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關河南望

    確實,中國之歷史,以叔篡侄位的例子幾乎可以說絕無僅有了。

    為什麼呢。

    因為造反本來就是一個特有含量的技術活啊。

    特別是在一個新興王朝的造反。

    王朝新立,百廢待興,人民渴望安定,國家政治清平,而且像明朝這樣,正是國家武力最為強盛的時候,所以說,想造反,想成功,確實不容易。

    所有的造反幾乎都有一個共同點,首先是藩鎮勢力過大,引起朝廷重視,然後削藩,造反。在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朝廷佔有大義的名份,正因為這樣,所以才會使造反派們難上加難,畢竟是一一地之力對付全國,中央又有大義在手,所以想成功,真的不容易,

    而朱棣的成功,就是天意了,話說能像朱允炆一樣,把一手好牌打成這樣的,真是沒有幾個,朱棣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建文和他手下的文臣們空有理論而沒有實際。還迂腐透頂,白白的把一個大好江山扔給朱棣,那也是沒法子的事兒。

  • 2 # 陋室銘203835086

    禪讓制,堯舜禹開創了儒禮君王授天。貴族掌權,世襲制分割了天下階級兩面。這就是國家的搖籃。《資本論》說明了階級的器關。秦始皇印章授天,九鼎治邊,四方山神樹立祭奠。皇權當立,私慾氾濫,封建社會禮儀捆綁了農耕牧園。帝王權貴,橫行其間。你權我握,七步詩寫下了骨肉相殘。草民成了貴族的明朝永當貴族發起兵諫,設定東西二廠,錦衣衛殺戒私患!

  • 3 # 穿越再現彼岸

    比較早的叔叔奪取侄子王位的是:西周時期周孝王奪取侄子周懿王的王位,主要是侄子太過懦弱,外族入侵,國政混亂。周孝王輕易奪位,不過後來又還回去了。

    朱棣奪取建文帝的皇帝位,也是因為建文帝比較懦弱。以上都是成功的例子,失敗的案例比比皆是,比如:明宣宗朱瞻基的叔叔,也就是朱棣的兒子,因為在靖難之役立功較多,想效仿朱棣取代侄子,敗得很慘。

    我認為,封建王朝建立後絕大多數的皇帝都會參考前朝的經驗教訓,為了確保統一王朝的延續,做出了相應的措施。

    從秦二世殺盡兄弟姊妹到劉邦的只封同姓王,再到漢景帝時期的削藩策、推恩令,基本定型了對待皇室子孫的分封制度。

    1.限制同姓封王的區域,面積不能過大。(一般是一縣之地或者數縣)

    2.限制封王的軍隊人數。(明朝最高封王是3000人,經常被抽調,剩餘的為老弱)

    3.限制封王的財政權力。漢景帝七國之亂時,七國都有獨立的財政權力,以後都基本收歸中央了。

    4.派員監控封王的一舉一動。

    5.封王的配置官員由朝廷任命。

    6.封王只能呆在封地不能隨便串門互聯。

    皇帝基本上非常容易控制封王的區域、軍隊、財政,並且派人員監控,造反成功的可能性很低。

    朱棣成功主要是特殊原因造成的,也經歷了很多風險才能成功。從封建王朝制度的角度來看,主要是害怕內亂造成國力損耗,導致被外敵滅國。

    西晉迅速滅國主要皇族內部戰亂不斷,導致國力迅速下降,被滅亡了。元帝國是因為皇族內部軍隊財政分割很厲害,為爭奪帝位而大打出手,國力損耗太多,統一的時間很短。

  • 4 # 木子的木子

    說實話,朱棣造反真的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也有很大的被迫性。從機率上看,燕王朱棣遠不如朱允炆的朝廷有實力。哪成想,朱允炆如此的心慈手軟,把充滿血腥的你死我活的政治鬥爭摻雜了太多感情色彩,也決定了他失敗的必然。本身叔叔造反很難成功,一方面,朝廷裡面的英才,包括優秀的將領都遠遠多於地方王爺,實力對比太過失衡;另外,如果皇帝不是非常昏庸無能,王爺造反是不得民心的,難以成功;再者,本身王爺都受到嚴格的限制和監督,並且大多封地遠離國都,別說造反,對朝廷瞭解較少,朝廷卻清楚地方王爺的一舉一動,敵人知己自己卻不瞭解敵人,如何造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看待威斯布魯克的20+20+21的資料,是刷資料還是實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