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世紀新人lm

    確實,無論春秋還是戰國,楚國的疆域都沒有囊括今天的兩廣地區,這不是偶然的。這主要由楚國的主要矛盾、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百越(即今天兩廣地區)彪悍善戰的民風所決定的。

    首先,來看楚國的主要矛盾。楚國無論在春秋還是戰國,因疆域廣大和物產豐饒等都是一流強國。如果按照今天的標準,它堪稱“超級大國”。楚國的內部矛盾暫且不表,外部主要矛盾都在北方,這決定了它無暇南顧、去征服嶺南地區。

    春秋前期,晉楚矛盾是貫穿始終的主要矛盾。春秋時諸侯稱霸的焦點在中原。因此來自北方的晉國和南方的楚國,無論哪一方要入主中原稱霸,勢必要遭到對方的強力阻擊。這導致兩國間戰爭頻仍,而且其中一方的稱霸必然是以擊敗另一方為前提和基礎。正如城濮之戰楚師大敗,成就了晉文公的霸業;邲之戰晉軍中軍和下軍幾乎全軍覆沒,成就了楚莊王的霸業。直到公元前546年的弭兵之會,晉國和楚國共為盟主,兩國實質上平分中原霸權,兩國間的矛盾才劃上句號。

    春秋後期,楚國東邊的吳國崛起,又開始了吳楚相爭。春秋後期吳國逐漸崛起,特別是吳王闔閭重用伍子胥和孫武等文武幹才,開啟了與楚國爭鋒的歷程。孫武審時度勢為闔閭獻上了“疲楚”之策,開始了對楚國的蠶食。通過州來、雞父和柏舉等諸多戰役,一步步消滅楚國的有生力量,一度攻破楚國都城郢,楚幾乎覆亡。直到越王勾踐滅吳,楚國東部的緊張局面才告解除。

    戰國,楚國由吳起主持變法得以強盛,開始了重拾霸業的征程。當滅越國、逐西南之後,欲北進中原,可是又迎頭撞上了同樣因變法而崛起的新興大國秦國。經過幾輪交鋒,開始了合縱連橫相交替的局面。此時秦楚兩國堪稱兩個“超級大國”。如果合縱成,則楚霸;如果連橫成,則秦一統。兩國相爭最終以前223年楚國滅亡而告終。

    楚國基業八百年,絕大部分時間都用於向北和向東的征伐,無暇他顧。所以,向南開疆拓土,始終沒有進入楚國統治集團的規劃和日程裡。

    其次,要結合當時楚國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兩廣地區何時納入大一統的中原王朝呢?是在秦朝。秦統一六國之後,開始了南取百越(也就主要是今天兩廣地區)的征程。在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地形阻隔往往成為障礙,要想逾越就得付出巨大代價。秦始皇征討百越同樣如此。

    我們可以看到,兩廣地區與中原之間有五嶺山脈等大片丘陵和山地的阻隔。中原的軍事力量要想南征,首先就要克服大片丘陵和山地的阻礙。秦始皇想到的辦法是開鑿運河,即靈渠。由於工程量和徵用的民力巨大,甚至他本人親自坐鎮。這個過程中消耗了大量和民力和物力。

    同時,這裡的地形決定了戰爭的樣式不再是秦軍所擅長的正規戰,而是更熟悉那裡地形地物的百越部落更佔優勢的游擊戰。於是戰爭變成了消耗戰。儘管最終實現了軍事征服,但代價極其沉重,包括主帥屠睢都死於對手的偷襲中。

    征討百越從公元前222到公元前210,秦始皇先後用了13年才完成征服,而3年之後秦朝滅亡。而這一切的前提是秦始皇已經完成了大一統,政權高度統一、民力和物力高度集中。這恐怕不是當年主要地處荊楚的楚國所能負擔得起的。

    最後,再看百越的彪悍、善戰的民風。當時百越並未開化,還處於較原始的社會形態。民風彪悍、好勇、善戰。在與秦軍長達13年的對抗中,他們依託熟悉的地形地物採取了靈活多變的游擊戰術,伏擊、偷襲、夜戰等等作戰方式不一而足。使得剛剛完成橫掃六國的秦軍幾乎毫無用武之地,屢屢被動挨打。楚國與百越幾百年相鄰,對於百越的民風和戰鬥力,應該是有所瞭解而心生忌憚的。

