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北京二手房觀察

    主要是人的需求變了,之前稀缺的物質只能在特定的時間供應,現在供應不缺,人也沒什麼稀奇的了,現在媒介發達,既然不見面,影片也很正常,不用像過去只有過年的時候,才能回家,總體而言,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豐富了,見怪不怪了

  • 2 # 趙一淼

    這個得60年代的人才有感觸吧。

    我雖然70後,但可以推測一下當時的情景。

    1.那時候鄰里之間隔得很近,親情友情愛情都很重。看看那個時代的電影就知道了。所以過年不是一家家過,而是一個四世同堂的大家族過年,更或者一個村,一個屯的在一起過年。

    2.娛樂太少。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沒有手機,只有一張張樸素而真誠的笑臉。人與人之間也很親近。

    3.估計過年熱鬧的地方應該是農村,玩在一起,鬧在一起。當時,就是一家人,兄弟姐妹也很多。那時候還沒開始計劃生育,想生幾個就生幾個,所以,那個時候的人口密度大,所以,熱鬧。

    4.那時候,還可以放鞭炮,誰家吃餃子誰家放鞭炮,多熱鬧。現在,禁止放了,總覺得少點啥。

  • 3 # 青島人混在東莞

    我八二年出生。。小時候在老家住的老房子別的不說。。附近幾棟老樓哪個人不認識不熟悉。。今天呢??你的鄰居別說其他的樓層了。。就是你的對門你認識嗎??早些年人還是單純。。現在誰的手機通訊錄微信好友不是幾百上千人。。可是真真正正說的上話的朋友有幾個??恐怕一隻手都能數過來。。再加上現在生活好了。。不像以前逢年過節才能吃頓好的。。到了過年全家動員。。現在呢?年飯都懶得做跑去飯店消費

  • 4 # 顧維英

    回答為什麼過年不如七十年代熱鬧。我的感覺是七十年代那時候還處在傳統思想意識的時代。老同志們對傳統的文化和過節熱情高。另外文化娛樂活動也相對的少。旅遊的人更少。家家戶戶都在過年吃好吃的,串門的人也走動拜年。到了開放政策後生活好了,爆竹聲大了。街上的爆竹垃圾厚厚一層。春節節目也多。所以熱鬧。現在呢?生活水平提高了,天天過年吃好東西。就不用特意過年吃了。對於文化藝術需求來說也司空見慣了,也可為口味更高了。人與人之間來往,與居住環境的變化變得不如居住在大雜院密切了。所以感覺不如七十年代熱鬧。有的人認為不讓放炮導致不熱鬧了我不這樣認為,放炮並沒有全面禁止。可以去允許放的地方去燃放鞭炮。所以說禁放的觀點我認為不確切。

  • 5 # 46歲的小孩子

    看樓主提的問題就知道,樓主最少是個60後吧?因為我這個70後對你這問題都有點無所適從。但是,既然碰到這個問題了就是緣分,就略微回答一二吧。

    70年代初期和中期正是文革時代,全國一片荒廢,老百姓應該是吃不上溜,喝不上溜,那時的過年有什麼快樂可言呢?對樓主的問題深表疑惑。如果說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過年的記憶能好一點,平時家裡哥兄弟姐和妹一幫,父母省吃儉用的供著,但也吃不到什麼好東西,只有過年了,能割二斤肉包點餃子,記得那時候媽媽用大鍋煮餃子,望著熱氣騰騰香氣撲面在鍋裡翻花的餃子,饞得口水都要流出來了!那個記憶真是深刻。還有能吃到凍秋梨、凍柿子、雪花糖、橘子瓣糖就算更美的事了!,,為什麼就想著吃的場景呢?因為那個年代物質真的太匱乏了,缺吃少穿,只有過年能吃點好的,能穿件媽媽踩縫紉機自制的新衣服,和現在比比,怎麼能說比現在還快樂呢?說快樂的不過是一種懷舊的情緒,和對著年華老去徒留的一絲悵然吧?

    人活著得往前看,得知道珍惜幸福生活,總往後看就證明你老了,總活在過去的記憶中,而忽略了眼前的快樂生活,其實是一件很得不償失的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狗狗積食幾天能好,狗狗積食不吃飯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