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國力衰弱,還能夠反制吐蕃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節度使依舊聽從唐朝中央政府的號令,而當時的吐蕃雖然控制了西域和青藏高原,但是在關中低海拔地區的氣候環境,吐蕃並不能很好的適應,而且吐蕃當時依舊是原始的部落聯盟性質的奴隸制國家,西域和高原貧瘠的土地不足以支撐吐蕃長時間的戰爭。讓唐朝和吐蕃一直處於微妙的和平階段。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在河西和隴右部署有龐大的軍隊,時刻監視著吐蕃,吐蕃若控制了這兩個地方,即可切斷與西域的聯絡,又能直接進攻關中,威脅唐朝的核心地區。唐朝為了對付吐蕃,設立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僅在河西、隴右兩節鎮即駐精兵14.8萬人戍守。但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將河西隴右的軍隊撤離,對付安祿山的叛亂。導致河隴空虛,公元763年,吐蕃趁機佔領隴右,並直接殺入長安,佔領長安15日。但是因為不適應長安環境,郭子儀率兵將吐蕃軍隊驅逐出了長安。
但是吐蕃並沒有停止蠶食唐朝國土的行為,終唐代宗之世,吐蕃軍隊每年秋季都要騷擾攻擊唐朝,京城每次都要戒嚴,稱之為“防秋”。但是最後,河西,隴右,安西地區還是被吐蕃全部佔領。同時,吐蕃和唐朝在西川地區進行了爭奪,幸運的是,最終801年,西川節度使韋皋屢破吐蕃,轉戰千里,凡拔城七,軍鎮五,焚堡百五十,斬首萬餘級,捕虜六千,降戶三千,遂圍維州及昆明城。802年,吐蕃遣其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使論莽熱將兵十萬解維州之圍,唐西川兵據險設伏以待之。吐蕃軍中伏大敗,士卒死亡三分之二,唐軍生擒吐蕃軍統帥也就是在吐蕃地位僅次於贊普的大相論莽熱。 吐蕃由盛轉衰。
進入9世紀後,吐蕃開始衰落。唐憲宗在位時,只是有吐蕃軍騷擾涇州、宥州、鹽州都被唐朝擊敗。同時,唐蕃使者往來明顯增多。唐穆宗長慶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唐蕃進行第八次會盟,稱為“長慶會盟”。第八次會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其後,唐文宗時,吐蕃維州守將降唐,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接納,引起宰相牛僧孺的不滿,成為牛李黨爭的一個重要事件。
唐武宗時期武宗命令準備武器糧草,準備收復河湟失地。但由於當時朝廷正忙著討伐昭義,收復失地的事情也就暫時擱置了。到了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所有今甘肅省東部的泰、原、安樂三州和石門等七關,投降唐室;南方的維州,也為唐收復。晚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率領沙州人民起義,驅逐吐蕃守將,三年,秦、原、安樂三州和石門等七關人民,在唐軍的幫助下,也擺脫吐蕃統治,以其地歸唐。宣宗遂於沙州置歸義軍,領沙、瓜等十一州,以議潮為節度使。懿宗鹹通二年(861年),議潮率蕃漢兵七千人收復涼州,七年,北庭回鶻首領僕固俊戰敗吐蕃,以西州歸議潮。張義潮先後收復沙州及四圍的十州之地。吐蕃酋長尚延心又以河(今甘肅臨夏市西南)、渭(今甘肅隴西縣西南)二州部落來降。自此,唐朝河隴地區全部收復,公元866年唐朝將領拓跋懷光率領五百騎進入廓州,活捉吐蕃酋領論恐熱,先砍斷他的肢,然後歷數他的罪惡,將他處死,並將論恐熱的頭送交唐朝長安。論恐熱的部眾向東投秦州,遭到尚延心的邀擊,被擊敗,尚延心奏告唐朝廷,請將論恐熱餘眾全部遷於嶺南地區。吐蕃從此以後衰亡滅絕,吐蕃的乞離胡君王和臣子也都不知下落 唐朝和吐蕃的戰爭,唐朝最終笑到了最後,但是當時的唐朝已經氣數已盡。最終也和吐蕃一樣滅亡了。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中唐的衰敗是藩鎮割據,中央疲弊導致的,只能說皇帝手上真正能調動的的兵力少,而非整個國家的力量羸弱。內鬥和外斗的差別你懂得
