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戴你看歷史

    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發現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後世有十分嚴重而深遠的影響。

    諸子百家中的法家為什麼會受到封建王朝的青睞,並且受到重用。這要從當時的社會背景和諸子百家的觀點來解釋了。

    在這些學派中只有法家提倡主張改革,反對空談仁義,提倡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春秋戰國時期,正式中國社會動盪不安時候。這個時期需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中央政權,建立一個穩定的局面。只有法家的觀念能夠快速實現,儒家和道家在亂世很難行得通。法家思想被秦國統治者使用,加強中央集權,使得秦國國富兵強,建立了統一的帝國。後世很多朝代也延續秦的制度。

  • 2 # 津城沐雨

    法家思想更加切合實際。

    春秋戰國時期,是諸侯爭霸,群雄並起的時候,這就需要不斷的變革,以圖強盛。

    當時的主要思想中,儒家的仁義道德和墨家的仁愛非攻不適合戰亂紛起的年代,道家的無為而治更是不合時宜。

    而法家思想提倡依法治國,變革圖新,加強君主的權力,提高國家的綜合實力,適合當時各諸侯國變法圖強的實際,成為各國爭相實行的措施,那些以儒家的仁義道德為國策的最終也被消滅(比如魯國)。

  • 3 # 歸去來76564325

    題主思考問題的角度很獨特,但問題的提出並不準確。法家取得的成功只是一時的成功,並沒有最後勝利,歷代封建王朝的外儒內法只是一種說法而已,法家也並沒有戰勝儒家。除秦朝外,沒見哪個封建王朝把法家集大成者韓非子放在很高的地位。這種說法也可稱之為“外聖內王”。

    中國封建王朝的早期,統治者治理國家的經驗不豐富,一切都在摸索中前進。秦國利用法家理論取得全國統一,但又因遵從法家理論而迅速滅亡,可謂成也法家,敗也法家。而漢吸取了秦的教訓,獨尊儒術,也取得了成功,東西漢各延續200年。對後世的王朝而言秦是建國的範本,漢是治國的範本,這兩個範本在各自方面都算比較成功的王朝。所以後世的統治者都以秦漢為參考和借鑑,統治的方法兼具儒法二道或稱外儒內法。

    其實,這不是法家的勝利,只是後世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方法更趨成熟的結果。也是針對儒家思想人性本惡還是人性本善的兼顧對策。

    如果人性本善,完全採取儒家的教化為本的方法進行國家治理是沒問題的,但如果人性本惡,採取法制也是必須的選擇。可現實並不是人性本善或本惡的爭論那麼簡單,所以統治者要採用兩手準備,對大部分人還是教化引導為主,使用儒家的方法,而對部分引導無效有可能危害社會或統治者利益的就要採取法制的手段進行強制和規範。對士大夫採用“禮”規範引導,對普通底層採用“法”,所以有“刑不上大夫,禮不下庶人”的說法。

    這就是國家分層管理的兩條線,上線是目標,引導人按統治者設定的目標發展,這就是儒家的方法,人皆可為堯舜;下線是保持有效統治的底線,對於不按統治者設定目標發展的人就要用嚴刑峻法來恐嚇和約束,讓這些人望而卻步,知難而退,這是法家採用的方法。

    其實,對人群進行分層並採用不同的方法管理不但是封建統治階級用於國家治理,也是社會中常見的管理方法。

    譬如,佛教有禪宗的頓悟,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有般若的彼岸世界,但也有六道輪迴的地獄以嚇唬不遵守佛法的人。就連學校對孩子的教育不也是鼓勵和懲罰相結合的方法嗎?抑惡揚善是人所共知的方法。

    這只是針對不同人的分層管理方法,也是統治者更完善的統治手段,根本不存在法家戰勝儒家的問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前屋後、以假亂真,類似的詞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