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相依相惜寶貝
-
2 # 花朵9611
當然見過,農民小孩子都見過。但養法不同。
我們這裡多數都是圈養,那樣豬長的快,可豬肉不好吃。個別的家庭散養,小豬有自由,吃的是苦菜等,為的是豬肉香一點。過年時大夥搶著買。由這個問題讓我想到圈養的孩子,這個比喻好像不恰當。多數孩子失去自由,拼命的補課,長大真的是個人才嗎?
大家看看,圈養的和散養的豬哪個更好,從一個圍牆走向又一個圍牆的孩子哪個最適合社會?沒看見豬肉還沒看見肥豬走嗎?
-
3 # 棒奔霸
原來的俗話說:沒吃過豬肉,難道沒有見過豬跑嗎?現在這話要倒過開說,現在城市裡的孩子吃過豬肉,沒見過豬跑的,一點都不稀奇。
其實不只豬,現在的城市,除了一些寵物貓、狗之外,已經很難也幾乎沒有在有別的農村常見的各種家畜、家禽,這個已經是事實存在很久很久了。
不單單是動物、禽類,有次我和朋友一起去農村,陪我們去的有朋友上初二的兒子,到達目的地後,望著一望無垠的麥田,問他兒子這是什麼,我們覺得應該是會說韭菜或者別的蔬菜植物,他兒子的回答居然是:這不是公園裡的綠草嗎?我和朋友四目相對,不禁都搖了搖頭,無言以對。
孩子對於新鮮事物永遠都有好奇心,也是天性,所以現在週末假日,會有很多的城裡人去往農村,帶著孩子去感受農村的氣息,也是為了讓孩子認識一下更多的東西。這是很好的一項活動,對孩子很有益處。值得鼓勵。
-
4 # 三農的心聲
俗話說:“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這句話常用來比喻人們事情雖然沒有親身經歷過,但是也聽說過,見識過,略有了解。我看到這題,馬上問孩子:“你見過豬走路嗎?”,他回想了一下,說:“還沒真見過”。我心中無限感觸,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
首先是不是我們的教育哪裡出現了問題?現成小孩都是飯來張口,衣來伸手,我們對孩子的教育,從來只是要求結果,而不注重過程。父母對孩子各種事物進行代勞包辦,而很少讓孩子參與。比如孩子放學回家,父母就削好蘋果的皮,切好塊,甚至送至小孩口中,長此以往,不要說不會削皮,切塊都不會。小孩很容易長成智商高,生活能力低的人。所以對小孩的教育上,該放手就放手,讓他們嘗試各種方法,有嘗試才有創新。
其次是我們成長的環境的改變。小時候不要說農村,就是城市裡的小孩也見過豬走路。而為什麼現在農村的小孩都很少見到豬?那是環境改變了我們,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改變了我們的思維,現在農村養豬基本都是集中圈養,以前家豬到處在外面分散養殖。好比現在的小孩,父母跟著,爺爺奶奶領著,生怕出現什麼事?其實這種生活環境的改變,也改變了我們的眼界。
還有內心缺少了追溯源頭、探索未來的決心。我們只顧著眼前的這一塊豬肉,而不去了解這個豬肉從何而來,現在讓我們的小孩展開想象,開創探究的精神,那麼無論做何事,都會不斷地在進步中前進。
透過這件事,讓我們從現在起,讓我們試著放開小孩的手,讓他們自己學會走路。這樣我們的小孩才會茁壯成長。
回覆列表
馬、牛、羊、雞、犬、豬以前是很常見的,尤其是在農村,但是現在農村也不是家家都飼養,也就是養狗的多一些。我家孩子都都七歲了,只是見過豬,並不知道豬是怎麼飼養的。現在的孩子都是圈養的,殊不知大自然的薰陶才是孩子最好的財富。有一次帶孩子去地裡玩,孩子看到地裡的麥苗說:“媽媽怎麼爺爺家種這麼多韭菜啊?”是啊,我們的孩子每天都在學習,可是我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都不知是怎麼來的,從那以後只要有時間我就帶孩子出去玩,看看桃子是怎麼長的,動物園的動物是怎麼飼養的,學習之餘讓我們的孩子走進大自然,感受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