中唐國力衰弱,還能夠反制吐蕃的原因是因為當時的節度使依舊聽從唐朝中央政府的號令,而當時的吐蕃雖然控制了西域和青藏高原,但是在關中低海拔地區的氣候環境,吐蕃並不能很好的適應,而且吐蕃當時依舊是原始的部落聯盟性質的奴隸制國家,西域和高原貧瘠的土地不足以支撐吐蕃長時間的戰爭。讓唐朝和吐蕃一直處於微妙的和平階段。
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在河西和隴右部署有龐大的軍隊,時刻監視著吐蕃,吐蕃若控制了這兩個地方,即可切斷與西域的聯絡,又能直接進攻關中,威脅唐朝的核心地區。唐朝為了對付吐蕃,設立河西節度使,隴右節度使,劍南節度使。僅在河西、隴右兩節鎮即駐精兵14.8萬人戍守。但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將河西隴右的軍隊撤離,對付安祿山的叛亂。導致河隴空虛,公元763年,吐蕃趁機佔領隴右,並直接殺入長安,佔領長安15日。但是因為不適應長安環境,郭子儀率兵將吐蕃軍隊驅逐出了長安。
但是吐蕃並沒有停止蠶食唐朝國土的行為,終唐代宗之世,吐蕃軍隊每年秋季都要騷擾攻擊唐朝,京城每次都要戒嚴,稱之為“防秋”。但是最後,河西,隴右,安西地區還是被吐蕃全部佔領。同時,吐蕃和唐朝在西川地區進行了爭奪,幸運的是,最終801年,西川節度使韋皋屢破吐蕃,轉戰千里,凡拔城七,軍鎮五,焚堡百五十,斬首萬餘級,捕虜六千,降戶三千,遂圍維州及昆明城。802年,吐蕃遣其大相兼東鄙五道節度使論莽熱將兵十萬解維州之圍,唐西川兵據險設伏以待之。吐蕃軍中伏大敗,士卒死亡三分之二,唐軍生擒吐蕃軍統帥也就是在吐蕃地位僅次於贊普的大相論莽熱。 吐蕃由盛轉衰。
進入9世紀後,吐蕃開始衰落。唐憲宗在位時,只是有吐蕃軍騷擾涇州、宥州、鹽州都被唐朝擊敗。同時,唐蕃使者往來明顯增多。唐穆宗長慶元年至二年(821年至822年),唐蕃進行第八次會盟,稱為“長慶會盟”。第八次會盟碑至今仍矗立在拉薩大昭寺前。其後,唐文宗時,吐蕃維州守將降唐,西川節度使李德裕接納,引起宰相牛僧孺的不滿,成為牛李黨爭的一個重要事件。
唐武宗時期武宗命令準備武器糧草,準備收復河湟失地。但由於當時朝廷正忙著討伐昭義,收復失地的事情也就暫時擱置了。到了宣宗大中三年(849),吐蕃所有今甘肅省東部的泰、原、安樂三州和石門等七關,投降唐室;南方的維州,也為唐收復。晚唐大中二年(848年),張議潮率領沙州人民起義,驅逐吐蕃守將,三年,秦、原、安樂三州和石門等七關人民,在唐軍的幫助下,也擺脫吐蕃統治,以其地歸唐。宣宗遂於沙州置歸義軍,領沙、瓜等十一州,以議潮為節度使。懿宗鹹通二年(861年),議潮率蕃漢兵七千人收復涼州,七年,北庭回鶻首領僕固俊戰敗吐蕃,以西州歸議潮。張義潮先後收復沙州及四圍的十州之地。吐蕃酋長尚延心又以河(今甘肅臨夏市西南)、渭(今甘肅隴西縣西南)二州部落來降。自此,唐朝河隴地區全部收復,公元866年唐朝將領拓跋懷光率領五百騎進入廓州,活捉吐蕃酋領論恐熱,先砍斷他的肢,然後歷數他的罪惡,將他處死,並將論恐熱的頭送交唐朝長安。論恐熱的部眾向東投秦州,遭到尚延心的邀擊,被擊敗,尚延心奏告唐朝廷,請將論恐熱餘眾全部遷於嶺南地區。吐蕃從此以後衰亡滅絕,吐蕃的乞離胡君王和臣子也都不知下落 唐朝和吐蕃的戰爭,唐朝最終笑到了最後,但是當時的唐朝已經氣數已盡。最終也和吐蕃一樣滅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