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雪裡紅4326
-
2 # 可月
須看清晰,題主問得是——為什麼現在“有些”年輕人的寫作水平普遍較低?只不過話尾又贅上“普遍”二字,倒是多餘。猶如病句?多此一舉。其實,說有些……較低!沒有錯。指一部分人嘛!
究其原因,大致有如下幾種原由所造成:
1.基礎教育:小學、中學、大學,屬於填鴨式應試教育。在規定的知識範圍內,不可出格,回答問題,以“切題”的分數說話;主觀能動性及個人想象力發揮,某種程度上受到壓抑。
2.社會進步,呈現快節奏。因時間受限,應付功課、測驗考試,焉能擠出更多時間深入鑽研文學、歷史等諸科學問?
3.即使愛好讀書者,因電腦、手機的普及,享受快餐文化、網路語言、電子產品、碎片化資訊的“短平快”效應,起了不可否認的副作用。日復一日,逐漸養成了浮躁、心不在焉的“症候”群現象。
4.漢語言博大精深,窮經萬卷、典籍浩瀚。尚可靜心閱讀者?是少有的吧?只知然,而不知所以然。寫出的文章大都呈現皮相見解,難以揭示“由表及裡”的深化東西,也就不奇怪了。
5.漢語詞彙、成語、典故,語句、段落書寫等語義——可謂浩蕩寬泛、蔚蔚大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然而,不少年輕人卻使用網路語得心應手;若操持漢語文學語言卻常拋撇一邊。彷彿只有“現代語網路語”才能表達內心急於想表述的東西。漢語“底蘊”去哪了?那麼,豐富多彩的中華純正漢語文化文字,果真尋覓不出適合抒寫的理想詞彙和語境嗎?
6.老年人大都盼望子孫學有所成!——寬泛地說,誰不希望後輩人超過前人?將來你有能耐當頭領,廣義上講,“我家”晚輩也跟隨拼搏,有可能沾光呦!所以,暮年之人,善意在先!——是看待年輕人寫作水平較低,“恨鐵不成鋼!”的原故,而有所表示態度罷了?而羨慕嫉妒恨!幾乎沒有吧?垂暮老矣,責怪年少者:這也不是,那也不是!能抬高自己嗎?還是有返老還童的本領?顯然皆無。所以,不必以年輕之心渡老年之腹。
7.著名的作家,莫言、王蒙、餘秋雨、路遙、陳忠實、賈平凹……請細讀他們的作品,其中有幾人用網路語書寫小說散文?那寫作的能力特質,皆表現於深厚的漢語功底吧?
8.不可否認,網路寫手也有不凡的作品獲獎!也獲得讀者特別是年輕人的認可。故傳統文化和現代網路文章,理應並行不悖。前提為必須打下堅實的漢語基礎!有機地選擇糅進一些網路用語,大概才會逐漸形成“傳統與新穎”,相結合的文稿趨勢?……世間萬事皆在變化發展中,人們期待長江後浪推前浪,希冀年輕人爭脫寫作“低水平”羈絆,以自我嚴要求,多讀多寫,擬出較高水準的作品,以事實回答讀者與題主的發問。
回覆列表
寫作是一個漫長而艱辛的工作。說實話,比一天干農活,還累,勞心,勞神又傷腦筋。
說真的,老虎吃天,讓人沒處不爪的感覺,有點力不從心,有時悶悶懵懵,大腦一片空白,半天,寫不出一句話來。
話說回來,寫作要有七分汗水,三分靈感,有一定的文學水平,才能寫出讓信服的東西。
不論怎麼說,要多讀,多寫,還要多練。吸收精華,取棄糟坯,多看那些老一代名家作品,豐富自已的知識層面。
寫作你的閱歷在高,知識多麼博大精深,沒有切深的生活觀察和親身體驗。
寫的多華麗,詞彙多豐富,讓人讀後,空洞和直白,不會給讀者,留下好印象。
寫作,要靜下心來,一口吃不成個胖子,也光耀不了祖宗,也一時半會得不到經濟收入。
愛一行,專一行。要有釘子的精神,初之一恆。我想,鐵棒磨繡針,到那時會功到自然成的,離那光輝的彼岸,只差一步之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