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悅讀人家
-
2 # 優雅龍江人
如何學習傳統文化或國學,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你要熱愛傳統文化,自然就會找到適合你的學習方法。其次,你還要有一定的文言文基礎,否則就會有很大的文字障礙,影響你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再次,你還要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比如說古人講:讀書千遍,其義自現。這就是告訴你書要多讀幾遍,意思自然就明白幾分了。另外你還要做筆記,有好的句子要記下來,最好能背誦,時間一長你就會出口成章,妙筆生輝了。還有讀書最能改變人的氣質,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多了容顏都會發生改變,這就是讀書的好處,尤其是中國古代文化經典著作,讀起來感覺含英咀華滿口香氣。當然最重要的是喜歡和熱愛,這是學習傳統文化的源動力。
-
3 # 紜希13
想要學習傳統文化,尤其是優秀的傳統文化,首先要明確基本的世界觀,以及學習的方法。
一、基礎世界觀
要學習傳統文化起碼要先接受先賢的世界觀,你倆要先在一個語境裡,才可能稍微明白點先賢在講什麼,而不是雞同鴨講,對牛彈琴。
華夏先賢們書寫的典籍出現在西方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分科之前,是先賢言行的記錄,所以拿西方研究文史哲的思路來學習華夏典籍竊以為不太合適。先秦元典代表著古人看待世界的角度和行為方式,所以真正的傳統文化並非是簡單的哲學、思想可以概括的。既然我們所說的傳統文化指的上承先秦時期的乾貨,那麼自然不包後來從天竺傳來的佛教。
二、開蒙第一步
漢字表達了形聲意三方面的資訊,包含著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的認識。或者說,漢字是承載華夏先祖對自然真實認識的一種載體。每一個漢字都是一幅圖畫,一段動作,一個立體的場景,乃至一段“自然真實”。所以不明白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那麼對經典的理解就會浮於表面,或者師心自用,自己胡編。
就比如《三字經》裡提到的:“性相近,習相遠”
習在《說文》裡是“數飛也。”其實說的是小鳥拍打翅膀的樣子。小鳥想要飛翔,需要不斷的重複的拍打翅膀。所以習字其實代表著重複的不停的行動。所以這句話說得是後天的行動的積累是每個人變得不同的關鍵。而不是簡單的學習的意思。
所以當我們越來越貼近文字背後的自然真實含義,就越容易明白典籍中表達的內容是什麼。古人言簡意賅,好不誇張的說,有時候一個字就是一篇文章,就是一個圖書館。
所以開蒙認字其實是第一步。在古代這是小孩子們的必修課。
三、學習套路
說完了上面的,才跟大家聊聊學習的方法。古人學習經典講究師說家法。現代人沒有這個條件,但是有一些共通的方法是要知道的。
第一,學之以專。專可以先簡單的理解為專注,認真。而且這不是說簡單的看書時認真,而是廣義上的專注,全身心的投入,不斷探索,這樣才有可能觸碰到典籍敘述的乾貨,或者說真正的有可能理解一點典籍在說什麼。而不是浮皮潦草,看過一點就覺得自己咋樣了的那種啦。夫子學琴的故事可以瞭解一下哈。
第二,學之以序。序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序列。學習講究序列,就像先學小學數學,然後才能學懂初中、高中乃至高等數學一樣。學習傳統文化依然也需要講究序列,從基礎到高深,而不是好高騖遠,小孩耍大刀啦。《三字經》就算是基礎啦,是開蒙的重要書籍。大家往往低估了嚴重低估了應麟先生的水平。
第三,學之以勤。勤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勤奮。克服困難,努力前行。三分鐘熱度是做不成事情的,堅持不懈才能有點希望。“子不學,斷機杼”的故事就是如此,半途而廢,前功盡棄。
第四,行而知之。我們之前說過,經典是先賢行動的記錄。如果去了解古人小時候學習的內容,就會發現古人先從掃灑應對進退之節開始學習,說白了就是具體的生活技能,然後才是學習典籍。
為啥?
