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9
回覆列表
  • 1 # 創業實踐商場

    《走向共和》確實是一部很難得的歷史劇,劇中客觀演繹了晚清那段屈辱的歷史,而關於李鴻章賣國賊一說直到現在也是眾說紛紜,劇中確實有過分洗刷李鴻章清白的意思,從以下事情可以窺探一些蛛絲馬跡。 1.殺害忠王李秀成 2.其子孫富可敵國 3.注重海防不注重塞防 4.沒有約束自己的親戚橫行鄉里。

  • 2 # 遺夢尋杏

    大廈將傾,唯獨木難支也!李鴻章做為清晚期的股肱大臣,忍辱負重四處救火卻成了清朝賣國的替罪羊,實在有失公允。

    自18世紀40年代起,清廷由於國內和帝國列強的矛盾得以總爆發,滿清早就成了爛攤子。頗具諷刺意味的是,1841年清政府和英國簽定《穿鼻洋條約》,其後便象一頭笨牛被人牽住了鼻子。同年《南京條約》的簽定,割香港賠鉅款,讓國家元氣大傷。其後太平軍起義及甲午海戰戰敗,清政府被撤底打怕了。凡與洋人的爭端,割地賠款成了其苟延殘喘的基本國策。

    一有事端,不是賠不賠不錢的問題,而是拿多拿少的問題,能少賠點就少賠點的問題……而李鴻章就是在這種舉步維艱的情況下,盡力透過和談為國家爭取!而起決定作用的還是慈禧。

    其後,李鴻章赴日談判,就充分施展了政治智慧…透過做工作讓美德法等列強,向日本施壓。又透過被日本青年槍擊一事,大做文章。經過艱苦談判,最終才迫使日方做了讓步:歸還遼東半島。但透過《馬關條約》割讓臺灣,賠日軍費2億兩白銀……

    這個喪權辱國的條約,自然會群情激憤。但這鍋讓李鴻章一個人背,是其不可承受也難以承受的!試問,在國力不張的情況下,換做誰去議和想毫髮不傷全身而退,無疑是痴人說夢!故,李鴻章是哪個時代的寵兒又是時代的棄兒。是個為國家擋風的超強背鍋俠。

  • 3 # 馬仲遷

    再厲害的人也終究會有老的一天,希望我們看到的不止是他落幕時的背影。

    小時候心目中的李鴻章是一自私自大的官場老油子;瞭解了他的好多事蹟之後覺得他是一位有著雄心壯志,做得許多大事的強人;後來我漸漸明白,他是一個有著喜怒哀樂的平常人,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他在舞臺中央的背影,很少有人看到他的疲憊。

    華人講究功德圓滿、善始善終,而讓李鴻章糟心的是洋鬼子並不讓他圓滿,於是《馬關條約》、《辛丑條約》這兩個史上最屈辱的條約讓我們永遠記住了李鴻章的"功勞",在歷史課本里,李鴻章成了賣國賊的形象。

    依然記得《走向共和》裡李鴻章的臺詞:一代人只能幹一代人的事。或許那個時候他就體會到他已經老了,年輕時的自信輕狂,覺得一切都能憑著自己的聰明才智解決的事情現在也力不從心了,他輸給了時間。

    梁啟超在《李鴻章傳》中評論道: "李鴻章必為數千年中國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李鴻章必為十九世紀世界歷史上一人物,無可疑也"。 《走向共和》把李鴻章的形象提到了一個幾乎完美的地步,有人覺得這是再給李鴻章洗白了。其實這只是硬幣的另一面,他的背面加起來才是一個完整的李鴻章。

    因為相信,所以看見。我所記得不止是那個貪財的李鴻章,還有那個曾經寫下"一萬年來誰著史,三千里外覓封侯"的少年。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實生活中,沒錢是不是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