    綜上,結合楚國的主要矛盾和生產力發展水平,以及百越的民風,決定楚國並沒有將百越征服而納入其直接管轄的疆域中。

  • 2 # 長頁論史

    楚國從最初的50平方公里土地,歷代楚王勵精圖治,積極開拓疆土,一度控制達到大概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在很多時間段內都是戰國領土面積最大的諸侯。但是是否包括兩廣地區呢?其實在一段時間內,楚國從公元前391年開始是包含了兩广部分地區的。長頁從史料,墓葬,語言,其他文化和染色體幾個方面論述這個問題。一,兩廣地區在春秋戰國時的概況。

    兩廣地區,在春秋戰國時期,屬於經濟落後極不發達地區,當時還沒有形成正式的國家,當時人類還很少,到處都是森林。主要人類聚集區由一些部落組成,這些部落統稱為百越。

    越是先秦時期對非中原文明的落後地區的統稱,並不是民族名稱。當時,從北往南,依次分佈吳越(蘇南、浙北)、“閩越”(福建)、“揚越”(江淮)、“南越”(廣東),再往南,目前廣西地區叫“西甌”、越南北部,海南島,廣西南部又叫“雒越”。而這些地方現在是壯族,京族,黎族的聚集地。

    吳越後來被周武王分封,又長期受中原文化的影響,算是諸越最發達的地區。

    而最南邊的南越,西甌,雒越也就是現在的兩廣地區,算是最落後地區。當時還處於新石器時代。但是與中原文化還是有一定交流的。《逸周書.王會解》記載越人曾向商王進貢魚製品和利劍,還有玳瑁,象齒之類的東西。

    據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考古發現,嶺南在舊石器時代早期就有人類活動。舊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14萬年以前,嶺南出現早期古人(峒中巖人)。廣東英德出土1.4萬年前稻作遺存,農業文明或有可能起源於嶺南。

    另外南越地區與中原很大一點不同就是南越屬於海上文化較發達,雙身船就是他的典型特點,《淮南子》說;胡人便於馬,越人便於舟。《漢書-嚴助傳》;越人善於水斗,便於用舟。

    春秋戰國時代,嶺南與吳、越、楚國關係密切,交往頻繁。與中原諸侯國還是很少交流的。歷史上楚庭、南武城的傳說,反映出這一時期嶺南與楚、越的關係。

    二,楚國本身就被稱為蠻

    楚國建國之初很小,只有大概50平方公里的土地。後歷代楚王勵精圖治,疆域最廣大概150萬平方公里土地。

    楚國的地位很低,爵位只是子,在分封制的春秋倒數第四級。楚國本身就被中原大國和周天子視為蠻夷。

    前1048年,周天子在岐陽舉行大會盟時,參加的諸侯有八百之多,舉行宴會時,楚國熊繹竟然沒有席位,還得去放安排席位的牌子,香草,再去前庭看守火炬。可見楚國的不受待見。他去詢問什麼沒有座位,“”今日侯伯以上才可以入席,小小楚國子位,又是蠻夷之族,是沒有位置的。“”當時楚好憋屈啊。

    自春秋時期起,楚國就一直被稱呼為“荊楚”、“楚荊”或“蠻荊”,楚也好荊也好原意都是指江漢流域的山林中一種常見的用作柴薪的灌木,這本身就不是什麼高大上的稱呼,是別人的鄙視!據郭沫若考證“蠻荊”就是“南蠻”。《詩經》中有:“蠢爾蠻荊,大邦為讎?”可見蔑視和不屑。

    而且,這種蔑視很廣泛,很深遠。很講禮儀的儒家,孟子在《孟子·滕文公上》中堂而皇之地譏諷楚人許行:“今也南蠻鴃(jué) 舌之人”。意識是許行你這個南蠻子,說的是什麼鳥語。

