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悠悠pay
-
2 # 閒話讀史
猛一看到兀突骨還想了一會兒,《三國演義》中有這號人物?
後來才想起來,這就是諸葛亮平孟獲時曇花一現的人物,雖然對這個名字印象不深,但是對其手下的“藤甲兵”卻印象深刻。
為什麼這樣一個對蜀漢大軍也有一定威脅的兀突骨在論及《三國演義》武將排名時毫無地位,甚至連提都不會提及呢?
1、與《三國演義》整本書的主旨有關。《三國演義》以蜀漢為正統,以曹魏為叛逆,搭載一個作為配角出場的孫吳,三者間的爭鬥成為了整本書的情節主線。
對各國蠻夷的平定只是主線外的副線,略微帶過,而且還會用各種演義的手法拔高三國中的人物,比如《演義》中諸葛亮“七擒孟獲,火燒藤甲兵”,謀略和仁義並舉才最終平定了孟獲之亂。
《三國演義》中漢化了的,或者有個祖宗可以追溯的混血將領也不是沒有,比如馬騰。但是純粹的蠻夷或外族血統的名將,卻幾乎沒有。
2、兀突骨出場太晚,而且出場方式不對。《三國演義》總共120回,兀突骨出場已經是在接近尾聲的第90回。
這個時候三國最燦爛的時期已經過了。
我們熟悉的那些名字那些人物全都已經離開這個世界了,從劉備、關羽、張飛、黃忠、馬超到曹操、張遼、夏侯惇、于禁再到呂蒙、蔣欽等等等等。
將星如雲的時代,他們互相襯托也互相成就。
到了兀突骨出現的時候,雖然還有個三國晚期的名將魏延,但是諸葛亮命令魏延不與兀突骨做正面交鋒,詐敗引其入埋伏,一把火直接讓兀突骨及手下的幾萬藤甲兵覆滅。
出場死,說的就是兀突骨這樣的人物。
所有,兀突骨的勇武主要是靠題主引的那一段話來烘托,而這段話也僅是從他人口中描述的兀突骨,到底兀突骨武力值如何,並沒有得到戰場上的驗證。
如果沒有藤甲兵,那麼兀突骨怕是僅會在《三國演義》中一筆帶過。
所以,其實真論起來,兀突骨的武力值是個謎。
既然是個謎,那怎麼算進排名。
3、火燒三萬藤甲兵與諸葛亮之死。《三國演義》到了後半段的時候,兀突骨帶領的藤甲兵也算一個小亮點。
藤甲兵也引起了許多三國迷的興趣。
也正是因為如此,藤甲兵出名了,順帶著統領藤甲兵的兀突骨也小有名氣。
為什麼《三國演義》中要突然寫這麼一出呢?
我以為是為了引出這句話:
孔明泣淚而嘆曰:“吾雖有功,必損壽矣!”
之後,五丈原,諸葛亮點了七七四十九盞明燈為自己禳星續命,為什麼會失敗?緣由在此。
所以這個虛構的兀突骨可能只是作為一個伏筆而存在。
-
3 # 小劉論道
按著你問題中所寫:兀突骨,原著中記載:兀突骨,身高丈二,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
透過描述分析,他的武術起源於長期同大自然的鬥爭中,兀突骨,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也就是說他手擒猛獸是家常便飯。再加上部落間的衝突,這些從實戰中積累出來的“武藝”應該更加實用和更有技巧性,當然也更可怕!
因為他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所以這已經使其立於不敗的地步(除非有李原霸那八百斤的鐳鼓嗡金錘,震碎其內臟而亡!)另外,書中未交代兀突身使用什麼兵器,據此推測,該非人類武功已趨化境,一般是徒手捉將並隨手撕碎之,就象捉猛獸一樣(習慣性動作),有點類似於桃谷六仙的殺人方式。
你問的是,為什麼他沒有在武將排名上,因為武將排名都是人類,但很明顯兀突骨以遠遠超越了人類的極限,更趨近與野獸,所以呂布、趙雲、關羽和兀突骨真打,能全身而退就是萬幸了!由於兀突骨屬非人類,所以將他和三國其他武將同比是對三國其他武將的不公平,所以未能將其列在武將排名中
回覆列表
兀突骨身有鱗甲,刀箭不能侵,武術起源於長期同大自然的鬥爭中,不食五穀,以生蛇惡獸為飯,也就是說他手擒猛獸是家常便飯。巔峰時期的魏延在他面前,不過如同小兒,先大敗,再詐敗十五陣,也夠丟臉了。趙雲 、馬岱等都不敢與他直接交手。估計呂布、趙雲、關羽之流和兀突骨真打,能全身而退就是萬幸了!如同李元霸只有天殺才被幹掉,要幹掉這位三國超級高手,只有採用高科技。兀突骨最終死於諸葛亮的火攻計策之下。
這樣的天生異才,估計連呂布都只能望而興嘆!
此人為南蠻烏戈國的首領,身高3米多,不僅身材高大,更是全身上下刀槍不入。
兀突骨絕不僅僅只有外形上的優勢,戰鬥力更是不容小視,魏延被打得落荒而逃,就連三國猛將趙雲也不是兀突骨的對手。
最後還得靠諸葛亮親自出馬,用計才燒死了兀突骨。兀突骨卻在歷史上根本不存在,只是小說中杜撰的一個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