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三人聚眾
-
2 # 智匯元
1932年前後的經濟危機中,不但牛奶被成噸的倒入河中,同時丟到河裡的還有豬。
密西西比河畔,農場主正將一桶桶的牛奶倒入河水,把一車車的大肥豬倒進河中,僅1933年一年就有640萬頭豬被活活扔進河裡淹死,有5萬多畝棉花被點火燒光。同樣在英國,在法國,在荷蘭,在丹麥,整箱的桔子,整船的魚,整袋的咖啡豆被倒進大海,無數的奶牛、小羊被殺死。
在上世紀這次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中,僅僅美國就有數千萬人失去了工作,數百萬家庭陷入貧困和飢餓。
這樣簡單地看,資本家真的是萬惡之源。寧可把牛奶倒掉,也不肯降價,更不要說免費送給窮人們喝了。
真的是這樣嗎?
經濟危機來臨的時候,消費市場急劇萎縮,農場主們需要收入。面對大量積壓的牛奶、水果、豬等,農場主有以下三個選擇:
庫存降價銷燬首先,庫存儲存是優先考慮的。但是此次經濟危機大蕭條持續了多年,牛奶、水果等是無法長期儲存的。壞掉的只能扔掉。
豬倒是可以養起來,但是豬本身是要吃飼料、僱工人看管的。這是要花錢的。
因此,庫存儲存只能短期應付,長期來看不是解決方案。
其次, 降價已降無可降例如牛奶從1931年的每100升2.25美元,到1933年初降到每100升0.99美元。
大批農場主破產、倒閉,很多農場主連基本生活用品都沒有了。
免費送掉只能讓自己徹底斷絕收入。何況就算免費送,也沒有錢支付運輸費用。
就算不銷燬,也沒有人願意支付運輸費用,將它們運送到願意免費領取的人手裡。
-
3 # 魚磊衛靜
這個問題在中學時就聽老師講資本主義的罪惡時講過。當時只跟上瞎呼呼,根本就沒有比較,更無思考能力。幾十年的閱歷,我認為這個問題要這麼理解。
1、有利可圖才有這個行業,這個企業。每個企業在生產產品時都有一系列成本,比如廠房場地,原料,裝置投入和損耗,員工工資,運輸成本,店鋪成本等等。
所賣出的錢必須首先支付這個,然後還要盈利,以便擴大再生產和改進產品等等?
如果這個企業無利可圖,他很快就會關門轉行。如果一個行業都這樣,這個行業很快就會消失。
但是,每個行業幾乎都是國計民生所必須有的,是不可或缺的。
2、食品有保質期,過期牛奶銷售或送人是要負法律責任的。幾乎所有食品都有儲存環境下的保質期。牛奶更是隻有一天的保質期。國家為了維護中國人的身體和消費者的權益,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條文,在歐美的法律執行力是很強的。誰敢把過期牛奶送人食用?!
3、慈善與經營是兩碼事。根據古今中外的長期歷史探索和經驗教訓,成熟的國家都把分配分為一次分配和二次分配,甚至還有三次分配。那個國家把一次分配和後次分配混為一談,那個國家就別想發展,甚至於難以存在。
(1)、一次分配就是生產經營。人們必須在有關法律法規和各項及時有效的監督下,進行生產經營,可以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2)、二次分配就是國家事業和民間慈善事業了。國家通過稅收槓桿,在嚴格調節一次分配的時候,積累的財富就是國家運轉和基本事業了,其中就包括扶貧濟危。
民間許許多多的人奔著窮則獨善其身,富則兼濟天下的信條,從事著一系列慈善事業。
(3)、如果牛奶資本家把牛奶直保質期內就送人去喝,誰敢保證送的就是買不起的?!這樣免費了,還有人買嗎?!牛奶生產者靠什麼生活?!
