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葫蘆娃18906301988

    作者在創作實踐中使用了六朝以來的格律詩的法則,並使之更趨細密,使五言律詩的體制更臻完善,並創造了七言律詩的新體。他也是律詩的奠基人之一。

  • 2 # SuperDong

    手法分析:

    《詠鍾詩》主要使用了白描式和寫實的手法。

    使用“時代背景和社會背景”為基礎,以各類人物的笑柄作為寫作的重點,對當時的裝置百態做了深刻、細緻、辛辣、生動的“解剖”,對芸芸眾生的命運和生活做了白描式的再現,其思想內容主要在於對“人性醜”的揭露和對“人性美”的互換。

    《詠鍾詩》是出自清朝文人李笑遠編撰、遊戲主人收集的《笑林廣記》中的一篇散文。

    原文:

    有四人自負能詩。一日,同遊寺中,見殿角懸鐘一口。備人詩興勃然,遂聯句一首。其一曰:“寺裡一口鐘。”次韻雲:“本質原是銅。”三曰:“覆轉像只碗。”四曰:“敲’來嗡嗡嗡。”吟畢,互相讚美不置口。以為詩才敏捷,無出其右。“但天地造化之氣。已洩盡無遺,定奪我輩壽算矣。”四人憂疑。相聚環泣。忽有老人自外至,詢問何事,眾告以故。老者曰:。壽數固無礙,但各要患病四十九日。”眾問何病,答曰:“了膀骨痛!”

  • 3 # 安安JX

    此詩為五律詩,是近體詩的一種,格律嚴密,講求聲律、對偶。

    作者宋之問確立了律詩的形式,完成了格律詩的體制,並擴大了格律詩的影響,對初唐時期近體詩的發展做出重大貢獻。

    1、特點:五言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字,共四十字。一般逢偶句押平聲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不可換韻。

    律詩的四聯,各有一個特定的名稱,第一聯叫首聯,第二聯叫頷聯,第三聯叫頸聯,第四聯叫尾聯。

    頷聯和頸聯必須對仗,首聯和尾聯可對可不對。與七律不同的是,五律首聯用對仗的較多,主要原因是五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多,七律首句不入韻的較少。但這個原因不是絕對的,在首句入韻的情況下,依然有首聯用對仗的例子。

    五律有四個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

    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這四種句式是律詩平仄格式變化的基礎,由此構成五言律詩的四種基本格式。

    2、平仄:

    說到平仄首先要說說古人發聲,他們不像我們現代是發1234聲。古時候聲音是發“平上去入”,說起來是四聲,其實一共是五種聲音。

    因為上去入是仄聲,但是平聲它有分陰平和陽平。陰平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一聲。陽平就是今天我們所說的二聲,所以古人發聲,他是分陰平、陽平還有上去入這五種聲音。

    所以在古發聲裡,我們的平聲是平,上去入都是仄聲。

    所以平仄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平仄問題是格律詩的核心問題,也是分析或創作格律詩必須弄清楚的一個問題。我們現在發聲是1234聲。古時候發聲是“平上去入”。

    據說梁武帝非常喜好文詞,但是不解四聲,曾請教過學者周舍:"何謂四聲?"周舍答道:""天子聖哲""是也。"天子聖哲"四字,按古四聲讀,依次為平、上、去、入。梁武帝立刻就明白了。

    那麼古時候的那些字發仄聲,就是上去入的聲音,到今天那些古字仍然在字典裡,但是我們發現一個問題,現在沒有入聲了,不是說我們現在說話沒有入聲了,我們有時候說話還帶有入聲,但是在拼音裡找不到入聲。

    那麼入聲去哪裡了?有的到平聲裡去了,有的到上聲,去聲,就是在拼音標註的裡面,他歸到這些地方去了,但是這個字他仍然是原來的聲音。

    總結一下:平聲是平,上聲去聲是仄,入聲也是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快速解決愛車怠速抖動、啟動慢等“春困”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