因為你自己不去做,看了別人說了一堆以為明白了,但其實完全沒有理解呢。最簡單的道理,看美食視訊看了很多,自己做的時候也難保不翻車。
而如果自己用心做一些事情,那麼再去聽聞一些相關的道理時就會豁然開朗,理解很深刻。這其實也說明行動比簡單的上課讀書更重要。實踐出真知。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所以光讀書還不夠,還要按照去做,去實踐,在行動中體會具體的行為尺度在哪,在做事中印證書中的道理加深理解。此謂誠心行義則理。
最後,古人的學問有時候是基於他所處的時代而做出的表述,離我們的時代相去甚遠,所以完全照搬並不會適合當今的情況。所以要通過行動體會析出典籍中的乾貨或者說實質,這樣才能做好執古以御今,崇古而不泥古。既不能一棒子打倒完全否定典籍,也不能光推崇卻不考慮時代情況。此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
4 # 大瓠之道
作為一個年輕人,家裡有多少財產可能大概瞭解,能意識到自己擁有一筆龐大的文化遺產,能主動去拿來,並通過運用取得效益,那是非常稀有的。對很多人來說,國學這東西和珠峰、好望角之類一樣,與自己沒多大關係。但是反觀歷史,卻有那麼一些人為了知識和真理,不惜付出身命,如孔子為了宣揚周禮,周遊列國,四處漂泊;禪宗二祖慧可為得達摩指點,不惜雪中斷臂。玄奘為求大乘法,冒生命危險獨自穿越千里沙漠,去往印度那爛陀寺拜訪名師。這種精神本身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內容之一。
《四十二章經》雲:富貴學道難。人的一生無論貧富貴賤,大多忙忙碌碌,手頭的事似乎永遠做不完,又有多少時間來靜心閱讀國學經典呢?但是,別忘了,每個人都會面臨一個問題,那就是:我是誰?這個問題的答案需要機緣才能找到,但很大的可能就在這些經典裡面,如果此人願意潛心閱讀的話。
作為一個龍的傳人,如果不去讀這些經典,也不會對生活造成很大影響,反而會覺得日子十分好過呢!讀了這些書,可能會有困擾,也可能最終找到精神的歸宿,或者找到抵禦煩惱的思想利器。凡事無絕對,國學並不能說是適合所有人的,尤其是如今這個紛繁複雜的社會。不過有一點是肯定的,醉心於國學的人,經過經典的陶冶和歲月的磨鍊,會像一塊經過打磨的璞玉一般漸漸散發出美麗的光澤,這樣的人,生活中很多。感謝國學無私的賜予,在這一點上,身為一箇中中國人,應該自豪。這種感覺在走入西安碑林,欣賞碑刻時尤其強烈,西方人無論再聰明,也無法完全融入中中國人的傳統與藝術世界中去。
我比較喜歡李小龍的詩,雖然他是一名武術家,但通過他的詩可以明白,他確實已經悟道。在一次泛舟湖上時,李小龍無意中掌擊水面,這個簡單的動作讓他領悟到水蘊含的力,從而運用到武術中去,這件事表明,他對於老子所說的“道”必定深入研究過。一代宗師的出現,絕非只靠天賦與蠻力。
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的話,國學與中中國人血脈中的某些東西是永遠相互呼應的,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是遙遠的將來。也可以說,正是國學,造就了中中國人富有包容性的精神與氣概。
因此學習國學,唯一的方法是經常閱讀,並自我運用,提升精神境界,開闊視野,活出一個不一樣的自己來。
-
5 # 國學段子手李易
實話實說,國學並不好學,特別是古代語言方式和現在有很大不同,大多數都是文言文,看起來比較枯燥,往往是學學就困的不行。
但能不能學下去主要看你目的是什麼,單純的找點事幹,還是確實感興趣,如果是打發無聊時間那確實很難堅持下去。
還有一點是,能否學而用之,光學不用等於沒學,時間久了又忘記了,真要想學,建議從易經開始。
易經被稱為群經之首,中國文化很多地方都源自易經。但最主要的是易經可以學而用之,學習易經裡面的道理可以用到現實生活中,裡面的哲學思想即使經過千年還可以指導方向,不得不說厲害的很。
從易經開始你可以瞭解到什麼是,陰陽五行,什麼是八卦,什麼是厚德載物,自強不息。
不僅可以感受到中國文化的博大,還可以明白簡單樸素的人生哲學,從古自今,幾乎所有名人大家都喜讀易經,並且從中尋找遇事方法,比如,孔子,老子,楊振寧,就連敬愛的毛主席都喜歡讀易。
可見易經的魅力,所以要了解中國文化,瞭解國學起源,易經是必經之路。
但是切記學易要找名家大家,因為易經絕就絕在不同人的有不同的解讀,可以說最早的興趣推薦就是易經了,一千個人看易就能看出來一千個不同的易,初學者要拜讀大家名著,同時也要互相借鑑,看不同的人如何進行不同的解讀,尋找自己認為合理的,正確的,學會自己的易之道
-
6 # 取金記
首先要清楚傳統文化是什麼。傳統文化是自古以來沉澱和積累下來的所有物質的精神的文化的總和。它已作為民族的集體意識沉積在我們的心裡,具體體現在我們日常的衣食住行裡,體現在我們的為人處世裡。
這個提問裡把傳統文化與國學幾乎劃了個等號,認為傳統文化就是國學或相當於國學。其實國學只是傳統文化裡面的內容之一,屬於精神文化層面的東西。這部分東西確實有學習的必要。但要講究一個學習的內容和學習的方法。
