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地產導師
-
2 # 使用者花先生
高中時語文課中的《出師表》,其中有《隆中對》的部分內容,諸葛亮詳細分析了當時的政治、軍事等形勢,亦對天時地利人和等有詳盡的研究。絕對是用心良苦之傑作。
-
3 # 聚焦南半球
《隆中對》當然不是小菜一碟。
用比較通俗的話來形容吧,用創業打比方,當時曹操是大型企業,孫權是大型企業,劉備希望打進市場。諸葛亮跟劉備說,你現在連自己的廠房都沒有,你無論用什麼方法,一定要先自己搞一個廠房,有個屬於自己固定的辦公地點,有屬於你自己的地盤,而不是今天借個地方,明天借另外一個地方。諸葛亮對劉備說,荊州(今天四川一帶)對你來說就是理想的地方,你要拿下荊州,作為自己的廠房和固定辦公地點的總部。因此後來有了劉備借荊州,一借不回頭的事情。荊州也成了後來劉備建立蜀國的根據地。
《隆中對》向劉備指明瞭今後發展方向,勾畫出偉大的戰略構想和事業藍圖結語劉備當初拿到諸葛亮這些寶貴意見,是非常不容易的。三顧茅廬,諸葛亮第一次不見劉備,第二次也拒絕見他,第三次劉備再來,誠意拳拳,諸葛亮確定劉備是認真的,才給他這些意見和建議,這些意見寫下來,就成《隆中對》這個偉大作品,因此《隆中對》當然不是小菜一碟。有了諸葛亮的指導,劉備同志今後在革命道路上的局面就煥然一新了。
-
4 # E之筆
首先,回答之前說一下我們今天讀到的《隆中對》作者,不是諸葛亮,而是西晉史學家陳壽。當然,陳壽原本就是蜀漢史官,有條件接觸諸葛亮的文章、兵書、奏摺等一手資料。據稱,“隆中對”這件事在諸葛亮的文章中確有記載。
題外話說好了,下面就說說“隆中對”這一著名的談話。
《隆中對》記錄了劉備三顧茅廬後,與諸葛亮的歷史性的晤談。諸葛亮從軍事、外交等方面深刻分析了當時的局勢,極富預見性地提出了“三分天下”的論斷。《隆中對》與賈誼的《過秦論》、蘇洵的《六國論》,合稱為古代三大策論。
所以,“隆中對”絕不是小菜一碟,而是關乎時局的大戰略,是五星級賓館的滿漢全席,也是諸葛亮出山後的鋒芒初露。
“隆中對”主要是想告訴劉備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文章開頭先用一句話說清天下大勢。自董卓鬧事控制天子以來,各地豪傑同時興起,化州為郡,稱霸一方的多得難以計數。後兩句說的是曹操以弱勝強的案例,其實,旨在提醒劉備:你雖然只是個客居劉表處的小軍閥,但是完全可以以小搏大,鎖定勝局,畢竟事在人為嘛。
接著,諸葛亮指明瞭目前不可圖謀的兩股勢力。
第一個是曹操,擁有百萬之眾,而且還有天子名分加持,與曹操鬥還不是時候。第二個是孫權,藉助父子三代的努力,孫權已經對江東地區形成了穩定的統治,那裡地勢險要,又有當地賢達助陣,只能合作不能侵佔。
最後,諸葛亮結合劉備所處地位,充分發揮漢室正統等諸多優勢,肯定了完成霸業、復興漢室的美好前景。
三顧茅廬之後,諸葛亮出任劉備的軍師,劉備集團之後的種種攻略皆基於“隆中對”這一歷史性的晤談,可見,“隆中對”是徹底改變劉備被動局面的大智慧。
-
5 # 尚尚堂主人
不是,絕對不是。在那資訊不通時代,諸葛亮能有如此見識,確非尋常人也!正如我們看某些文學作品,看後覺得一般般,但是你自己又寫不出一樣。吃某個菜,鹹了淡了說一通,自己做不出一樣。
回覆列表
當諸葛亮在隆中草堂面見劉備,為其態度的真誠,胸懷的磊落,以及雖身處逆境,但仍壯心不已的志氣大為感佩,便也以坦誠相報,風發議論,將自己蓄謀已久的戰略規劃和盤托出。這就是諸葛亮為幫助劉備建功立業,而從他當時所處的環境與條件出發,為他定身度造的戰略構想和實施要點,被稱之為《隆中對》,也叫《草廬對》。後世的相關人士,對孔明的這個《隆中對》評價甚高,認為其實質上,即是蜀漢一直奉行的建國綱領。若無《隆中對》的貫徹執行,就不可能有後來“三國鼎立”的局面;而如若廢棄了其中“聯吳抗曹”的這一基本原則,也不會有蜀漢政權得以存續四十多年的光景。
