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造作的楚狂人

    “比丘”一詞,源於梵文bhiksu,相當於中文裡的“弱冠”,用來代指年齡。

    大家所熟知的“弱冠”,指的是男子成年以後,要行“冠禮”,從此便可以佩戴帽子。這種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儀式,成為了成年男子的代名詞。

    同樣,“比丘”指的也是一種儀式,但這種儀式是專門用在僧人身上的。根據印度佛教的規定,僧人年滿二十歲後,需要受“具足戒”,持“三衣一缽”,靠乞食自活。

    為什麼要乞食呢?因為在佛家看來,僧人不事生產,才能專心修行,破除世俗的煩惱和焦慮。《金剛經》記載,佛教祖師爺釋迦牟尼便是這樣: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

    在中國,我們把這種行為稱作“化齋”、“化緣”。可以說,這是每一個僧人的標準生活方式。但注意,只有在成年之後,才能這麼做。因而,“比丘”在梵語裡,也有“乞討”的意思。

    所謂的“比丘僧”,指的就是成年以後,擁有標準的行頭和生活模式,正式踏入修行領域的僧人。

  • 2 # 隨河入海

    《金剛經》第一品法會因由分,全文如下: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收衣缽。洗足已。敷座而坐。

    裡面比丘是出家人的一種稱呼,翻譯成中文的意思是“乞士”,就是討飯的意思,不能僅僅從世俗意義上的討吃要飯去理解,比丘也蘊含有破除一切煩惱,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能證果的意思,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王志文主演的《天道》,你想到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