-
4 # 財智成功
經濟危機中美國奶農寧願把牛奶直接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本質上跟菜農寧肯讓菜爛在地裡也不送人是一樣的道理。
在這裡我們需要明白三點:1、商品的生產和運輸是需要成本的;
2、市場是有自我調節功能的,會根據供需關係的變化而變化;
3、白送雖好,但是違背了市場理念,只會讓市場環境更加惡化;
經濟危機的原因簡單看可以理解為三點,一是債務危機,二是分配不均造成的嚴重貧富分化,三是各種原因造成的需求大幅萎縮。
對於奶農來說,養牛是有成本的,場地需要成本,購置奶牛需要成本,飼養奶牛需要成本,擠奶需要成本,清理維護奶牛場需要成本,運輸配送牛奶同樣需要成本。
當市場需求萎縮時,奶農的奶賣不出去,可以把牛奶倒掉減少供應,以此維護牛奶價格。還可以減少奶牛飼養數量,進一步降低產能。只要牛奶的價格不降,養奶牛就能維持基本的利潤,可以正常經營下去。
我們再來設想一下直接把牛奶送人的後果:1、有了白送的牛奶,願意花錢買奶的人會越來越少,牛奶價格跌至低點;
2、牛奶價格暴跌,養奶牛的人都不賺錢了,越來越多的奶農經營困難;
3、送奶收不到錢,但是養牛需要各項成本,入不敷出下奶農紛紛破產;
4、習慣了白送的牛奶,牛奶價格難以恢復,市場重新恢復需要漫長的時間;
5、養牛的人越來越少,想喝奶的人買不到奶,最終只能高價買外地奶;
顯然,白送看著很好,實際會讓市場更加畸形,最終奶農的日子會更難過。同樣的道理,菜農不忍心看著菜爛到地裡而讓人免費採摘,導致的結果就是這些人拿到免費菜後減少了蔬菜購買量,使得當地的市場需求萎縮,更多菜農的菜滯銷。
從人性的角度看,奉獻當然是好的,但是從商業的角度看,白送就是在違反市場規律的行為,不可持續。
-
5 # 蓑笠子
這個問題如果從巨集觀上、經濟社會角度來解讀是相當麻煩的,涉及到太多的面,咱們就簡單用一些小事例把這個原理說說明白。
在一個小鎮上,有一個麵包店,生意不錯贏利也比較可觀。這麼說吧,每天上午賣的錢已經足夠蓋過所有成本了,下午賣的都是利潤了,偶爾到了晚上打烊時還會剩下一些,這些怎麼處理呢?倒在地上用腳踩後處理給養豬場,送給福利院,或者放門口讓有需要者自取,乾脆直接銷燬。事實上大部分的處理方式是銷燬與破壞後處理給養殖場的方式,送給福利院可以偶爾為之,放門口讓需要者自取根本就不能做,為什麼會這樣呢?咱們做一下分析,1、麵包的客戶就是小鎮居民,大家每天花費一定量的錢買麵包已經形成習慣了,認同麵包的價格。如果過了晚上幾點可以到麵包店取免費的麵包,有相當一部分人就會放棄購買,到點取免費的,這樣麵包店的顧客就會減少,每天剩下的會越來越多,會影響生意,發展到一定程度會造成倒閉。2、如果沒有破壞就處理給養殖場,這些養殖場可能會低價處理這些高質量的麵包,比餵豬產出要高,這樣每天晚上幾點之後會有低價麵包供應,也會影響生意,可能養殖場要留到第二天賣,口感與質量差了,影響口碑與品牌,對面包店的影響很壞。3、送給福利院或者養老院之類的方法,這麵包是主食,福利院與養老院也會採購,如果每天都有免費的供應,他們就不會再採購了,也會影響市場的。綜上,銷燬處理是最合適的方法,對面包店最為有利。
倒牛奶的大部分是奶農,也不是資本家,只是為了維護自己利益,現在在咱們國家不也有果農把水果銷燬掉,只是一種經濟現象罷了。這說明現在世界經濟制度還有很大的缺陷,還需要探索完善。
-
6 # 看透大市
經濟危機為什麼美國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這是社會化大生產,產能過剩與市場需求之間萎縮,兩者不平衡,導致過多牛奶無法出售,最後直接倒進河裡。這是理性選擇結果。
牛奶生產主要奶牛日產量,成年的奶牛必須保持每天擠奶,才能連繼不斷產出鮮奶。奶牛數量大過市場需求量時。簡單方法直接儲存鮮奶,但鮮奶保質期有限,當時1929年保鮮技術不行,所以解決過剩無法售出牛奶就成為燙手的山芋。
如果將多餘的牛奶給窮人,免費給消費者。那第二天,奶農的牛奶賣不出去,奶農的生計更無法保證。且不說免費擠奶,將牛奶僱車再送到紐約城裡這些都需要開支,所以送到城裡,對奶農無異是自斷謀生。所以奶農們寧願將牛奶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並不是農場主或奶農們,對資本利潤貪得無厭的追求,而是一種求生本能,符合商業法則。
