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葉飄刀

    民族決定了結果

    清朝是滿族,清朝採取的策略是優待少數民族而壓制多數民族漢族,比如清朝少數民族就不用留辮子之類的。

    清朝能收服蒙古最大的原因,就是他能帶著蒙古一起來壓榨漢族,也就是說給蒙古分贓。這個明朝能做到嗎?明朝能帶著蒙古人來壓制漢人?

    所以關鍵還是民族問題,漢人足夠肥,清朝就是聯絡蒙古,也照樣夠分,但明朝不可能把自己的利益讓給蒙古人,甚至讓蒙古人凌駕在漢人之上。清朝給蒙古的好處,明朝給不了,就這麼簡單。

  • 2 # 饞嘴肥貓鏟史官

    自古以來,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都對中原王朝構成巨大威脅。

    為消弭兵患,明清兩朝也都千方百計地對蒙古採取各種手段進行征服。但明朝的效果並不理想,而清朝棋高一著,經過幾代人的努力,最終將來自北方草原的威脅化解消融。

    我們比較一下明清兩朝各自採取的不同措施和取得的效果。

    先看明朝主要採取的措施:

    一,武力征伐。

    實施者:明太祖,明成祖,明英宗,明武宗。

    明太祖朱元璋北伐的主要目的是驅逐和打擊北元殘餘勢力。通過徐達、馮勝、傅友德、藍玉等將領前後多次深入草原,進行追擊。

    北元皇室勢力受到重創,政權瓦解,但蒙古的實力依然強大,不久就又糾集在一起,威脅依然巨大。

    明成祖朱棣也多次征討蒙古敵對勢力,也對其進行了一些有效打擊。

    長途遠征,耗費巨大,而大漠遼闊,找到敵人就很困難,與敵人主力形成決戰更是難上加難。蒙古人很快死灰復燃,重新糾集起來。

    明英宗的征討遭到慘重的失敗,大軍被殲,皇帝被俘,明朝遭到重創。明朝的軍事實力從此走向了下坡路。

    明武宗勞師遠征,無法形成有效的陣地對決,收效甚微。

    效果:武力征討的效果並不好。

    二,軍事防禦。

    實施者:朱棣及以後明朝歷代皇帝

    主要措施是修築長城,建設城池,設定要塞,派軍隊戍邊,進行防禦作戰。

    效果:價效比很差,效果不明顯,因為蒙古人精於騎射,機動性高,攻擊範圍廣,突破點多,防不勝防。

    三,離間分裂。

    實施者:明成祖,明穆宗

    將蒙古一些部落的首領進封為汗王,企圖達到離間分裂蒙古諸部落的目的。

    效果:仍然不理想,這些部落首領窮途時來投,勢大則又背離,改變不了其劫掠的本質。雖然暫時分裂,但大魚吃小魚,幾經互相吞併,反而又容易形成一個巨鯨。

    四,商貿控制。

    實施者:明穆宗隆慶

    與蒙古部落達成和解,互市貿易,來往通商。

    效果:比較好些,至少維持住了較長一段時間的和平,節約了一部分兵力和修築城防要塞的費用。但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因為威脅的力量依然存在。而且,通過這種朝貢的方式,雙方交易並不平等,明朝也依然吃虧。更重要的是,默認了領土的丟失。

    總結明朝所採取的種種措施,確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咱們再來看看清朝(包括努爾哈赤時代)主要採取的一些手段。

    努爾哈赤時代:

    一,武力征伐。

    努爾哈赤多次率兵對不予臣服和反叛的那些蒙古部落進行征討,企圖以武力屈服之。

    效果:這和明朝一樣,效果當然也不理想。打過來了就順從,走了以後又背叛,弱小的時候就屈服,強大的時候就對抗,不能很好地解決問題。

    二,擄掠資產。

    努爾哈赤經常對一些蒙古部落進行擄掠,搶奪他們的人口牲畜和財物,企圖從實力上削弱他們。

    效果:也是差強人意,窮人本身沒有什麼可搶的,獲得的戰利品往往還抵不住付出的代價。而且,雙方對立和仇恨,反而使一些部落投入明朝的懷抱,另一些則抱團抵抗。

    三,聯姻結盟

    用通婚的手段,互相嫁娶,彼此結盟,把雙方利益捆綁在一起,

    效果:很明顯,這個效果要好些。有了共同的利益,就減少了敵對,增加了助力。

    皇太極時代

    一,武力征伐

    皇太極時代,也與努爾哈赤一樣,曾經對不肯臣服的蒙古部落進行持續打擊。

    二,收編歸附

    通過征伐而收服的部落,皇太極令其歸附,許以各種利益好處,並把他們編入自己的隊伍中,率領他們參與對其它敵人的作戰。

    效果:這個效果比較好,化敵為我,逐步蠶食和消化。

    三,繼承汗位。

    勁敵林丹汗死後,其子率領一些蒙古部落來投效,並繳納了大汗玉璽和金佛像。皇太極通過策劃,被推舉為新的蒙古大汗。

    效果:這個太厲害了,從法理上佔據了制高點。從此有理有據,有威有效地進行征討和收服,解決了蒙古敵對勢力的理論基礎,這與唐太宗的作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順治、康熙、雍正、乾隆時代

