的角色。他們在一邊罵罵娘,發動輿論給掌權者施加壓力,上述彈劾幾個人,這是東林黨人大多數時候能做的。
正直的人,清明的人,是很難讓皇帝喜歡,讓權貴信任的。因為既得利益集團,從來都是公眾利益的反面,打死他們,也不會把中樞權力交給東林黨人向自己開刀取血。
誰說東林黨人缺乏治國之才?東林黨人也出了好多優秀的文臣武將。如首輔葉向高,都師孫承宗,一個是輔政幹臣,一個是儒將都師。尤其是孫承宗,代替王在晉成為薊遼督師,修築關寧錦防線,統領軍隊十一萬,收復失地四百餘里,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重用了毛文龍。
孫承宗作為一個文官,卻能帶兵打仗,經略遼東,影響了一代風氣:大明朝後期,進士棄筆投戎成風,如熊廷弼、袁崇煥、孫傳庭、洪承疇等。
當然了,明朝的直接滅亡,也和崇禎帝有很大關係。前面幾代君王折騰的大明朝內憂外患,家底被掏空,奄奄一息,即使崇禎再怎麼英明,也迴天乏力。
因為崇禎帝生性多疑,執政18年,竟然換了10多個內閣首輔,斬殺了多個能臣大將,譬如斬殺袁崇煥,逼死孫承宗,簡直就是自毀長城,搞的大明江郎才盡。
大明朝滿朝文武,立在廟堂之上的,竟然大多都是肥腸阿諛之人,崇禎一朝,無人可用。
-
14 # 德全不畏
我覺得,魏忠賢不該殺。
首先,魏忠賢罪不至死。其次,留著魏忠賢能夠安閹黨的心。最後,魏忠賢活產生不了威脅。
一,魏忠賢罪不至死。
崇禎皇帝上臺除掉閹黨後,只是下令亂棒打死了客氏(客氏派人給天啟皇帝的張皇后按摩安胎時,讓張皇后流了產。)。
對於魏忠賢,崇禎皇帝只是下令讓他去鳳陽守皇陵,到死都不得離開半步,這相當於是給魏忠賢叛了無期徒刑。
對魏忠賢的判決結果出來後,魏忠賢沒有嫌判得重,東林黨也沒有嫌叛得輕。由此看來,魏忠賢的確是不至於死罪,不應該被殺掉的。
結果魏忠賢臨行時,因為前來送行的各部官員太多,隨行的車隊過大。崇禎得知後,深為魏忠賢的勢力龐大感到震驚,擔心魏忠賢以後會威脅到皇權,這才改變注意殺了魏忠賢。
二,留著魏忠賢 ,會讓閹黨感到安心,有利於維護政治勢力是均衡。
魏忠賢的閹黨,無論如何都要留著制衡東林黨的。既然要留著閹黨,魏忠賢就最好不要殺掉。
魏忠賢經過多年辛苦是經營,到崇禎皇帝上臺時。魏忠賢的閹黨,除了地痞流氓,還有許多高階人才參加。
一方面,閹黨的垮掉,會讓東林黨失去失去制衡,形成東林黨專政。
另一方面,閹黨成員中的人才被清洗,損失人才,對於整個國家、社會都是巨大的損失。
所以魏忠賢是不能殺掉的,應該留著他。讓天下人知道,魏忠賢沒有被殺掉。這樣以來,閹黨對未來還心存希望,東林黨也不敢囂張過度。
三,魏忠賢對於崇禎皇帝來說,其實沒有威脅。
崇禎上臺以前,魏忠賢還能利用手中的權勢跟崇禎博弈。崇禎在皇帝寶座上穩定下來後,魏忠賢已經沒有了與與崇禎博弈的籌碼,一點也威脅不到崇禎。
-
15 # 常長話古今
如果我是崇禎皇帝,上位後一定會堅決殺掉魏忠賢。殺了他為民除害,為國除害;殺了他重振朝綱,為下一步的國家治理掃清障礙。
禍國殃民的魏忠賢。魏忠賢本是明朝一市井無賴,萬曆時因為賭博輸錢被逼自閹,經人介紹入宮做太監,後結識當時皇長孫朱由校奶媽客氏。由此百般討好朱由校,深得朱由校歡心。公元1620年,熹宗朱元校繼位當了皇帝,魏忠賢升為司禮秉筆大監兼提督,並於1623年掌管東廠。