農場主處理鮮奶也有個好辦法,直接宰掉多餘的奶牛,通過賣牛肉抵充些損失,保持略為盈餘的奶牛種群。通過控制減少奶牛總量,來保持牛奶合理價位。但這只是理論上的,實施起來有困難,市場無數個大大小小的奶農們構成的。相信一部分奶農會殺掉,轉行到其他行業中,部分奶農只能堅守行業,期待明年的轉勢。
其實奶農把牛奶倒進河裡,本質是生產能力過強,而奶牛無法象工廠樣,立即停產。因為奶牛隻有不斷擠奶,才能每天有鮮奶產生,總不能讓奶牛不產奶,生理應激可能導致不產奶。
比如養殖業產能過剩,養雞廠,養豬場出現供過於求時,豬肉賣不掉時,必然出現的情況也是,養豬戶提前殺掉多餘的青壯年豬,保留一部分母豬。因為豬肉掉價,每天消耗鉰料是其體重1-3%,這是個巨大成本,如果出欄後豬肉毛利抵不上鉰料錢,肯定養得越多越虧錢。但為什麼美國奶農沒有出現大量宰殺母牛呢,主要原因奶牛需 要的青鉰料,成本比較低,美國到處都是。
今天討論,養殖奶牛和豬的差別,農業典型的週期性行業,菜農,豬農,果農,每年都會出現有的因產出少爆炒價格奇高,比如去年的蘋果,今年的二師兄,也有因多收三五斗,而穀賤傷農,今白菜真的白菜價,大蔥一點不值錢。週期性波動無法避免,所以總是說有理沒理常在行,只要每年堅持種一種蔬菜品種,相對穩健。
-
7 # 厚金說
2017年、2018年,水果中的蘋果價格逐年遞升,可是到了2019年蘋果價格卻一落千丈,特別是蛇果,甚至很多果農寧願蘋果爛在地裡,也不去採摘銷售。前兩年,我記得有白菜的價格大跌,最後乾脆將白菜直接爛在地裡。
大約在2014年的時候,我所在的城市主產柑橘,可是在那一年柑橘的價格出現大幅下跌,不僅僅是零售價格還包括著收購價格,都是一落千丈。很多果農,也是仍由柑橘爛在地裡。
再來看問題,經濟危機為什麼美國寧願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
我們可以反向的思考一下,為什麼今年很多果農寧願將蘋果爛在地裡,也不給我,也不給周邊的人,或者不給窮人呢?
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
美國經濟危機的時候,本來牛奶的銷售情況就不理想,也沒有多少人喝牛奶。牛奶的保鮮期是有限的,不像白酒一般時間越久越醇香。過期的牛奶,是無法食用的。並且,牛奶的養殖地選址,不可能在市中心,就算是郊區,也給是人煙稀少的地帶。這樣才能保證更加的安全、健康。
那麼,在經濟危機的時候,免費提供給別人,怎麼提供?本來牛奶場的生意就很差,還怎麼免費提供?從奶源地抵達城市,人工、車輛的費用,該算誰的?美國經濟危機所造成大面積失業,就算是牛奶以成本的價格出售,更多的人也是無福消費。
金老師去年的時候去過一家牛奶廠,鮮奶的交易價格本身就很低,奶廠賺不到什麼錢。所以,現在奶廠發展的模式多為奶廠+加工的方式。
如果收購商收購鮮奶的價格,連成本都達不到。奶廠只有一個辦法,就是等待,如果等到鮮奶過期,還是沒有高於成本的價格,也只能是倒掉過期的奶。
所以,看待經濟危機以及書本中的內容,要學會分析、理解,不能片面的看待。不管是否是經濟危機,世界各地每年都有蔬菜、水果爛在地裡的事情、鮮奶倒掉的事情。
-
8 # 萬事皆空70
把牛奶倒進河裡不一定是資本家,更有可能是普通農民,而且倒牛奶不僅僅只發生在美國,其他國家也會發生,不光倒牛奶,還有其他農產品也是爛在地裡,
先說一下經濟危機,經濟危機是因為生產過剩,造成賣不出去,商品賣不出去就無法發工資,償還銀行貸款,造成企業倒閉,而工人拿不到工資就無法消費,造成企業銷售更加困難,倒閉更多,這是一個惡性迴圈,大蕭條讓美國經濟遭到重創,並且誘發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那麼經濟危機時為何會發生把牛奶倒進河裡也不給窮人呢?這是由市場規律決定的,
第一,牛奶一般是農場生產,離消費地還有距離,農民牛奶賣不出去已經虧損了,你還讓農民倒貼運費運到城裡免費發放?
