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夕惕若厲23
-
2 # 史話戲說
通常來說,勝負不是由兵種決定的,至少不是單單由兵種決定的。
中世紀的步兵怎麼戰勝騎兵?
首先,不管怎麼樣,步兵一定要保持陣線堅固。騎兵在獵殺散兵時幾乎毫無阻力,但如果要正面衝擊陣線嚴整、士氣不低的步兵線,即使是騎士和武裝軍士組成的重騎兵,也是非常吃虧的。
說到這個就要說英法百年戰爭了。儘管被世人記住的是長弓手,但是長弓手最主要的職責還是火力投射,近戰只是他們的副業。真正扛起英格蘭王國中央陣地的,一直就是下馬作戰的英格蘭騎士(雖然在後期因為經濟問題削成了平民鉤鐮手+步行騎士的混編)。面對完整且士氣高昂的步兵線的正面,馬背上的騎士也沒法直接衝進去。法華人已經幫我們試過了,沒成功。英法騎士的混戰。看到地上的死馬了嗎:鉤鐮手,這支鉤鐮手來自勃艮第:但是,這種正面對抗騎兵重壓的操作,到底還是需要步兵的素質和士氣。在雙方科技水平沒有時代差距的情況下,戰鬥意志就變得非常重要了。騎兵衝鋒一直是一種非常打擊士氣的東西,如果步兵沒有足夠的戰鬥決心,那單單站穩腳跟還是不夠的。
對於一些不擅長近戰、或者素質較低、或者水平參差不齊的選手來說,他們還可以藉助野戰工事和投射火力的結合。
在這一領域的優秀示範者,大概是長弓手和胡斯戰爭中的胡斯派農民。一派用的是拒馬尖樁和長弓,一派用的是車營和弩+火器。但他們的情況其實如出一轍:他們要以不善於陣線對抗的平民步兵,去面對大量可步行可騎馬的騎士老爺。車營:長弓手的尖樁:當然了,最終來說,成熟的戰術和靈活的指揮,也是勝利的關鍵。
在很多時候,步兵並不需要真的擊潰敵方騎兵。如果他們能撐得夠久,拖住足夠的敵軍,己方騎兵就能趁敵軍忙於近戰之時,掃入敵方側翼。歷史上很多勝利實際上也就是這麼發生的。亞歷山大大帝明白得很,羅馬人明白得很,中世紀的人也明白得很。
在這種戰術上的優秀示範者……雖然說十字軍在這種事情上出名一些,但其實很多經典的民兵+騎士的中世紀軍事組合,都是這種思路的產物。騎士為錘,民兵為砧。民兵堅持,騎士決勝。
所以說戰鬥的勝利,不是一個兵種戰勝了另一個兵種,而是高昂計程車氣戰勝了不堅定的戰鬥意志,成熟的戰術戰勝了不妥當的戰術,高素質的軍隊戰勝了低素質的軍隊。戰鬥不是捉對廝殺,軍隊是多元的,為了獲得勝利,其每一個部分都要在戰術中發揮作用。
在這樣的條件下,步兵能戰勝騎兵,也並不奇怪。
-
3 # 陳曉嵐277
原因:戰敗者不恰當使用騎兵,正面衝擊強大的步兵防禦戰,未及時攻擊敵人重步兵弓箭手。以金馬刺之戰為例:法蘭德斯裝備不良的步兵打敗法國和法蘭德斯貴族的騎兵,是因為派兵佈陣佔據了地利,四面環水和壕溝的陣地,騎兵無法衝刺,這是中世紀農民起義極少數成功案例,但最後都以覆滅告終。
-
4 # 俺村我最窮之天天喝粥
騎兵的優勢是大叢集快速衝擊步兵方陣,分割包圍,大叢集衝擊的震撼對步兵而言,那種恐懼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無法抑制的,為了取得戰爭勝利,步兵必須改進戰法。於是,由三角釘,拒馬,陷阱,組成被動防禦,把步兵方陣分成若干小群,搭配長矛,盾牌,弓箭手等等組成遠中近三重火力,利用地形設定滾木雷石,多重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大縱深立體防禦。大大的削弱減緩騎兵的衝擊,騎兵最依賴的速度一旦被遲滯,無法快速機動,那麼步兵群的優勢就得以體現了
-
5 # 藍色V守護
騎兵的優勢是大叢集快速衝擊步兵方陣,分割包圍,大叢集衝擊的震撼對步兵而言,那種恐懼是發自內心深處的無法抑制的,為了取得戰爭勝利,步兵必須改進戰法。於是,由三角釘,拒馬,陷阱,組成被動防禦,把步兵方陣分成若干小群,搭配長矛,盾牌,弓箭手等等組成遠中近三重火力,利用地形設定滾木雷石,多重主動與被動相結合的大縱深立體防禦。大大的削弱減緩騎兵的衝擊,騎兵最依賴的速度一旦被遲滯,無法快速機動,那麼步兵群的優勢就得以體現了
回覆列表
在遼宋之時就在遼軍中有列陣不戰的說法。騎兵如果給步兵錘了先要抽自己的耳刮子。要嗡嗡的那種。步兵如果沒有騎兵的保護你行軍的時候我就要衝你的隊列了。還等你佈陣?我又不是宋襄公。關羽作為一代戰神就是不要臉的典範。偷襲了對方主帥順便還教會了張遼。後面張遼把這一套用在孫權身上屢試不爽。然後關羽赤壁之後就插到曹軍中間玩破襲戰直到荊州被孫劉兩家瓜分完畢。曹軍也無法救援。所有打仗要臉的都是自己想的太少怕對手用更新的招數對付自己的託詞。臉重要還是袍澤的命值錢自己想想。包括中國軍馬挑選的都是體型不大耐久的馬種。追求衝刺速度犧牲長途奔襲的耐久性這種馬在中國混不下去。只能參加奧運會。說白了西方人要贏在體能裝備上華人要連對手的智商都按在地上摩擦。不戰屈人之兵用在戰役上就是長平的大包圍,就是白登山的包餃子,就是燒烏巢,就是抗美援朝打進漢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