自此,他排斥異己,廣結黨羽、蓄養內兵,謀害異己、羅織獄案,所謂的“五虎”、“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成了他監視、打擊、迫害的專門特務機構。朝庭內外,都佈滿了他的眼線,誰反對他,或者看誰不順眼,就成了他的眼中釘,非收拾不可。當時的東林黨很多人都被他迫害至死。魏忠賢權勢傾天下,一些攀附他權貴的人拜呼他為“九千歲”,並競相為他建生祠。直搞得朝野上下,烏煙瘴氣,人心惶惶。
崇禎施巧計誘殺魏忠賢。1627年8月,崇禎皇帝朱由檢即位,那年他十七歲。本來,魏忠賢也想控制崇禎皇帝,據說進獻了四名特別漂亮美女,各帶一粒“迷魂香”香丸,想把崇禎皇帝變成痴呆,但沒有得逞。年輕的崇禎皇帝繼位前,對魏忠賢所作所為就很氣憤,心想,有朝一日自己能當上皇帝,一定除掉這一禍患。所以,他上位後便提高了警惕,注意魏忠賢的一舉一動,魏忠賢自然便沒有達到目的。崇禎皇帝在心中醞釀著如何除掉魏忠賢。
崇禎皇帝開始採取了第一個措施,把與魏忠賢關係密切、並與之同流合汙,原皇帝哥哥朱由校的奶媽客氏趕出了皇宮。接著,又密使朝臣彈劾魏忠賢和魏黨。1627年11月,也就是崇禎皇帝上任後的第三個月,魏忠賢被免去司禮監和東廠的職務,調配鳳陽守祖陵。
這個一個試探性的舉措,並沒有引起大的騷亂,於是,崇禎皇帝大膽起來,命錦衣衛擒拿魏忠賢治罪。魏忠賢得到這一資訊,知道自己死期已到,便自縊而死,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同時,清查出魏忠賢同黨260多人。
崇禎 走一著好棋後又臭了 。 崇禎皇帝滅了魏忠賢極其同黨,這是他在做皇帝期間做的一件聰明事,走的一著好棋。因為魏忠賢閹黨勢力實在大強大了,幾乎是一手遮天,而且後期很多朝臣都是魏忠賢的人,他只有象他原來皇哥一樣,不理朝政,一切由魏忠賢做主,才能繼續當這個皇帝,否則,遲早會被魏忠賢害死。
但稍後不久,崇禎就感到有些後悔了,因為朝庭朋黨之爭突出,特別是東林黨人多勢眾,既使他下詔令有時也難以貫徹下去,他想也許有魏忠賢就可以相互制衡,他甚至又啟用了魏黨同一條線的人。這步棋他走的真是大臭了。
崇禎犯了二個錯誤 。實際上,殺魏忠賢是必須的,但他在處理這個問題上犯了二個錯誤,一是在戰略上,他採取措施太過急,自己剛上任尚沒有太多自己信得過靠得住的人。如果自己再等個一年半載,逐步熟悉所有情況,並暗中培植親信,然後一舉殲滅魏黨,瓦解王朝內外朋黨勢力,停止內部爭奪,就能有效地恢復朝綱,施展自己才能。
二是在清除魏黨後,如果招賢納士,逐步解決朋黨之爭,本來也還會有所作為的。因為朝臣和百姓感覺到,新上任的皇帝既然能處理這麼複雜的問題,國家有希望了,特別是東林黨人,第一條綱領就是反對宦官干擾朝政,他是皇帝,百姓和朝臣一定是會擁護他的。然而,他又走了一著臭棋,結果就可想而知了。
除了主觀上的錯誤,也怪崇禎皇帝生不逢時,明朝到了後期,各種矛盾交織突顯,除了朋黨爭鬥,崇禎既要面對國庫空虛、養兵無糧、帶兵無將,又要面對各種天災;既要面對後金侵擾,更要面對勢如破竹的農民起義軍等。此時崇禎所處的朝庭就象一個爛廟,四處漏風漏雨,風雨飄搖;也如一個病入膏肓的病人,既使再高的醫術也迴天無力。最後,崇禎在李自成軍的圍城吶喊聲中上吊身亡,近300年的明王朝成為歷史。
個人淺見,望有識之士指教。
-
16 # 歷史風暴
我要是崇禎皇帝,絕對不會殺魏忠賢,魏忠賢可是一個非常棒的工具人,用好了有可能改變明朝末年的頹勢,給大明王朝帶來中興。
首先,看一下魏忠賢這個人有多大能耐。魏忠賢在當時可以說是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斂財的能力那是一流。
但魏忠賢卻是無本之木,非常依賴皇上。?