    一,武力征伐。

    康雍乾時代,連續三代皇帝對少數反抗部落進行了征伐。

    效果:由於準備工作還比較充分,多管齊下,取得的效果還算不錯,但人力、財力和物力的耗費十分巨大。

    二,駐軍監管。

    在蒙區諸部落駐軍,防範其背叛。

    效果:主要起個監視效果。

    三,賜地盟旗。

    清朝把滿族八旗制的特點運用到蒙古各盟部,把蒙古人分割成了大大小小的數百個部盟,各封旗主,賜予牧地,同時禁止越旗通婚和耕牧,並派人監管。

    效果:這一招是相當厲害。遊牧民族的屬性被改變了,成了畜牧民族了。而且還分裂成了小碎片,很難形成巨大的整體,威脅自然就大大減小了。

    四,鼓勵黃教。

    清朝在蒙古地區宣揚和鼓勵黃教,對加入黃教的蒙古人免除雜役和稅賦。

    這真是高妙的毒計,也不知道哪顆腦瓜子裡面冒出來的。

    效果:非常好。

    蒙古人大多數信佛,現在能享受到這麼優厚的福利,當然是趨之若鶩,大群大群年輕的蒙古漢子都去寺廟裡當了和尚喇嘛唸經敲木魚去了,再也沒有興趣去造反了,民族的野性立即褪化了。至於蒙古人的那一點點賦稅,比起防止邊患的軍費來,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清朝就是通過這一系列的手段,對蒙古地區當地的民眾實施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於是,千百年橫行草原大漠的狼群,就此都變成了柔善的小綿羊。

  • 3 # 國史館

    朱元璋建立明朝的時候是打敗了元朝的蒙古統治者,把他們攆到了大漠深處的。但是,除了明初極短的時間外,蒙元對明朝卻並不臣服,雙方多次衝突,甚至發生了土木堡之變擄走明英宗朱祁鎮的嚴重事件。但蒙古對清朝卻完全相反。清朝時蒙古諸部除準噶爾部外對中央皇權都非常順從,甚至成了清朝最堅定的同盟者。

    為什麼會有那麼大的差異?這要從明清兩代的歷史文化入手來分析。

    明朝的農耕文明與蒙元的遊牧文化天然對立

    黃仁宇在《中國大歷史》中提到過“十五英寸等雨線”的概念。簡單地說,以年降雨量15英寸為界,超過15英寸的地區適合農耕,不足15英寸的只能遊牧。這條15英寸等雨線在中國大體上相當於明代的萬里長城的中段以東部分,中段以西部分則脫離長城向西南方向延伸,將青海西藏劃入北方。15英寸等雨線以北地區就是傳統的遊牧地區,以南地區就是傳統的農耕地區。

    約在公元前三世紀左右,用騎射遊牧的方式由中東地區傳入中國北方的廣闊大漠中,這使得北方的遊牧民族逐漸獲得了軍事上的優勢。他們的機動性變得更強,軍事技術也大大提高,戰爭的成本也更低了。

    反之,中原漢民族由於很早就開始了精細農業,發育出了以土地依附為特徵的農耕文明。這種文明對社會生產和家庭生活的秩序有很高的訴求,同時自給自足的經濟對貿易的需求不大。

    一方面亟需交換資源,另一方面沒有需求,衝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尤其是草原民族組織能力強大的時候,衝突常常會演化成戰爭。漢武帝時的匈奴,兩宋時期的西夏和金遼都是如此。後來的明清之戰其實本質上也是如此。

    中國歷史上,這兩種文明的衝突貫穿始終,一直存在。平心而論,在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衝突中,中原漢民族政權也不是束手無策。只不過中原文化與草原文化相比太過溫文爾雅,在處理衝突時常常反應遲緩。同時每次處理衝突時需要大量資源,甚至需要舉全國之力。每一次試圖一勞永逸解決問題時都要以國力枯竭為代價,如漢武帝時對付匈奴,乾隆時對付準噶爾。所以中原政權往往採取消極的方式,以防禦為主。這就是從秦始皇到明成祖都熱衷於修長城的原因。

    當時宋朝的漢民族是世界上文明程度最高的民族。他們信奉禮義廉恥,耕讀傳家。蒙古人很難理解這麼柔弱的文化,也不屑於模仿。這也是蒙元統治中國近百年卻完全沒有融入漢文化的主要原因。而明朝與宋相比有過之無不及,蒙元沒有任何融入的興趣和需求。

    所以,蒙元對於明朝抱著投機心態,你強時我敬而遠之,你弱時我就搶你沒商量。要讓我臣服於你,做夢吧。

    反觀清朝,與蒙元有高度的文化認同感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處理北方少數民族問題最成果的朝代。早在後金天聰年間,努爾哈赤就著手感化和招募蒙古族群加入反抗明朝的陣營了。