學習內容分物件。現在很多家長喜歡給小孩報國學班學國學。這種學習方法是填鴨式教學法,集中精力學習,短時內很有效。注重實效,但忽視實質的東西,往往學得形似,丟掉了精髓。所以國學班熱了一陣後,慢慢冷下去了。
還有一些成人學習國學,這就帶有興趣和求知慾了。這種學習不講究什麼方法,從心所欲,想起什麼就學什麼,多以自己看書的方法學習。當然現在社會上也有國學培訓班,專門針對對國學有興趣的人而設,而實質上,這種國學培訓班也多是掛羊頭賣狗肉,以所謂國學搭臺,實質還是以經濟唱戲的,目的還在於學員的荷包。這種國學培訓班前幾年也時髦了一陣子,現在好像也銷聲匿跡了。
所以,真正想學習國學,還是以個人興趣為要,不必過分強求。因為從一定程度上講,我們的基因裡面,就已經有國學的因子在裡面了,只是我們平時沒感覺到或意識到而已。
中國真正的傳統文化或國學的精髓在兩個字:中庸,或者:慎獨。再明白通俗一點,就是謹言慎行,不作出頭鳥。做到這些,國學也好,傳統文化也好,自在身上了。
-
7 # 關東一棵蔥
朋友你好,蔥哥很敬佩你的學習精神。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每個炎黃子孫都有必要了解和掌握,也都有義務使其傳承延續併發揚光大。
只是國學及文化浩如煙海,談及學習時要從哪裡入手呢?蔥哥根據自己的學習經歷給出以下建議:按照本末、先後、廣狹的次序系統地學習,首讀四書五經,次讀諸子百家,再讀詩詞名篇,後讀歷代史冊,末讀擴充套件延伸。
四書五經:中華文化的一脈根源。
為什麼要把《四書五經》放在首位?因為儒學思想從漢武帝開始就被歷代做為施政根本,在中華大地上盛行了一千多年,影響極其深遠,甚至可以說已經植入到每個中中國人的基因當中,是學習和研究傳統文化的根本所在。正如《大學》所說:“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只有掌握了文化的根本所在,才能對學問有足夠、準確地理解,進而達到體悟其中至理極道的目的。
另外,作為儒學基礎,《四書五經》也體現出“文史哲”密不可分的性質,既飽含哲理又富有史鑑,同時還有《詩經》這樣的文學基石,所以是研習國學首選的入門經典。
先觀《大學》定其規模,次觀《論語》以立根本,再讀《孟子》觀其發越,末讀《中庸》以求古人為妙處。
“百家爭鳴”的源起蔥哥就不多講了。這裡要說的是,《諸子百家》儘管在後來的思想體系裡沒有處於中心地位,但是一些學說仍然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構成部分,與“儒學”相輔相成,共同歷經了一千多年的時空,在今天繼續散發著迷人的光彩。比如:《老》《莊》、《墨子》、《孫子兵法》、《韓非子》等等,蘊含著古人關於自然、生命、治世、為人的高超智慧,很多觀念古今通行,是研習傳統必讀的經典。
若說傳統文化哪部分最為耀眼,當屬歷代的優秀文學作品: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等。這些文學作品各自代表著不同階段的巔峰,或凝鍊、或雄厚、或飄逸、或瀟灑,幾千年來以其特有的藝術形式潤澤著華夏人民,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的精神財富。由於其內容繁多,所以建議選取具有代表性的名作進行學習,如《古文觀止》、《唐詩三百首》、《宋詞三百首》、《四大名著》、《三言二拍》等。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歷史彷彿一本厚重的日記,裡面記載著人類古往今來的足跡,回顧歷史,不僅可以提升眼界與格局,還可以立足現在進行對比和借鑑,承襲過往,開拓未來。官史從《史記》開始,到《清史稿》為止,共計二十六部,後人統稱“二十六史”,此外還有《資治通鑑》、《竹書記年》等通史和編年史。蔥哥這裡有兩點建議:第一,如果不是專業學者,那麼可以根據愛好重點研究其中一部分,或者找一些現代的精編本來看,畢竟古文難懂,而學習要用最便捷的方式;第二,歷史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要從客觀、辯證的角度去理性分析。
上述是幾個核心版塊,此外還有很多志怪、雜記、評註、蒙學,比如山海經、論衡、太平廣記、圍爐夜話、菜根譚、增廣賢文、三字經、弟子規、海量的明清小說等等。這些要麼屬於雜學偏門,要麼屬於對經典的擴充套件,儘管其中一些流傳甚廣但並非精髓,對研習傳統文化的輔助作用也不是很大,建議還是從根本入手循序漸進,等具備了一定基礎再看這些書籍,不僅更容易理解,還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另外,在學習方法上蔥哥有兩點建議:第一,多次通讀原文,能抄寫更好,篇幅短小的要能背誦,篇幅過長的也要儘量記住核心內容,之後再根據註釋通透理解;第二,不妨試試拿來主義,多找些有關的紀錄片和名師講座來看,聽一小時專業的講解和分析,要遠勝過自己埋頭苦讀一天。
最後以《中庸》一句相贈:“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
祝學業有成!
