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毛不二滴媽

    最近看了朱光潛先生的《談美》、《談美書簡》以及他所譯的《歌德談話錄》,因而去查資料瞭解了一下朱光潛先生,我來試著回答一下我的理解。

    首先,我認為能被尊稱為“大師”的人身上必有的幾個基本點:

    1、在某個方面成績斐然,貢獻突出,具有開拓性;

    2、此人在某個方面的成就對後世影響較大;

    3、此人行為做派自有風骨;

    4、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下面我就朱光潛先生的事蹟成就來看看是否符合大師的定位,在第一個方面我將結合回答朱光潛先生有哪些美學觀點。

    一、朱光潛是中國現代美學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也是中國系統研究西方美學思想第一人

    對於朱光潛先生在美學方面的成績,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張首映在《朱光潛的十字真言》一文中概括得很好:“朱光潛是美學通人。七百萬字的成果,清一色美學,出手的,或著或譯,無論鉅細,一如石頭掉進深潭,產生巨瀾或漣漪。”他的主要著作有《文藝心理學》、《談美》、《悲劇心理學》、《變態心理學》、《西方美學史》等,其中《西方美學史》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系統講述西方美學的著作,也是迄今國內最完備的西方美學入門經典。西方美學著作柏拉圖《文藝對話錄》、維柯《新科學》、黑格爾《美學》三卷四冊、萊辛《拉奧孔》、《歌德談話錄》、克羅齊《美學理論》等大部分都是朱光潛先生翻譯的,為國內美學接軌世界搭建了橋樑。

    朱光潛先生的美學思想有一個變化的過程。在20世紀30年代至40年代,朱光潛先生認為美感起於形象的直覺。需要將與意象保持一種適當的距離,聚精會神以至於達到物我兩忘,具體可參看朱光潛先生在《談美》一書。

    解放後,經過對馬克思經典著作《經濟學-哲學手稿》、《資本論》、《自然辯證法》、《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等的學習研究,豐富和發展了自己的美學思想,形成了馬克思主義指導下的美學思想。

    二、朱光潛先生致力於教育,成為青年學生的美學引路人

    一方面,他的影響源於他對美學思想的研究發展,這個在第一點已經闡述,另一方面個人覺得他對後世的影響較大的原因在於他孜孜不倦地對青年學生的教導。從《談美》、《給青年的十二封信》到《談美書簡》,從風華正茂到耄耋之年,朱光潛先生始終重視對青年人的引導,用通俗易懂的文字、深入淺出的語言,引無數青年投入美學的懷抱,作為引路者,"大師”之名實至名歸。

    三、朱光潛行為做派自有風骨。

    作為國內美學的佼佼者,朱光潛敢於自我批評,在大討論期間批判了自己早年宣揚的唯心主義美學;在“四人幫”橫行時,朱光潛先生被批鬥得很厲害,但依然堅持鍛鍊,可見其豁達;耄耋之年,堅持研究,出版了《談美書簡》和《美學拾穗集》;逝世前三天,堅持爬到二樓只為尚未完成的《新科學》的翻譯。他的“三此主義”和“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都顯其一生擔當有為,不曾退卻。

    四、朱光潛先生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早年前,朱光潛先生在香港大學學習了5年,廣泛地接觸了西方現代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不僅學了英國語言和文學,還學了教育學、生物學和心理學,為他後來在美學的研究發展打下來身深厚的基礎,《西方美學史》總結了西方繁雜的美學思想,是外華人都不敢輕易動手的事。日本、聯邦德國、英國、荷蘭、法國、美國都有人研究他,在國際上享有盛譽。

    答問題的過程也是整理自己想法的過程,淺薄之言,大家見諒,繼續學習。

  • 2 # 小一時空

    -

    一代美學大師朱光潛認為;

    美不僅在物,亦不僅在心,它在心與物的關係上面;

    但這種關係並不如康德和一般人所想象的,在物為刺激,在心為感受;

    它是心借物的形象來表現情趣。

    ......

    大師的經典名言俯拾皆是,常讀常新,不僅發人深省,還給人以美好的享受!

    -

    -

    * 慢慢走,欣賞啊!

    -

    * 有些人天資頗高而成就則平凡,他們好比有大本錢而沒有做出大生意;

    也有些人天資並不特異而成就則斐然可觀,他們好比拿小本錢而做大生意。

    這中間的差別就在努力與不努力了。

    -

    * 志氣太大,理想過多,事實迎不上頭來,結果自然是失望煩悶;志氣太小,因循苟且,麻木消沉,結果就必至於墮落。

    -

    * 消遣就是娛樂,無可消遣當然就是苦悶。世間喜歡消遣的人,無論他們的嗜好如何不同,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他們都有強旺生命力。

    -

    * 問心的道德勝於問理的道德,所以情感的生活勝於理智的生活。

    -

    * 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可以做入世的事業。

    現世只是一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不能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是被利害兩個大字繫住。

    -

    -

    * 實用的態度以善為最高目的;

    科學的態度以真為最高目的;

    美感的態度以美為最高目的。

    -

    * 就“用”字的狹義說,美是最沒有用處的,然則我們又何必來講美呢?

    人性本來是多方的,需要也是多方的,真善美三者俱備才可以算是完全的人:

    人性中本有飲食慾,渴而無所飲,飢而無所食,固然是一種缺乏;

    人性中本有求知慾而沒有科學的活動,本有美的嗜好而沒有美感的活動,也未始不是一種缺乏。

    -

    * 真和美的需要也是人生中的一種飢渴精神上的飢渴。

    你遇到一個沒有精神上的飢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斷定他的心靈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狀態。

    -

    * 持實用的態度看事物,它們都只是實際生活的工具或障礙物,都只能引起慾念或嫌惡。

    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我們一定要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

    總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個距離,要見出事物本身的美,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 美感與實用活動無關,而快感則起於實際要求的滿足。

    口渴時要喝水,喝了水就得到快感;腹飢時要吃飯,吃了飯也就得到快感。

    -

    * 一般人迫於實際生活的需要,都把利害認得太真,不能站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人生世相,於是這豐富華嚴的世界,除了可效用於飲食男女的營求之外,便無其他意義。

    -

    * 人生本來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這種作品可以是藝術的,也可以不是藝術的;

    正猶如同是一種頑石,這個人能把它雕成一座偉大的雕像,而另一個人卻不能使它“成器”,分別全在性分與修養。

    知道生活的人就是藝術家,他的生活就是藝術作品。

    -

    * 人可以分為兩種:

    一種是情趣豐富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且到處尋求享受這種趣味。

    一種是情趣乾枯的,對於許多事物都覺得沒有趣味,也不去尋求趣味,只終日拼命和蠅蛆在一塊爭溫飽。

    後者是俗人,前者就是藝術家。

    -

    * 阿爾卑斯山谷中有一條大汽車路,兩旁景物極美,路上插著一個標語牌勸告遊人說:“慢慢走,欣賞啊!”

    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恰如在阿爾卑斯山谷中乘汽車兜風,匆匆忙忙地急馳而過,無暇一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為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

    這是一件多麼可惋惜的事啊!

    -

    (圖片及史料源自網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閒的時候癱在沙發上,有沒有心裡不安,感覺好頹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