    但是滿清又是十分善於學習的民族。努爾哈赤曾在著名的開國漢大臣范文程的輔導下學習漢文化。不僅如此,入關之前,皇太極、多爾袞等清軍統帥都非常熱衷於學習漢文化。所以,滿清其實深諳中國治理之道,他們兼通遊牧文化和農耕文明的精髓。

    為了打通從東北到北京的戰略通道,努爾哈赤曾邊打邊拉,與東北科爾沁部蒙古保持著良好的關係。甚至把科爾沁蒙古的騎兵編入八旗軍中。1632年,皇太極趁蒙古察哈爾部林丹汗改宗之際進攻察哈爾部,收復了林丹汗所部族群,正式將其編列入蒙古八旗。

    收復林丹汗所部意義重大。林丹汗是成吉思汗的直系子孫,是蒙古的黃金家族。收復了林丹汗所部等於是整個黃金家族向滿清輸誠,清朝對蒙元的統治獲得了合法地位。努爾哈赤的直系後代姓孛兒只斤,就是後世所稱的博爾濟吉特氏。終滿清一世,歷代皇帝都與博爾濟吉特氏保持良好的關係。

    當時黃金家族信奉藏傳佛教的格魯派,俗稱黃教。皇太極當時雖然沒有明降諭旨,但實際上是把黃教奉為國教了。後來,在收復漠西蒙古諸部,尤其是和碩特部和西藏時,這一政策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對蒙古實行特殊的統戰政策

    清朝對蒙古實行非常優待的族群政策。

    首先,與最先歸附的漠南蒙古結成緊密同盟,令其享受八旗待遇,並且互通婚姻。清朝的每一次大征伐,漠南蒙古幾乎沒有缺席過。有清一代,漠南蒙古名將迭出,文臣高官比比皆是,宰相帝師也不在話下,甚至出過“蒙古狀元”。

    有清一代,科爾沁草原共出過六位皇后。大家熟知的康熙皇帝的祖母孝莊太后就是出身博爾濟吉特家族的。晚清的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也是出自科爾沁草原。同樣,有清一代共有118位公主下嫁到蒙古,其中24位公主下嫁到科爾沁的宰桑家族。

    晚清科爾沁王僧格林沁從二十幾歲開始就為大清征戰。京東八里橋之戰僧格林沁一人與英法聯軍對峙,三千蒙古馬隊被打的只剩下八人。平洪楊、剿捻匪,幾乎每天都在馬背上,最後戰死沙場。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法定直系後代,成吉思汗怎麼也想象不到他的子孫能為大清帝國出生入死。僧格林沁打仗有些魯莽,不動腦子,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是真正的國士無雙。

    清朝的蒙古實際上分為兩大部分:內屬蒙古和外藩蒙古。內屬蒙古實際上是歸化蒙古,包括科爾沁蒙古、察哈爾蒙古、科布多蒙古和唐努烏梁海等部。這也是今天內蒙古自治區和東三省西部的領地範圍。他們與多爾袞一起入關,早就成為八旗的生力軍了。他們是徹底歸化的蒙古族,生活習慣和文化與滿漢幾乎沒有任何區別,完全融入了中原文化。

    外藩蒙古則以漠西維拉特各部、準噶爾部和今天外蒙的各部為主。對於外藩蒙古,清朝實行扎薩克世襲分封制。他們有高度的自治權,清朝中央政府與他們的關係是藩屬國關係。

    扎薩克分封制度最積極的作用是為中華民族的版圖典型了基礎。今天我們對於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的合法擁有皆來自於此。

    所以,別一味亂噴大清帝國,要知道今天我們還在享受大清對蒙古政策的好處呢。

  • 4 # 快樂的panda

    1,明朝推翻元朝時,北元皇帝仍在,直到草原回覆部落制度。

    2,明朝有很多蒙古族士兵,部隊,官員,將軍。但還不足以滅北元。

    3,北元有不少漢族官員,將軍,士兵,他們也出謀劃策。這些人都是對漢地知根知底。

    4,滿族起兵前,東北蒙古族騎兵已經不存在。關外三王也撤回。李成樑剛死,李如鬆也不在了,給了高徒努爾哈赤機會。

    5,滿族拉攏利用科爾沁蒙古對付與明朝結盟的察哈爾蒙古,察哈爾卻與土默特內耗,被消滅。

    6,反叛察哈爾的外蒙古被瓦剌攻擊,沒辦法投靠了科爾沁和清朝,一起攻擊瓦剌,直到消滅。結成生死同盟。

    7,建廟,通婚,會盟,恩賜,隔絕漢蒙,反對部落吞併,平等封王,提高旗人政治地位,都是有效手段

  • 5 # 手機使用者論道

    清朝不是武力收復蒙古的,在努爾哈赤時期就和蒙古聯姻,後金的崛起在很大程度上和蒙古的鼎力相助是分不開的,要知道蒙元帝國是被明朝滅掉的,所以蒙古大力支援後金一統華夏。自有清以來大清就奉行滿蒙一家,期間雖有個別蒙古汗王鬧事,可蒙古的主流還是傾向於統一的,所以300多年相安無事,而直到大清滅亡,蒙古才脫離中國版圖獨立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00後一代如何成為莫言,餘華,蘇童這樣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