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己庚新
-
2 # 歷史作家孫正宇
首先筆者從正史來談對這一問題的理解。
筆者在《知三國》一書中談到:
《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諸葛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與郃戰於街亭。謖違亮節度,舉動失宜,大為郃所破。”“戮謖(馬謖)以謝眾。”
這是正史中,馬謖不聽諸葛亮節度,吃了敗仗,被諸葛亮處死的故事。
在街亭之戰中,馬謖確實違背了諸葛亮的節度,對戰敗負有重要的責任。所以,處罰馬謖可以說有執法嚴明的因素。可是當時蜀漢正是用人之際,諸葛亮為什麼一定要殺馬謖呢?這就要談到更深層的原因。
在蜀漢政權內部:一是劉備臨終前,讓李嚴負責軍事,而不是諸葛亮。二是許多益州本地籍官員並不支援這個政權。
所以,諸葛亮率軍北伐必然遭到許多人的質疑和反對。面對這個問題,諸葛亮在北伐前,寫了《出師表》,抬出了先帝劉備三顧茅廬、劉備託孤等往事以及自己平定南中的戰功,得以力排眾議。而且在《出師表》中,諸葛亮還信誓旦旦地說:“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可是兵敗之後,問題來了。之前喊著要北伐的是你,現在兵敗回來的也是你。是不是應該按照你諸葛亮自己說的“則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呢?
眾怒難犯啊!為了避免李嚴等人藉機牽頭向自己發難,諸葛亮捨車保帥,“戮謖以謝眾”;而他自己領了一個較輕的“處分”,以右將軍的身份仍然“行丞相事”,其所掌握的權力並沒有削弱。等於說馬謖在一定程度上替諸葛亮當了一回擋箭牌、替罪羊。
-
3 # 史無止境
諸葛亮在這次事件中的失誤,那他揮淚斬馬謖的心理也就昭然若揭,再清楚不過了。
其一,殺馬謖以掩蓋自己的過失。
與《三國演義》中不同的解釋是街亭守將一職,並非馬謖自動請纓,而是諸葛亮的苦心孤詣造就,他“違眾拔謖”,就是要讓自己看重的馬謖陣前歷練,期待軍功章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而忽略了諸如魏延等宿將。此為諸葛亮主觀用人的大錯,也是其培養接班人太功利,心太急的結果,不殺馬謖則自己的威望會大打折扣,同時殺掉馬謖也是為北伐失利尋找一個替罪羊,倒黴的馬謖就這樣註定了毫無生路。
其二,殺馬謖以堵天下人之謗。
北伐曹魏,並非是眾口一詞所有人都贊同,最起碼當時的益州集團核心利益代言人李嚴就不是很贊同,因為蜀國國力單薄,與曹魏衝突,無異以卵擊石,蜀國還沒有強大到同曹魏一較高下的地步。而諸葛亮自認佔的是漢室正統掃清六合的輿論主陣地,北伐徒勞無功,則正中以李嚴為代表的益州集團眾臣的下懷,而殺馬謖就是為了堵悠悠眾口,不讓這些人看自己笑話,為下次北伐重新做準備。
其三,殺馬謖以愧對先主教誨。
相信諸葛亮在做出一生中最艱難的選擇時,即殺馬謖時一定想起了先主劉備的那段話。諸葛一生唯謹慎,只用利益集團內部的自己人,而不用其他有才華的人,比如李嚴、彭以及魏延和馬超等人,這是諸葛亮作為蜀漢丞相的最大失誤,也是畢其功於一役的北伐事業沒有結果的最大根源所在。
同時需要指出的是雖然諸葛亮下了誅殺馬謖的命令,但是馬謖並非死於刀斧之下,而是街亭敗戰後畏罪潛逃,並被丞相長史向朗隱藏,後被緝拿歸案收於獄中,在驚懼交加中因病死亡。街亭失利,馬謖罪無可赦,然作為最高統帥和領導幹部的諸葛亮,其違反提拔使用年輕幹部的相關程式和規定,用人失察和不明,才是導致北伐失利的最主要責任人。
馬謖不冤,而諸葛亮更不傻,諸葛亮為自己的用人失誤執意尋找替罪羊,才會不顧蔣等眾人求情而下達了必殺令,所以才有史書“十萬之眾為之垂涕”的記載。
回覆列表
歷史書籍是人寫得,有許多歷史記載不詳細,甚至篡改歷史。蜀國滅亡是大勢所趨,即使馬稷不犯錯,也拯救不了蜀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