魏忠賢雖然號稱9000歲,可他到底需要皇帝的支援,沒有皇上的支援,他什麼都不是。
這也是為什麼崇禎繼位之後,僅僅17歲的他在朝中還沒有根基的時候就能輕鬆取締魏忠賢,而魏忠賢經營多年的勢力在崇禎面前卻毫無反抗能力。
有了這個前提,魏忠賢可以隨時被拿下,也可以被崇禎當做工具人使用,而且因為他對崇禎的極度依賴,只要崇禎皇帝給他一定的好處,魏忠賢就得忠心耿耿。
魏忠賢在崇禎朝的作用。魏忠賢在朝中已經具有極大的勢力,而這股勢力又特別依託於崇禎皇帝的支援,所以魏忠賢的一切從理論上來說就是崇禎皇上的。
朝中的其他大臣可以有私心,可是魏忠賢就算是有私心也得極力維護崇禎在朝中的威信,崇禎也可以用魏忠賢和他手中的力量去監督大臣們的工作。
任何一個朝代,想要做好不僅要取決於大臣的能力,更要取決於整個國家的執行力,這個執行力不是憑空出現,他需要得到有效的監督,否則就會跑偏。
如果有魏忠賢在,袁崇煥還敢在崇禎面前瞎吹嗎?
恐怕他不敢。
從他給魏忠賢修生詞來看,他對魏忠賢還是很忌憚的,糊弄糊弄二十啷噹歲看上去沒什麼政治經驗的小孩崇禎他敢輕易許下承諾,但是如果面對老謀深算對他了如指掌的魏忠賢,我就不信袁崇煥敢說大話。因為,憑當時明朝和後金在遼東地區的戰爭,魏忠賢可以一眼就識破袁崇煥在胡說八道。
有魏忠賢在,就會倒逼袁崇煥拿出更切實可行、更有細節的作戰方案,並且這個作戰方案經過魏忠賢稽核之後一旦批准也能夠很好的執行起來。
同時,魏忠賢在全國各地的找牙能夠保證朝廷所調配的資源絕大部分用到正經地方,沒準在5~10年之內還真的能徹底打敗後金呢。
其實,崇禎的失誤在於沒有培養出一個新的魏忠賢。從根子上來說,魏忠賢畢竟是上一個皇帝的心腹,他能否像對待上一個皇帝一樣來捧自己年輕的崇禎有沒有信心,更沒有信心駕馭這個老謀深算的太監。
在17歲的小皇帝崇禎面前,魏忠賢已經失去了信任!
所以,崇禎最大的失誤不是殺掉魏忠賢,而在於他沒有認識到應該扶持一個或者幾個“魏忠賢”來幫他統治天下。
如果這些太監能被崇禎扶持起來,幫助他起到當初魏忠賢的作用,其實也是沒問題的!
魏忠賢當然該殺,但是不該一上臺就殺,當然了,如果是在其他時期,比如國家相對穩定,沒有那麼嚴重的內憂外患時,殺了魏忠賢是完全沒問題的,既可以立威,又可以整肅朝綱;但是在明末朝政腐敗,民變四起的情況下,殺了魏忠賢,對國家現狀卻沒有任何改變,反而會導致朝廷出現權力失衡的情況,所以崇禎皇帝殺魏忠賢的時機實在不太合適。
但是魏忠賢的存在,被瓜分的是崇禎皇帝的皇權,其他頂多是動搖江山穩固,而削弱皇權的力量是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決不能容忍的,所以魏忠賢成為了崇禎皇帝的首要打擊物件,魏忠賢在朝中經營已久,不是那麼簡單就能剷除其背後勢力的,於是崇禎皇帝先從打擊魏忠賢的黨羽開始,魏忠賢被逮捕後,不久就自縊身亡。
東林黨上臺後,就不支援給士紳,權貴階級收稅,國家專門去找貧下中農,底層百姓收稅,就算把他們榨乾了能有多少錢?東林黨把一些政府機構取消了,導致一大批工作人員下崗,李自成就是其中的一個。魏忠賢好歹明白給百姓留口飯吃,餓不死也不至於造反,但是東林黨人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普通百姓死活和他們沒啥關係。
如果我是崇禎皇帝,才上臺時,魏忠賢的勢力很大,打壓一下就好,找兩個閹黨的典型弄死,東林黨得留著和閹黨互相制衡,也有利於皇帝的統治,重新把錦衣衛扶植起來,加強對官吏的監督。利用魏忠賢的黨羽擴充國家財政收入,整頓軍備,利用東林黨準備推動一次變法,改善大明經濟,在平息了民變,驅逐外患後,對魏忠賢的閹黨和東林黨搞一次大清洗,徹底撥亂反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