    對於中原的鄙視,楚人是心裡非常明白的,心裡也非常憤怒,但國家弱小,也沒辦法。於是歷代楚王積極上進,開疆拓土。終於成了男方一個大國。有了驕傲的資本。

    自從有了資本,楚王變得離經叛道起來,第一件事就是熊渠僭越封長子熊毋康為句亶王、次子熊摯紅為鄂王,少子熊執疵為越章王,鎮守長江中游的三個要地。後來考慮到影響雖然取消了。第二件事就是更是絕了,楚王乾脆以異端蠻夷自居 !熊渠故意封三個兒子僭越王尊就是還周天子以顏色;“我蠻夷也,不與中國之號諡”到了熊通手裡乾脆要求周天子封自己為王,不封,就自封為王,一直到秦統一六國。驕傲的自稱為蠻夷的楚變得更加特立獨行起來。三,楚統治南越部分地區的歷史證明楚部分佔有南越的歷史事實,《史記》,《國語》《漢書》多處有零散記載,根據記載應該至少可以確認楚國至少短時間內是統治過兩廣地區的北部的。

    說起楚國向南開拓疆土,時間很早。楚國初期,國土很少,地位低下,於是歷代楚王篳路藍縷,以啟山林" (駕著簡陋的車,穿著破爛的衣服去開闢山林)。開拓疆土的方向之一就是向南。

    早在春秋前期,楚國就大舉進攻蠻人,史稱楚武王“大啟群蠻”。楚文王時期,滅蕭國、鄧國、絞國、權國、羅國、申國等國。

    後來,隨著楚國勢大,越來越桀驁不馴,一方面慢慢不上週天子納貢,另一方面學習周天子,接受周邊蠻夷的納貢,周天子對此非常憤怒。從而周昭王三證楚,但三次皆敗。後來公元前704年楚恆王熊通自封為王,就是楚武王。

    據文獻記載,楚悼王在位時啟用吳起變法,楚國更加強大,公元前391年,楚悼王派吳起南平百越,佔領了蒼梧古國北部領地,這就是楚佔領部分如今兩廣北部的歷史記載了。

    《後漢書·南蠻西南夷列傳》(卷86):“吳起相悼王,南並蠻越,遂有洞庭、蒼梧”。

    《戰國策·楚策一》(卷14)與《史記·蘇秦列傳》(卷69)都記“(楚)南有洞庭、蒼梧”之語。

    《裡耶》秦簡:“今洞庭兵輸內史,及巴、南郡、蒼梧輸甲兵”。

    結合這幾部分文獻,確定楚悼王時期,確切楚國佔領了蒼梧古國。

    那麼蒼梧古國在那些地方呢?

    蒼梧古國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古國,其分佈範圍主要在湖南湘江流域及南部地區,廣西的東北部和東部地區,廣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包括今廣西的梧州市、賀州市、桂林市東北部、湘東南、粵西北 。

    蒼梧古國並不是一個現代意義上的國家,而是一個具有相同或者相似文化的部落。蒼梧古國算是百越一個很大的部落,史書記載,早在舜堯時期,就形成了蒼梧國。 蒼梧古國與中原的堯舜部落同時存在。在距今五千年前後的傳說中的堯舜時代已出現的最早蒼梧古國,勢力到達今湖南洞庭湖區與三苗人接垠交錯而居。舜為臣服三苗,採取遠交近攻的策略,而舜與蒼梧的接觸間有戰爭也有和平,為爭取對三苗戰事的勝利,舜南方招撫交趾,合擊三苗,為此多次南巡,結果客死蒼梧之野,葬九嶷山。

    據歷史記載,“倉吾”最早出現在《逸周書》中。

    《逸周書·王會解》 :“路人大竹。長沙鱉。其西魚復鼓鍾鍾牛。蠻揚之翟。倉吾翡翠。所以取羽也。其餘皆可知自古之政。南人至眾。皆北向。”

    《逸周書》注“倉吾,亦蠻也”

    《史記·五帝本紀》載:(舜)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嶷,是為零陵。

    《國語·楚語上》也有“撫徵南海”的記載

    楚悼王奪取蒼梧後,在原地設立了蒼梧郡和洞庭郡。

    史書後面對此還有對此的持續記載。

    《戰國策》蘇秦為趙合縱,說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強國也。大王,天下之賢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

