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塵風雲雲
-
2 # 大妮妮的三妮爸
首先需要說明的是規律和秩序感是成人的認知,孩子尤其是嬰幼兒階段只是在養成階段,要有很好的引導和養成規律。
避免孩子哭就哄,從小事上引導,可以讓孩子多畫畫,看書,培養孩子的耐心,家長則做好表率
-
3 # 兒科醫生鮑秀蘭
孩子出現這個問題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只要能及時引導和幫助孩子,不要對孩子發脾氣,過度苛責孩子,這些小問題就會很快好轉的。
如果孩子出現不遵守秩序的行為,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由老師或家長單獨帶著孩子練習下車、排隊;若是走好了,則即時的強化、表揚他的具體行為;若是沒有走好,則重新輔助他按照要求走好。
其次,在下車時,老師或家長要在孩子行為發生之前就要即時制止住他的推搡、擠倒小朋友的行為,不要讓他得逞。
在家庭中,家長可以給孩子播放小孩子按秩序排隊上下車的動畫片或影片,並給予講解“別人是這樣做的,為什麼這樣做”;看完影片後提問孩子,影片裡的人是怎樣做的,如果,孩子可以正確的描述,就帶著孩子演練一遍,然後要及時反饋到孩子,他做的對或者不對。
孩子做對了就即時強化他對的行為,並告訴孩子,“這樣做是對的,家長就喜歡遵守秩序的小朋友”。若是沒有做對,就繼續提問孩子,影片裡的人是怎樣做的,重複之前的流程。
-
4 # 你也是蘑菇嗎
允許孩子體驗到他的不當行為所帶來的自然後果,這是維持秩序最重要的方法。
任何直接干涉——以命令、說教或責罵的形式——都只是依靠外力起作用。孩子或多或少都會覺得是被迫採取某種行為方式。然而正確的行為是由內而外產生的。孩子自願且自發的調整自己,以適應某種形式主動發展出恰當的衝動。如果他的內在並未準備好遵守秩序,那麼一切教育努力的價值都是渺小而短暫的。只有當孩子意識到尊重行為規則要比違背行為規則更令人滿足時,他才能發自內心的接受。該過程不涉及個人的屈服或羞辱。這是唯一的解決之道,由此孩子才會願意學習接受那些令人討厭或愉快的責任,並且在必要的時候調整自己的慾望。
讓孩子感受到違反規則所造成的令人不悅的結果,這樣的機會在事情發生的過程中會自然出現。除非你錯誤的出於同情心讓孩子免於承受這些經歷。你對孩子的自豪感或錯誤的羞恥感往往會誤導你。孩子沒有按時起床,在穿衣打扮上浪費時間,最後上學遲到。但是你卻經常心甘情願的為他給老師寫信解釋。不讓他體驗到浪費時間的後果。又或者為了確保不遲到,你會幫助孩子做他的分內之事。
違規行為的自然紅包會讓孩子自然而然地牢記恰當的行為規則。孩子會遇到足夠多的自然後果,無需你特別努力的製造機會。如果孩子不按時吃飯,他會發現餐桌上只有其他人的飯菜,沒有他的;如果孩子沒有收拾玩具,他就不應該在第二天找不到玩具時感到吃驚;如果孩子在散步或者遠足時動作太慢,他會發現你已經獨自出發了。但是絕不要讓孩子將違規行為所帶來的這些不悅的結果看作是你的懲罰,或惡意舉動。
回覆列表
寶寶的規則秩序感在一歲半的時候就需要重點引導,從小培養。如果寶寶已經達到三歲的話,其實對於很多事物都是有自己的思考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家長管教越嚴就越適得其反。正確的做法應該是:
1.放下自己家長的身段,嘗試與寶寶去交朋友,站在平等的角度去了解孩子的思維。
2.加強親子關係,無論是學習或玩耍都要給予孩子全情陪伴。
3.學會提前與孩子約定規則,在孩子破壞規則的時候給予一定的懲罰。
這樣循序漸進的引導孩子去建立孩子的秩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