那麼,《隆中對》究竟有哪些可圈可點之處呢?首先,諸葛亮對於劉備當前的窘境給予了安慰和激勵,並提出了人是決定事業成功重要因素的觀點。諸葛亮以不久前發生的曹、袁“官渡之戰”的事例,予以為證。他指出:“曹操敢於跟袁紹進行決戰,相比來講,他既名聲微小,又少兵缺糧;但是曹操終於打敗了袁紹,成為又一個以弱勝強的戰例。這並非僅得自天意,而關鍵是仰仗於人的謀略。”諸葛亮以此激勵劉備不必灰心喪氣,只要自己能夠審時度勢,充分發揮所長,善於利用各種有利的主客觀因素,是能夠做到以寡勝眾,達成轉弱為強的目標的。
接著,諸葛亮對當前幾股主要政治軍事勢力,進行客觀對比分析,給劉備做出正確定位,併為他謀劃出如何得以生存、發展的戰略方向。諸葛亮就當前局勢分析道:“北方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又有"挾持天子而號令諸侯"的政治優勢,這樣確實暫不可以與其針鋒相對。東面的孫權盤踞於江東,已歷經三代,其地勢險要,民眾歸附,賢能的人才均為之盡力;對孫權只能聯合而不能謀取。那麼,荊州地域,它北以漢江及沔水為屏障,南可直達嶺南(今廣東省廣州),東與吳會(吳郡及會稽郡,含今江西省)接壤,西方通往巴蜀(重慶及四川省),是一個戰略上具有高度戰略價值的地域。但是它的主人(指劉表)不知道如何利用,這恐怕是上天賞賜給將軍您的資本,將軍難道就無此意(佔有)嗎?而西部益州,關塞險要,沃野千里,乃天府之國,過去漢高祖憑藉它成就了帝王之業。現在的主人劉璋,昏庸而懦弱,張魯在北邊的漢中,國富民豐,但張魯卻不懂得慰問撫卹,那裡的有識之士,都尋思著得到一位賢明的君主來統領他們哩!”
從以上諸葛亮的觀點看,就是要劉備根據目前的客觀實際出發,將“聯吳抗曹”作為對外基本戰略原則,以首先奪取荊、益二州,作為生存與發展的戰略根據地,進而可與曹操、孫權形成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再而伺機謀求實現更大的目標。
最後,諸葛亮聯絡天時、地利、人和的三大成功要素,為劉備勾畫出一幅成就霸業、復興漢室的巨集偉藍圖:“將軍您既然是帝王之後,信義聞名天下,結納英雄,思賢若渴,如果掌握荊州、益州,據守險要,在西邊和好西戎,在南邊撫慰百越,對外與孫權結為盟好,對內治理好政務,一旦天下形勢有所變化,就命一上將率領荊州的軍隊進攻宛城(河南南陽)、洛陽,將軍親自率益州之軍出於秦川(攻佔西安),到那時,百姓中哪有敢不簞食壺漿來歡迎將軍的人呢?如果真是這樣,霸業就會成功,漢室就會興旺了!”
諸葛亮的這番議論,雖然只有區區三百多字(文言文),但對當時的天下大勢作了簡練、精闢的分析,提出了他的戰略思想和策略主張,為劉備指明瞭一條切合實際的可行之路。後人將諸葛亮對劉備的這番談話,稱之為《隆中對》,也叫《草廬對》;它與當年韓信跟劉邦的一席談話——《漢中對策》,雖然相隔了400年,但前後輝映,是中國歷史上兩個重要的謀略,也是當時正確政略戰略的最高指導原則。
簡言之,諸葛亮一是要劉備不可與曹操硬碰硬,因他已經擁有“百萬之眾”的強大實力;二是要暫且同孫權結為聯盟,不能與之為敵,因他基礎比較深厚;三是要佔取相較弱勢的荊州和益州為家,作為立業之本,形成與曹操、孫權三分天下的鼎足之勢;四是要內修政理,使無後顧之憂,對外結好盟友(孫權),使之成牽制強敵的重要力量;五是要選定適當時機(內部由弱變強,外部曹營動亂),分兵兩路,以鉗擊之勢攻向曹軍,達成收復兩京興復漢室的目的。當劉備後來,施行了《隆中對》戰略方針後,先後而佔荊州,取西川,得漢中,自立漢中王,便成就了三國鼎立的局面,達到了他事業成就的最高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