-
8 # 丁柳民俗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國學 ,包括範圍很多。其中優秀傳統文化的哲學思想,教化思想,道德理念, 人文精神等,都是值得我們每個愛好國學文化者去好好學習,好好鑽研,用一顆平常心,善良的心態去傳承發揚國學傳統文化的精神思想。用中庸之道的人生觀去面對人生當中的很多事情 ,使的人們不斷的去傳承,和發揚國學思想,道德理念的精神。不斷的向古聖先賢,國學文化創始人孔子他老人家,學習他的仁義禮智信的為人處事精神,時常提醒著自己去做一個善良,仁義,忠孝,守信的人,和思想觀去面對著人生!
-
9 # 知行俠
以自身學習國學的經驗,我覺得要遵循這三點:
首先是喜歡加熱愛;其次是選準方向和定位;再次是堅持和努力。
先要明晰國學的定義“國學”就是中國之學,中華之學,是中中國人幾千年來積澱下來的文化精華。國學還有幾個別名,如:“中國學”、“漢學”、“國故”、“國故學”等。
再要明確國學的狹義、廣義之分狹義的國學是指儒家學術文化以及諸子百家;廣義的國學則指中華一切傳統歷史文化。
最最重要的是要明白學國學的用途、好處,也就是目的所在往小了說,學習國學可以增長知識、開拓視野、積澱底蘊、修身養性、風度儒雅、頭腦充實、內心豐盈——是“利我”的不二選擇;
往大了說,學習國學能增加民族認同感、自豪感、自信心,能增強民族凝聚力,國學是中華民族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堅實根基——是“利他”的唯一選擇。
要打心眼裡喜歡國學,從骨子裡熱愛國學就像喜歡一個姑娘讓你日思夜想,一刻不離;就像喜愛一種美食,讓你魂牽夢繞,垂涎欲滴。
有人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論你學什麼,感興趣就會產生無窮的動力,學做就會事半功倍;沒興趣就會心不在焉不走心不過腦,學做就會事倍功半。
我學國學,就是基於喜歡和愛好!
啟蒙是從看連環畫開始,《楊家將》、《岳飛傳》、《上下五千年》。之後開始背誦《三字經》、《弟子規》、《百家姓》、《千字文》、《聲律啟蒙》。由此養成了愛讀書的習慣。
及至少年,隨著識字量的增加,閱讀範圍更加廣泛,小學畢業時,“四大文學名著”通讀完,特別喜歡的《三國演義》、《西遊記》讀了三遍。初中時就愛上寫作,有廣泛的閱讀支撐,幾乎每次作文都是範文,中考語文滿分更是得益於國學的滋養。
此後,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不管忙碌還是壓力,都沒有改變對國學的熱愛與喜歡,也正是這種喜歡,助推我文學創作不斷攀升,從事自己喜歡的文字工作順風順水。
所以說,學國學,必先從喜歡開始。
因為不管是廣義的國學,還是狹義的國學,用浩如煙海、燦若繁星、博大精深、紛繁複雜來形容都不為過,即便是孔子這樣偉大,也在七十歲研究周易“韋編三絕”後,發出這樣的感嘆:“假如多給我幾年,五十歲的時候開始學《周易》的話,這一生,可以沒有什麼大的多錯了。”
唐朝大文學家韓愈曾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而國學知識是無限的。選你最擅長的領域給自己定位,不失為明智之舉。
喜歡文學,那就把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作為學習的重點,在其中選取一二作為主攻方向,專攻一點,各個突破。喜歡歷史,那就讀《二十四史》、《史記》、《容齋堂隨筆》、《資治通鑑》,遨遊在歷史的星空,每一顆星辰都是一個故事。喜歡哲思,那就研究老子的《道德經》、莊子的《逍遙遊》、孔子的《論語》、子思的《中庸》、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曾國藩的《挺經》,在儒家“仁義禮智信、溫良儉恭讓”的沐浴下,成為優秀的“入世達人”。喜歡養生,那就深讀《黃帝內經》,在經典中悟養生之道,尋長壽祕訣,效仿彭祖,頤養天年,度百歲而去。拋開功利心,潛心研讀學;遠離鬥鬧場,靜心感知悟;品味孤獨苦,專心攻術業。借用王國維的說法,學習,一定要經歷三個階段:
一是”獨上高樓,望斷天涯路“;
二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三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惟其如此,才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獲,學有所成。
