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1
回覆列表
  • 1 # 單肩揹包去流浪

    章回敘事的長篇小說就是章回體小說。

    章回體小說由宋元時期“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由於“講史”很難在一兩次“說話”中把一段歷史興亡爭戰故事講完,“說話人”就分次連續講述,每次“說話”前用題目向聽眾提示本次主要內容,這就成了章回小說回目的起源。我們閱讀章回小說,經常可看到“話說”“且說”和“各位看官”字樣,這就是章回體小說與“話本”之間承繼關係的體現。經宋元兩代長期的積澱,元末明初出現了一批較為成熟的章回體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水滸傳》等。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說更趨成熟,出現《西遊記》、《金瓶梅》等作品。清代,章回小說繼續發展,《紅樓夢》是其藝術高峰。由於章回體小說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很強的中國民族特色,一直是中國讀者所喜愛的文學樣式。現在我們較為常見的明清及近代章回體小說,大致有文言體章回小說,如《三國志通俗演義》;方言體章回小說,如清代韓子云的《海上花列傳》,全文多用吳方言;彈詞體章回小說,如陶貞懷的《天雨花》;排偶體章回小說,如清代陳球的《燕山外史》等。

    章回小說介紹

    1.為中國長篇小說的一種傳統形式。

    2.源於宋代平話,確立於元末,以長篇小說水滸傳和三國演義為成熟標誌。

    3.其特點是將全書分為若干章節,稱為「回」。少則十幾回、幾十回,多則百餘回。每回前用兩句對偶的文字標目,稱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內容。如三國演義第一回正文前標有「宴桃園豪傑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每回末有「……如何,且看下文分解」,如三國演義第一回本「畢竟董卓性命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4.一回敘述一個較為完整的故事段落,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但又承上啟下。

    5.這類小說段落整齊,敘事清楚,符合民眾的欣賞習慣,便於讀者間歇閱讀,故其形式為明、清兩代長篇小說所普遍採用。

  • 2 # 靈妹妹重慶妹崽

    章回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一種, 是分章回敘事的白話小說,是中國古典小說的主要形式,分回標目,段落整齊,首尾完整,是其主要特點。是由宋元講史話本發展而來

  • 3 # 懶小哥

    章回體小說是中國古典長篇小說的一種形式,是由宋元時期的"講史話本"發展而來的。"講史"指的是說書藝人們講述歷代興亡和戰爭的故事。講史一般都很長,藝人在表演時必須分為若干次才能講完。每講一次,就等於後來章回體小說中的一回。在每次講說以前,藝人要用題目向聽眾揭示主要內容,這就是章回體小說回目的起源。章回體小說中經常出現的“話說”和“看官”等字樣,正可以明確看出它與話本之間的繼承關係。

    經過長期的孕育,在明代初年出現了首批章回體小說,最早的是長篇章回體小說是《三國演義》。其中著名的有《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等。這些小說都是在民間長期流傳,經過說話藝人補充內容,逐漸豐富,最後由作家加工改寫而成的。明代中葉以後,章回體小說的發展更加成熟,出現了《西遊記》、《金瓶梅》等著名作品。由於社會生活日益豐富,這些章回體小說的故事情節更趨複雜,描寫也更為細膩,它們在內容上和講史已沒有多少聯絡,只是在體裁上還保持著講史的痕跡。章回體小說的特點是將全書分為若干章節,稱為“回”或“節”。少則十幾回、幾十回,多則百餘回。每回前用單句或兩句對偶的文字作標題,稱為“回目”,概括本回的故事內容。每回開頭以“話說”、“且說”等起敘,每回末有“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文分解”之類的收束語,一回敘述一個較完整的故事段落,有相對獨立性,但又承上啟下。如,《三國演義》就是以“回”為單位的章回體小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火車開出前多長時間停止售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