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見聞事實錄
-
2 # 淡孑然之
主要就是抓住意象,多個意象構成一種意境。詩人在抒情時往往不是直接表達,而是含蓄委婉的。那麼透過意象,營造氛圍,構成意境,即可窺探到詩人的感情。
像杜甫的《登高》前兩聯: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意象:蕭瑟的秋風,高遠天空,猿嘯,江水,飛鳥,落葉等,綜合在一起來看就構成了蕭索,肅殺,蕭瑟的意境,融情於景。為後兩聯抒情表達詩人多病孤獨,常年漂泊的羈旅和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張本。
-
3 # 我只是我不代表你
詩歌的意境,是關於詩歌這一藝術形象的理論。
"意境",亦稱為:"境界"。這個詞語本出於佛經,原來指的是某種悟道的境地。
從六朝起,始被藉以論詩。歷代文論家對意境均作過多方面的探討。
唐代皎然(據說是 南朝宋詩人謝靈運之十世孫。唐代著名詩論家),及司圖空(唐代詩人,)等已經注意到,意境不是客觀的"物境“與主觀的“情境“的簡單相加,而是寓情於景,思與境諧。既,強調情與境的有機統一,這個也是中國詩歌意境之首創。,對後代均有所影響。
至明代,由朱承爵(明代藏書家、畫家)又從藝術形象的構成和藝術效果兩個方面,對意境進行了理論上的概括。
至近代 學者王國維〈1877~1927〉對於文學藝術之典型問題,創作方法,意境問題等方面,多有精闢之見,尤其是對於意境說,其闡述最為祥盡。而且他在前人的基礎上,又吸收了西方的美學原理,豐富和發展了這個重要的理論。他認為,情和景,是意境的兩個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其基本特徵。追求感情的真摯,形象的真實,和語言的真切,則是其核心。
根據情與景在藝術形象中的比重不同,意與境配合的形式的不同,作者對於“意境“的主觀態度及感情的體現方式的不同等等原因,又可以將意境分為:寫境,與造景,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等等不同的形態。
“語語明白如畫,而言外有無窮之意“。則應該是意境的藝術效果。
然,其中之精闢,又有多少人,能夠領悟幾多?
回覆列表
意境是古代詩人創作時孜孜以求的形象,寫景詩,意境就是融入了作者情感所構造的人化環境。清代王國維《人間詞話》專論了“境界”。“詞以境界為最上,有境界則自成高格,自有名句”。還認為“境界非獨景物也,喜怒哀樂,亦人心中之境界,故能寫真景物,真感情者,謂之有境界,否則,謂之無境界。”故詩詞的意境實含意與境兩個因素。因而品味詩詞意境也必須從這兩個方面入手。
一、意境=意+境
分析意境就是尋景、探情的過程。由外化可觀之景捕捉內在虛化之情。各種風格的詩句意境便不同。一類境意(情)
山水詩自然、平淡閒適、愉悅
婉約詞清空、綺麗哀愁、惆悵、傷痛
例:“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自然之境,閒適之情)“寶簾閒掛小銀鉤”(清空之境,落寞之情)二類境意(情)
邊塞詩雄偉、粗獷豪邁、高亢
豪放詞雄健、闊大悲涼、曠達
例:“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粗獷之境,豪放之情)“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雄放之情,樂觀之情)
二、分析:尋景———構境———析情
例:分析蘇軾《南鄉子·送陳述古》中畫線句的意境。
回首亂山橫,不見居人只見城。誰似臨平山上塔,亭亭,迎客西來送客行。舊路晚風清,一枕初寒夢不成。今夜殘燈斜照處,熒熒,秋雨晴時淚不晴。
析:抓住“熒熒”殘燈和“淚不晴”,描繪了秋雨乍停之夜,詩人在朋友別離後殘燈明滅中眼淚漣漣的情景,表達了摯友情深而別後的孤寂傷感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