    楚宣王、楚威王在位的“宣威盛世”,楚國的疆土達到頂峰,範圍包括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江蘇北部,幅員廣闊。在八百年間春秋爭霸戰國稱雄,楚國勢力範圍遍及半個中國,一躍而為“北至黃河,南至雲貴,東及海濱,西接巴秦”、“地方五千裡,帶甲百萬”的大國。

    楚征服蒼梧後並沒有採取暴政,而是用懷柔手段相容幷蓄。

    黃瑞雲先生在《楚國論》一文中說:“華夏蠻夷濮越,文明程度相差很大,歷史淵源各不相同,楚國都能加以安撫。楚國在戰爭中從未有過像秦軍那樣,動輒斬首幾萬,也沒有見過大量俘馘的記錄。”張正明先生也在其所著的《楚文化史》中說:“對於被滅之國,楚人的慣例是遷其公室,存其宗廟,縣其疆土,撫其臣民,用其賢能。

    後來征服了濮、越、巴、蠻等南方部落集團,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居住在南方的南蠻、百越等民族,也逐漸成為楚國的庶民,被列入楚國的戶籍(楚國後期)。

    楚即使對於蠻夷,可能由於楚自身也自認為是蠻夷,南蠻子,對於征服的百越人們也是相當寬厚的”。正因為如此,楚國才能夠得到各民族的擁護,顯示出強大的開放性和凝聚力,在橫跨大江南北的廣大領域,建立起一個強盛的積極進取的多民族國家,並且不斷強化其臣民的國家認同的觀念,楚國各地的百姓也接受了楚國的語言和文化。

    從上所述再結合其它方誌,古人大部分資料證實楚蒼梧郡範圍包括九疑山及周邊地區,即今湖南寧遠、蘭山、江華、臨武、綏寧,廣西全州、桂林,廣東連州和韶州等地。因此,自楚悼王起,至少廣西北部的全州,桂林,廣東北部的連州,韶關是屬於楚國管轄範圍之內的。

    總之,通過史書多方記載,證實那時的百越,現在的兩廣至少區域性地區,從楚悼王公元前391年左右起到楚公元前223年滅亡,這168年內是屬於楚國的。四,楚統治兩廣區域性地區的考古發現

    古蒼梧地區考古發現,春秋時期還屬於蒼梧本身的越文化特徵。這也和史實記錄一致。

    春秋時期,楚人向南開發僅限於湘西北及古“洞庭”澤周邊平原;五嶺以北的九疑山及今衡陽以南還主要為越文化分佈區。

    比如:廣西賀州沙田龍中村一處東周巖洞葬曾出土青銅器一批,包括鼎、鼓、犧尊、獸首盉、罍、鉞等18件。其中一件銅犧尊明顯的不同於中原犧尊的風格,尊的犧首為有犄角的怪獸,尾部立有攀附虁龍作尾,背部的蓋上有浮雕盤蛇,以突出高昂蛇首作為蓋鈕,是古越族以蛇作圖騰的再現。這是典型的古越文化特徵。

    戰國後期的考古發現,湘水上游及鄰近粵北、桂北地區,楚文化逐漸取代了越文化。

    廣西恭城、平樂,廣東清遠、廣寧等地均發現有戰國楚墓群,出土器物與長沙楚墓以及河南、安徽楚墓的器物,有諸多相同之處。這正是戰國時期,特別是吳起平“百越”時,楚地向南擴充套件的結果。

    《史記·楚世家》(卷40):“楚王素聞起賢,至則相楚,明法審令……於是南平百越”。

    這是楚國在成王徵撫“夷越”之後,沿湘水進一步向南“開拓”的軍事行動。楚悼王於公元前401至前381年在位,即戰國中期。此時此時,楚悼王啟用吳起變法圖強,派吳起征戰蒼梧,設立兩郡,“洞庭、蒼梧”已是對“南楚”之地的泛稱。