第二,無法甄別窮人,慈善行動需要專門的機構去完成,農民沒有能力確定誰是窮人誰是富人,而且富人行動能力更強,資訊更靈通,很有可能農民一腔熱血便宜了富人,卻沒幫助到窮人,
第三,把牛奶放在農場讓窮人主動到農場領取,這又涉及到誰是窮人誰是富人的問題,而且即便如此,農民仍舊需要花費成本去發放,
第四,就算農民把牛奶發放出去,這又降低了市場需求,讓本來難以銷售的牛奶更加無法銷售,因為領到牛奶的人就不會購買了,經濟危機不就是需求危機嗎?
正是因為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市場規律,決定了農民只能把牛奶或者其他農產品爛掉也不能做慈善,正確的做法是慈善機構出面購買然後自己組織發放,這才不會產生負面影響,而且這個做法也是目前其他國家的通行做法,
-
9 # 財道
判斷一個問題是對是錯,需要結合歷史背景來看待,不能單純就字面上的問題來看待。
假如僅僅從字面上來看,美國把牛奶倒在河裡面,是為了減少供應,從而提高牛奶的價格,資本家寧願提高價格也不願意低價賣給當時的人們。
但是實際上並不是如此,我在前面也說了需要結合歷史背景來看待,不能單純就字面意思來看到。
倒牛奶的是誰呢?倒牛奶的不是資本家,而是奶農們,所以在這個倒牛奶的主體上一定不能理解錯誤了,是奶農們。奶農只有把牛奶賣給牛奶廠經過加工之後才可以到消費者手上。
在美國經濟大危機之前,美國對於牛奶的需求旺盛,奶農們加大生產牛奶,造成了供應非常多,而在經濟大危機期間,由於民眾工資等收入減少,自然沒錢買牛奶,過多的牛奶就剩了下來。
為了處理這些多出來的牛奶,只能倒掉,有人會說,為什麼牛奶不降價呢?先舉個例子,為什麼農村大白菜大豐收的時候,寧願爛在地裡面,也不賣給城市人呢?又為什麼農村的桃子等水果寧願爛在家裡,也不願意賣給城市呢?
難道是因為他們故意這樣做嗎?不是這樣,而是因為只能這樣做,這和資本家的邪惡無關。
農村大白菜豐收時候,產量非常多,這個時候供應非常大,市場處於飽和的狀態,供應非常高,造成價格非常低廉。
如果菜農們請人請車收割之後運輸到城市裡面,這些成本恐怕已經超過了賣掉白菜得到的收入,所以這個時候菜農們為了減少損失,寧願白菜爛在地裡面,也不會運輸到城市賣掉,因為成本太高,賣掉的錢都不足以覆蓋這些成本,只能讓白菜爛在地裡面。
回到這個問題本身,也是如此,奶農們想要把牛奶賣給窮人,成本也依然非常高,超過了賣牛奶得到的錢,對於奶農來說,虧本的買賣自然不做,只能倒在河裡面了。
這和所謂的資本家貪婪邪惡,過度追求利潤等等真的無關。
這個問題本質上還是:供應太多,同時經濟危機期間需求減少,價格大跌,奶農把牛奶賣給窮人的成本太高,不足以覆蓋成本,只能倒掉了。
同樣,美國經濟危機期間的奶農們也是如此,假如有人說你們邪惡,只顧得追求利潤,寧願銷燬也要維護東西的價格,你們會不會感覺到非常冤呢?