讓我們銘記:國學精神高揚,文明自然燦爛輝煌;
國學精神衰微,文明就會凋謝飄零。
-
10 # 翼寶寶
知識在於是否有用。
傳統的學習,在於背誦。如果只是背誦下來,卻不知道如何去用,我覺得也沒太大的意義。
記得有人說過,我們需要用到什麼,我們就去學習什麼。
傳統文化,無疑也是生活中的文化總結。譬如《詩經》。他就是中國最早的詩歌總結。反映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譬如愛情,勞動,祭祀,風俗等等。
我們把學到的文化應用於生活,把生活又變成一種文化。
就像李子柒,她就把中國傳統文化過成了生活應該有的樣子。
詩即是生活,生活亦是詩。
譬如農業,有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譬如傳統節日,有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再譬如兒時喜歡的有
《詠鵝》
鵝鵝鵝
曲項向天歌
白毛浮綠水
紅掌撥清波
等等。
你看,當你用這句詩歌的時候,生活彷彿就過成了詩。
文化無處不在,只是,我們卻未曾在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如果我們想要全部都學,畢竟不現實,因為我們生命有限,所以,我們只能挑選一些我們喜歡的內容去學。
譬如中國的飲食文化,戲曲文化,陶瓷文化,農業文化等等。
傳統文化無處不在,無處不有。
想要學好的唯一途徑就是去用!
譬如,耕田,譬如插秧,譬如種菜,譬如音律。。
你不去用,你永遠不知道,詩歌裡面表現出來的,到底有多美!
再好聽的曲子,也得有會彈奏的人。
而一個不懂彈奏的人,卻永遠不會成為一個優秀的賞樂者!
就如同一個美食家,如果自己連做菜都不會,如何能夠品出真正的美食。
而對於孩子也好,成人也罷。
先成為一個實踐者,再成為一個點評家。我認為,這才是學習傳統文化的必經之路。
否則,你連游泳都不會,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游泳教練。
回覆列表
為什麼要學習傳統文化/國學
傳統文化/國學是我們中華文化根基,是幾千年沉澱下來的文化瑰寶。我們做為華夏兒女自然要學習傳統文化、踐行傳統文化、傳播傳統文化。
怎麼學傳統文化/國學如果能從小開始學最好,如果已經長大成人了現在開始也為時不晚。
我們傢俱體是這麼做的。我們有兩個女孩,小的一年級,大的四年級。大女兒跟著媽媽從小就親子共讀,每天讀一些經典。後來,我們開始給她閱讀打卡,目前閱讀打卡近400天,這段時間裡讀了不少的國學經典。最近我們開始給她錄製國學的分享視訊,已經結束《論語》正在進行的是《大學》。對於大女兒,我們是一直支援她學習,為她的學習創造好的條件。
在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國學的過程中這幾點很重要:1、孩子學習傳統文化/國學最重要的創造家庭學習的氛圍和習慣。如果父母不參與,而指望孩子自己學習基本上是沒辦法堅持的。2、很多國學經典的原文晦澀難懂,孩子重複的閱讀很容易感覺無聊,這時候可以結合對話或故事的方法來幫助孩子理解。3、如果孩子不願意學傳統文化/國學,千萬不要強迫,先讓他在文化的氛圍中感受,慢慢的影響和引導。
再來簡單的分享一下成人學習傳統文化/國學。
我們家庭的國學學習始於媽媽。她經歷過很多職場,也接觸過不了領域的學習,最終從傳統文化/國學中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智慧。她沉下心學習了好幾年,並幸運的遇到了她自己的國學老師,目前一邊分享國學,一邊繼續學習國學。
我們家是以經典為核心來學習的。
小女兒主要學習《弟子規》、《三字經》、《中國神化故事》和《千字文》
大女兒在上面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學習《論語》《大學》和《中華五千年》
媽媽最近在學習和分享的是《論語》。
一個人的學習傳統文化國學往往會改變一個家庭的氛圍,希望我們一起繼續學習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