    廣西平樂銀山嶺墓葬(蔣廷瑜考古文章)就是典型戰國墓葬。墓葬有比較強烈的楚文化特徵,它與中原墓葬不同點主要有二:一是墓葬腰坑只放一件陶器;二是墓葬隨葬物品,沒有禮器,而是以實用器具,生活用具和兵器為主。中原墓葬必有禮器,這和中原講禮儀大有關係,而楚一向自稱南蠻,特立獨行,沒那麼重視。所以平樂墓葬和戰國時期楚國地域出土的湖南墓葬,以及廣東墓葬很是一致。比如湘鄉墓葬,四會,廣寧,羅定墓葬。

    楚文化所及,到了漢時期的南越王大型墓葬也是明顯的和楚相似。

    墓葬雖然沒有出土具體的文物直接證明兩廣屬於楚,但強烈的從越文化過渡到楚文化這種方式,至少從另一方面驗證公元前391年後楚國擁有蒼梧這件事。

    先秦古籍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族,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包括吳越、閩越、揚越、南越、西甌、駱越等等),廣東被稱為“南越”。

    隋唐以後,“粵”字意義收窄,指嶺南地區,或稱“南粵”。直至近代,兩廣仍然稱“兩粵”。民國以後,以“粵”字作廣東省簡稱。

    根據研究,一般粵語的起源分別有源自北方中原的雅語與源自楚國的楚語兩種主要說法。漢代至唐宋,中原人源源不斷地遷徙嶺南,促進了粵語的發展和定型。元明清以來,粵語的變化較小。

    1、楚人南遷、楚語南來

    楚語本來流行於河南南部、湖北、湖南、安徽等楚國故地。春秋戰國時已形成一支重要的楚方言。在它形成之後,不斷向四面傳播,它向東傳影響吳語,向南傳播,其範圍影響遠及湖南、江西和廣東。廣東本屬南越,為少數民族聚居地區,沒有漢族居民,當然也就沒有漢語方言。後來楚國征服蒼梧,廣東部分地區開始接受楚人統治,楚方言也隨之流入廣東。和當地的古越土語結合形成粵方言,也就合情合理了,這應當就是楚語南移的結果。

    2、中原雅言

    雅言最初是周朝的官方用語,儒學從其誕生之時起,就以雅言為載體。孔子用雅言來講學,並強調“詩書執禮”都要用雅言 。

    秦統一嶺南以後,從中原遷來50萬人,移民帶來的雅言成為粵語最早的源頭 。

    兩漢時期,儒學在嶺南傳播,雅言就通過辦學逐步普及開來。漢武帝時期,在賀江、灕江與西江交匯處設定廣信縣,雅言以廣信為中心逐步普及開來,日常交際用中同時從廣信當地語言中吸收某些因素,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粵語。但在這一時期,中原戰亂頻繁,人口變化太多,掌握雅言的人逐漸減少,直到達到可以忽略不見程度。而在“大一統”觀念主宰下,逐漸轉變為以河洛漢語為“正音”,儲存著雅言音系基本面貌而偏離了河洛漢語發展軌跡的粵語遂成為方言。封開是最早的粵語中心,粵語從這裡沿江傳播到肇慶和廣州,形成以西關音為正宗的廣州話。隋唐時期,粵語進一步擴充套件到整個西江流域及珠江三角洲,憑藉西江水系而向東、西、南傳播,形成以廣州為中心的分佈格局。

    語言學家李新魁先生認為“粵語最早的源頭,應該是楚人南遷、楚語南來所導致的結果”(李新魁《廣東的方言》)

    楚國自公元前391年開始統治了蒼梧168年,而秦國總共才有10多年的歷史,即使根據時間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力判斷,楚語對語言的影響反而可能性更大些,這也從另一方面可以認為至少兩廣北部地區是屬於楚國的。六,楚疆域包括兩廣區域性地區的文化,染色體特徵證明

    對廣東地區影響比較大的主要就是楚和秦,那麼到底誰影響更大些呢?