-
10 # 大實話
所以,我對這一現象的主要觀點就是:牛奶沒有銷路了,並且牛奶也變質了。
因為對於任何一個做生意的人來說,一切都是要朝著利益看齊的,就算是做公益,那也不是純粹的公益,而利益就是“收入”和“成本”之間的差額。所以把牛奶倒掉就是在這兩個主導因素下的一種“浪費”行為了。
首先,就牛奶本身來說,雖然牛奶確實有比較高的營養價值,但是,我們是不可能只靠喝牛奶生存的,牛奶並不能作為主食,說白了,就算是把牛奶分給窮人,那也不可能解決飢餓問題,相比於牛奶,其實飽受飢餓的人更加需要的是麵包。或者這麼說吧,從現在開始,天天讓你喝牛奶,而不吃其他東西,你能受得了嘛。
然後你也會發現,哪怕是現在,牛奶其實也算是一種高消費,說句不好聽的,現在也沒有多少家庭會天天和牛奶吧,那就更不用說在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了。而這種高消費就意味著高成本投入,也就是說農場主要想把這些牛奶送給消費端也是要花不少錢的。而窮人有消費不起,自己免費送還得花很多錢,現在牛奶生產又過剩了,那最好的選擇肯定是倒掉。
而至於有人說是為了變相提高牛奶價格,這真的就是很糊弄人的說法了,因為就算是為了減少市場供應,那也沒有必要通過這方式來減少。並且,也不是說說有人家都消費不起了,那些能夠消費得起的,你多給人家一些,做一下自己的口碑也是可以的嘛。
所以,那就只剩下一個原因,牛奶變質了,無法食用了。因為在當時那個科技條件下,肯定是沒有現在這麼發的儲存條件的,而突然地消費市場的需求減少,就會導致供應端存量增加,庫存無法消耗,那就只能是任由其壞掉。就好比一些瓜農讓西瓜爛在地裡的例子,那你說為啥瓜農不把西瓜分給別人呢?肯定是沒人要了嘛。說現實一點,要是你的周圍領居家家戶戶都是買牛奶的,誰還稀罕這玩意兒。而生活得比較遠的地方,又不現在交通這發達,開車一會兒就到了。那自然也只能是倒掉。
回覆列表
城中村為什麼會被拆?大家住的不是好好的嗎?特別是對於收入較低的人群,畢竟租金便宜。但是一旦建成高樓大廈,租金馬上上漲,人們苦言不堪。
從收入較低的人群來理解問題,城中村不該拆。而對於業主或者開發商,甚至是城市發展或國家發展,城中村就應該被拆掉,建成高樓大廈。
在經濟危機中將牛奶倒進河裡有異曲同工之處,對於窮人來說,把牛奶給我,我可以免費享用,如同城中村的住房,為何要拆遷呢?
反而將牛奶倒進河裡,可以維持牛奶的原來價格,生產商和商家可以持續投入經營,而工人也會因為得不到牛奶,或者需要購買牛奶從而積極的工作——這樣做既能創造就業又能維持物價水平,對於處於經濟危機中的國家而言,本身就是一舉兩得的事。
好如城中村它會拉低一個城市整體房價水平,一旦拆了重建,城中村房價水平就會恢復到周邊房價水平——人們的生活質量會提高,同時為支付昂貴的租金積極的工作,比如一線城市的人收入更高就業率更高。
假如是供給大於需求,拆除城中村反而會降低周邊房價水平,畢竟建築總面積變得更大。
因此,從經濟的角度考量,將牛奶倒進河裡是其較為合理的處理方式,而不是將其免費的給窮人——經濟危機是指資本主義在生產過程中週期性爆發的生產過剩的危機,但這種過剩是相對的過剩,而不是絕對的過剩(大家都富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