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漁丈人2
-
2 # 雲開書院
武俠小說是是最具中國特色、最能代表中國文化內涵的一種文體。千百年來,它將中國文化分解在具體的小說人物身上,潤物細無聲地傳承了中國忠孝禮義等文化人格精神。然而,近年來,隨著各種文字的泛濫、生活方式的演變、以及科技的興起,在很大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武俠小說的發展。
那麼,如何賡續武俠小說的文化記憶呢?
武俠小說因其獨特的敘事結構,構建了人們的情感結構,寄託著人們對於理想社會的渴望。所以,武俠小說的風靡主要在於情感結構的塑造。
因此,賡續武俠小說文化記憶,首先,要堅守以構建人類崇高情感結構為核心,並站在時代的語境中,重塑文化的高度、思想的高度;其次,要拉伸武俠小說的深度個廣度,即進入歷史文化、思想哲學等維度,探討人類文明的命題,而非停留在血性上的打打殺殺。
歸根結底,武俠小說的記憶還是要靠武俠小說來賡續。
結緣金庸(此篇回憶文章是紀念金庸先生的隨筆,奉上權當回答題主問題)
1981年7月,小平接見金庸,他的著作開始在大陸發行。
我第一次接觸金庸的著作,是我爸在省醫院幹部病房住院,裡外套間,外間住的是工農學院院長蔡國棟教授,他是東南亞歸國華僑,夫人曾經是國務院翻譯,在香港有親戚,蔡教授在看《天龍八部》。爸喜歡歷史人物,在我困難的時候,他推薦我讀《東周列國志》,書少的時候讀過《李自成》,後來讀《曾國藩》;《聊齋志異》有點難度,沒有通讀;蔡教授極力推薦金庸,讚不絕口,父親讀了覺得好,於是我就認識了蕭峰,段譽,虛竹,後來一路讀下來,苗人鳳,胡一刀,胡斐,周伯通,丘處機,東邪西毒,中神通,洪七公,令狐沖,嶽不群,連韋小寶也是個性分明,除了《鹿鼎記》以外,所有的著作我都讀過至少二遍以上,愛不釋手。
由金庸開始,我接觸了古龍,梁羽生,黃易,溫瑞安,還是喜歡金庸,又追回到上世紀四十年代最早的武俠言情小說家王渡廬,就是《藏龍臥虎》的作者,找到一點類似的韻味,但金庸的作品涵蓋的中國文化,歷史,詩歌,哲學,深度是其它著作無法達到的。
金庸在我們家裡也有故事。一個子侄,喜歡金庸,想考浙大,金庸是那裡的博導,我怕他荒廢學業,給勸住了,他去了科大,打遊戲,掛科,我一直後悔,如果當時支援他去浙大,後來的故事就不會發生了,我的結論,喜歡金庸,是不能擋的。今年上半年追劇,看新版《射鵰英雄傳》,把太太也發展成“金粉”了;二月份,英文版的《射鵰英雄傳》出版,勸小兒子買了一本,讀完以後,沒有出現我預期的狂熱,我自己讀了幾章,說實話,英文譯者的母語是英語,心情境地譯得好,武功招式讀來如同嚼蠟,想想也是,楊家槍,踏雪無痕,黑風雙煞,梅超風,陳玄風,華山論劍,再高明的翻譯家也翻不出那味道來,更別提六脈神劍了,那是“馬王堆漢墓”,沒法複製。
金庸的人品,也讓人佩服,有一年,先生想入中國作協,讀者們覺得不合適,先生聽進去了。
讀金庸多了,講話也簡單,比方說人家找女士,我說你動作快一點,否則等你找到,人都成滅絕師太了,你得跟他解釋,滅絕師太,就是武功奇高,性格極強,心地奇硬,需要很多年才能練成,對金粉們不用解釋,他們明白。
先生走了,他留下了一個豐富的江湖,蕭峰耿直,剛強,身世悽慘;段譽一介書生,多遇紅顏知己少,心不在武功,卻練就了六脈神劍;美食家洪七公,東邪黃藥師,連西毒歐陽鋒都可以原諒,壞的登峰造極的是金毛獅王謝遜的師傅成昆;瑛姑也碰瓷的,她碰瓷的物件是老頑童和楊過,不是裘千仞;丘處機正氣凜然,周伯通童心未泯,卻與瑛姑有一段糾葛,靜下心來慢慢品,這是江湖,也是社會,無法完美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