    廣東人與古代秦人完全沒有或者只有很少血統上的關係,影響極小,廣東人的主體血統是百越+楚人+吳人。這與遺傳檢測結果完全吻合。

    1.古代秦人百分之99是單眼皮,眼睛走形是淺內八字,眼角上翹,額頭上下較扁,與有些蒙古人有點像。廣東人基本沒有這種長相。秦人以B型血為主,A型血為輔 ,帶遊牧民族特點。廣東O型為主。

    2.葬俗,廣東境內發現的戰國時期的墓葬,基本全部都是越式和楚式墓葬,出土文物有楚和越式鼎簋,青銅劍,銅鏡,楚越豎穴土坑墓葬,楚式腰坑墓葬,從來沒有發現秦式曲腿俯身墓葬和秦式鼎。墓葬上述考古已經有所敘述,這裡不再多說。

    3.秦地考古測遺骨,秦人的主流y染色體是Q和C系染色體,這2種染色體在廣東很少,粵人當代最多的染色體是03-117,03-2611,01b,這顯然是楚人和越地土著染色體。關於染色體特徵有很多的嚴肅的專家著作,應該說從技術上驗證更加靠譜,這也確定,楚征服蒼梧之後,不但設定了專門的政府機構進行管理,而且派出了許多的楚地百姓與百越百姓混雜而居,經過長期的通婚,使楚文化逐漸與越文化融合到了一起。

    4.廣東南海的祭祀主神是楚人的主神祝融,鳳凰圖騰,從古至今是這樣,從不祭祀秦人的主神惡來和黑帝。秦人的國家和軍旗顏色是黑色,這是秦人最喜歡顏色。而黑色是廣東人最不喜歡的死人用的顏色。廣東人喜歡的是楚色紅色和越色藍色。

    5.從廣東地名看,找不到一點秦文化影響,河北有秦皇島,南京有秦淮河。而增城,梅州,化州,雷州,陽江,羅定,博羅湛江,英德,連州等這些地名帶有明顯楚國地名特點(可以查古楚國地名),廣東人稱水系為江,而不是秦人習俗稱河。

    7.另外從民俗和舞蹈方面看,廣東更接近於楚文化。部分秦人有火葬習俗,不信鬼巫。廣東人從來沒有火葬習俗,信鬼,有巫儺文化。而這些正是戰國時期楚文化的典型特點。

    總之,從史料,語言,墓葬,染色體特徵和其他文化方面綜合來看,至少從公元前391年楚國派出吳起征服蒼梧開始到楚國公元前223年楚國滅亡,這168年,兩廣北部地區是包括在楚國疆域範圍之內的。至於其他更廣大的地區,沒有確切證據證明,不可妄言。

  • 3 # 坐看雲起於此時

    1、春秋時期,有句名言,叫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我們的始祖皇帝嬴政老先生,征戰四方八野都不在話下,什麼齊國、燕國、趙國、魏國、南韓可以戰而勝之,唯獨楚國,打得是讓秦軍疲憊不堪、難上加難,後來雖然戰而勝之了,秦國也並沒有從此高枕無憂,楚國不滅、夜長夢多,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後來完全葬送秦國的還真是那幾個原先楚國的人,劉邦、項羽、陳勝,都是從前的楚中國人。

    2、那麼,楚國的疆界包括了那些地方?楚國八百年曆史中,至楚宣王、楚威王時,楚之疆土已經是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等大半個中國的幅員廣闊的領土了;

    4、關於楚國鼎盛期的疆界,蘇秦在《戰國策》中描述道:“楚,天下之強國也;西有黔中、巫郡,東有夏州、海陽,南有洞庭、蒼梧,北有汾陘之塞郇陽,地方五千餘里,帶甲百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資也。”也就是說,楚國從西周初年的“闢在荊山”的彈丸之國,歷經一個半世紀的慘淡經營後,出現了轉弱為強的勢頭,特別是經過熊渠整軍經武、開疆闢土、站穩腳跟後;隨著周室東遷,楚國便以驚人的速度擴張了,文治為武功奠定了基礎,武功為文治開拓了天地;

    5、《史記·楚世家》說,當齊桓公“始霸”之時,楚文王統治之下的楚國也 “疆”而且“大”了;楚文王兩傳至楚成王,成王拓土益廣,東近汝水,西抵巫山。=成王之世,“楚地千里”。楚莊王確立了楚國之霸業。“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終於取得了“問鼎中原”的勝利,奠定了中原霸主的地位;

    6、在此基礎上,楚國開始向長江下游拓展。歷經共王至昭王五代,及至楚惠王時期,楚國已得到長足發展。在春秋近300年間,楚國曾先後滅掉兼併61國,清高士奇《左傳紀事本末》稱“春秋滅國之最多者,莫楚若矣”。楚國盛時疆域方圓達3000裡,包括今湖北、湖南、江西(信江流域除外)、河南南部、安徽西部、陝西東南部、廣東北部、廣西東北角,地跨八省,成為春秋土地最為廣闊的南方大國。

    7、進入戰國時期後,楚國的發展達到頂峰。楚王依靠吳起變法建立起強大的軍事與經濟實力,對周邊發動攻勢,不斷拓展疆域。公元前334年,楚威王攻越,殺死越王無疆,“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于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於是,原越國所屬以江浙為中心的廣大地區納入楚國版圖。

    8、戰國中期,楚國疆域擴張最廣大時,東臨大海,西抵巴蜀,南達兩廣,北至陝南,擁有今川、鄂、湘、贛、皖、蘇、浙、豫、陝、魯等省的全部或部分,勢力擴充套件到貴州、雲南和兩廣。遼闊的江漢流域、江淮流域、太湖流域、沅湘流域等南方地區約100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500萬以上的人口統歸於楚國。楚國擁兵百萬之眾,儲糧可用十載,昂首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楚國當時的國土面積相當於現在中國陸地面積的四分之一了。

    9、翻開《世界通史》,我們不難發現,當時世界範圍內,曾經強盛的波斯帝國已於公元前330年滅亡;亞歷山大帝國於公元前323年,隨著亞歷山大的病死而迅即分裂;羅馬正在完成其對義大利的征服,而且其軍隊不超過三萬人。我們似乎可以斷言: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國一度是世界範圍內地域最廣、國力最盛的“超級大國”。

  • 4 # 零零阡陌

    答:根據相關史料來看,楚國的疆域範圍沒有兩廣地區

    兩廣地區:

    兩廣的範圍曾是古代的百越之地,先秦時期兩廣分屬南越、西甌、駱越等部族;

    (先秦時中原人對長江以南沿海一帶的部落,常統稱為“越”,文獻上稱之為“百越”或“諸越”、“百粵”)

    又稱兩廣地帶,又稱兩粵,是廣東、廣西兩地名的合稱;

    兩廣以廣信為分界,廣信之東謂廣東,廣信之西謂廣西。

    一、楚是先秦時期位於長江流域的諸侯國,國君為羋姓、熊氏

    周成王時期(一說即前1042年-1021年),封楚人首領熊繹為子爵,建立楚國。

    二、據最新出土的《清華簡·楚居》記載

    楚人立國之初,在鄀國盜牛祭祀一事,說明建國之初的貧弱狀況;經過幾百年發展,楚國在春秋時楚成王之世開始崛起,奄有江漢,不斷兼併周邊各小諸侯國,周天子賜胙,命楚國鎮守中南。

    前704年,熊通僭越稱王,是為楚武王。楚莊王時,任用虞邱子、孫叔敖等賢臣,問鼎中原、邲之戰大敗晉國而稱霸,開創春秋時期楚國最鼎盛的時代。進入戰國,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一時間兵強馬壯,初露稱雄之勢。

    楚宣王、楚威王時期,疆土西起大巴山、巫山、武陵山,東至大海,南起南嶺,北至今河南中部、安徽和江蘇北部、陝西東南部、山東西南部,幅員廣闊。楚國至此進入了最鼎盛時期。

    楚懷王時期攻越國,盡得越國故吳地,越國因此而分崩離析。但因為懷王用人不當以及秦相張儀欺詐導致國勢漸衰。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三、都城

    楚七都:丹陽(從初期至武王)、郢都(文王至昭王)、鄀都(昭王)、鄢都(惠王)、江陵(昭王至頃襄王)、陳(頃襄王)、壽春(考烈王至負芻)。

    四、包含民族

    諸夏各族(諸夏之國)、東夷各族(中國古代居住在東部地區的各族人民)、西戎各族(戎蠻、陰戎、申、呂(甫)、許。申、呂(甫)、許均姜姓之戎 )、南蠻各族(南蠻分為盧戎、蠻、濮、巴四族)

    五、位置

    以今湖北為點向周邊擴張

  • 5 # 悠然創作

    在先秦的諸侯國中楚國位於長江中下游,在戰國七雄中,楚國是南方的強國,在春秋楚成王時開始強大,具有一定的實力,因此就不斷的蠶食併兼並周圍各小諸侯國,不斷的開拓疆土。

    滅了越、魯小國以後,北部地區與韓、魏、齊國接壤;西部達到了湖南沅陵和四川巫山縣,與秦國交界;南至湖南九疑山;東臨大海。

    還曾派大將軍莊躋率軍進入雲南,但戰國中後期在秦兵的連續打擊下,楚國把國都郢(今湖北江陵北),遷至鄀(今湖北宜城)又遷至陳今河南淮陽,最後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直到公元前278年被秦國秦將白起率軍攻破楚都郢,結束了封建割據的歷史。

    由此可見,楚國的疆域範圍,始終不包括兩廣地區。

  • 6 # 當代曹植

    楚國疆域主要在長江中下游流域,北至淮河流域,但楚國沒有到達兩廣地區,因為當時這裡開發困難,自然條件極差。

    楚國鼎盛時期,疆域包括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與浙江省的全部,及江蘇省與安徽省的大部,還有河南省的南陽與信陽。是春秋戰國時期,面積最大的國家。

  • 7 # 洞中一日史千年

    楚國是春秋戰國時期疆域最大的國家。全盛時包括湖北,湖南大部,河南南部,安徽中南部,江西北部,貴州東北部,江蘇北部,山東南部等地,面積總計可達一百多萬平方公里,人口數量超過五百萬,是當時戰國中的第一大國,都城位於今湖北的荊州。

    春秋戰國時期,兩廣地區還是化外之地,是越族人聚居之地,稱為百越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大軍南征,盡拓江南,一直打到南海,這個時侯,兩廣地區才納入中國的版圖。所以兩廣地區不屬於楚國的疆域範圍。

  • 8 # 觀漢史

    楚國疆域在長江中下游流域,楚自建立國家以來,就一直在長江流域擴張,鼎盛時期到達過黃河,淮河流域,但楚國沒有到達兩廣地區,因為在古代,這裡開發困難,只是蠻荒之地,自然條件極差,在唐朝時期這裡也是流放犯人的地方。不過楚國對這些地區卻產生了深刻影響,雖然楚國與兩廣地區有五嶺阻隔,但是兩地的文化交流卻是源源不斷的。在秦統一天下,征服嶺南地區時,有大量楚人進入了該地,為中華開拓這片土地做出了巨大貢獻。

  • 9 # 時光永作渡

    戰國時期,湖南屬於楚國的地域,楚國都城在今天湖北的荊州,但楚國疆域的最南端在哪裡,歷史學界和考古學界一直爭論不休。近幾年來,湘鄉、湘潭、衡陽、長沙、益陽等地陸續發現戰國時期楚國墓葬。由此可以證明,中國古代楚國最南端應到了湘潭和衡陽境內。

    其實,作為楚文化的組成部分,也絕對不是湖北湖南的專利,因為綜合楚國悠久的歷史來看,楚國在全盛期,其地域覆蓋過很多的省份,河南、陝西、重慶區域性,湖北、湖南、安徽全部,浙江、江蘇大部,當時都在楚國的統治之下。

    翻開《世界通史》,我們不難發現,當時世界範圍內,曾經強盛的波斯帝國已於公元前330年滅亡;亞歷山大帝國於公元前323年,隨著亞歷山大的病死而迅即分裂;羅馬正在完成其對義大利的征服,而且其軍隊不超過三萬人。我們似乎可以斷言:在公元前300年左右,楚國一度是世界範圍內地域最廣、國力最盛的“超級大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程式設計師一定會熬夜加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