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利之0324

    華人傳統觀念是行不改名做不改姓,生命是爸媽給的,名字也是的,是一種儀式感更應該, 不能隨便改的。

  • 2 # 嘰嘰渣渣

    初中時期不滿意,當時看小說,覺得小說裡面的女主角的名字都特別好聽,還想著,我爸媽怎麼不給我起名叫紫兒,還有什麼靈兒啊,這些名字多仙氣,光聽著就很仙女,好在當時腦不抽,沒有去跟爸媽說改成這些名,不然估計這會我正哭著

  • 3 # 我是逗得兒

    曾經非主流時期一度覺得自己的名字非常的土,流行上網聊QQ的時候,給自己取了一個假名字,那時候小說裡的名字簡直喜歡的不行,改名也是不改姓,那時候周圍的同學全都是這樣,感覺特別潮一樣的,現在想想真是好玩

  • 4 # 閔予老子

    我還真對自己的名字在乎過好長的時間呢。我小時候還沒有關於名字的意識的時候我爸爸就告訴了我關於我的名字的由來了,之前別人叫我名字我就應了,當我知道了自己的名字原來還有那麼複雜醜惡的含義後我就很討厭我的名字了。我爸爸沒什麼文化,小學還沒畢業,他讀書的時候受盡一位女老師的欺負,說欺負一點也不過分,那個時候全中國都有分“成分”,我爸爸家是地主階級,那個女老師是貧下中農階級,那個時候貧農們都翻身做主人了,很是揚眉吐氣,地主階級受盡批鬥,到我爸爸那一代已經窮得沒有褲子穿了,我爸爸曾經說過他到十幾歲都沒有褲子可穿只能在腰間圍一條大破布。好在那個時候的人營養不良,十幾歲了還沒有發育。我爸爸小時候比較木訥,其實他很聰明的,只是膽子小,因為成分的問題只能小心翼翼的做人,那個時候的老師素質也比較低,小學畢業就教小學了,那個女老師經常為難我爸爸,我爸爸回答不出問題就是一個鑿慄,一個巴掌,把他都打怕了,還落下大舌頭的毛病,書也就乾脆不讀了。

    後來我出生了,我爸爸因為恨他的女老師,就把我的名字的其中一個字叫了他老師的名字中的一個字了,我名字中的另一個字是我的堂姐妹的共同字。說得很繞是不是?好在小時候我爸爸非常的疼愛我,這是題外話。

    我小時候看了一些小說,裡面的人物名字都很有意義,有的也很有美感,讀音也好聽,我就特別的羨慕這些好聽的名字,也很想為自己改一個滿意的名字。我倒是沒有想到去把身份證的名字改了,但是我喜歡給自己起筆名。我有一份工作是親戚的朋友介紹的,對身份證沒有要求,有熟人擔保就好,於是我乾脆就給自己起了個別名了,那個時候說來也是急智,沒有思考就隨口而出了,還特別的好聽有意義呢,那份工作我幹了一年多,名字就被叫了一年多。那個朋友跟我親戚提起我的名字,親戚愣了一下,後來才知道是我,我這個親戚還很意外。

    我年輕時候喜歡在腦子裡想我自己“創作”的“小說”,從來沒有付諸紙筆,特別喜歡的就是給角色們起名字,那個時候以為我起的名字很好聽,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回想那些名字就覺得很土很難聽還沒意義了,侷限於自己的文化程度啊。

    現在我就不再糾結我的名字了,畢竟我現在一事無成,光有一個好名字有什麼用啊?

  • 5 # 天福歌

    我是堂堂正正的華人坐不更姓,走不改名。我的姓名很好,寫簡單丶讀順口、聽者美、自心爽。因為,姓名只是個符號或程式碼而矣,勿需糾結纏繞自己人生的好心情。人的貧窮與富貴不取決於姓名及性別的,而是勤奮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抓住改革開放搞活社會人們經濟發展的大好機遇拼搏精神,創業致富之路天道酬勤攜手並肩同行奔小康生活。

  • 6 # quanquan82

    我用了古人美女的名字。不僅如此我還和她說同鄉……怎麼說呢。我出去到什麼視窗辦事都會被嘮叨一遍。現在年紀大了改不方便了。我有點後悔倒沒早改的。

  • 7 # 小恆娛樂影視

    【編者按】記得《玫瑰之名》一書中,作者埃柯用中世紀含有象徵性質的詞彙賦予書名,其中寫著“昔日的玫瑰存在於它的名字中,我們擁有的只是這個名字。”之類晦澀難懂的話。而生活中,我們都是用親切的態度看待名字的,每個人都與名字形影不離,人來到世界上,姓名註定要陪伴一生。

    華人的名字涵蘊豐富,頗有講究,其中又穿插不少趣聞軼事,且應用範圍極廣,2008年奧運會吉祥物被賦予了人性化的名字,天上的星星也有不少被賦予了人的名字……在某種意義上,名字之於人類除了標識與符號的價值之外,更被寄予了一種象徵與文化的意義。

    華人:名字是時代的“反光鏡” ◆自己名字太“老土”? 華人的名字不只是人的識別符號那麼簡單,所謂“未見其人,先聞其名”,對現代的人來說,起個好名字是個費心思的事。最近有媒體進行了“姓名與時代”的調查,共有1075人參加調查。 對大部分人來說,出生時的名字會伴隨自己一輩子。

    雖然中國法律賦予公民姓名權,公民不僅可以起筆名、藝名,還可以改名,但很多人覺得改名非常麻煩。 那麼人們對自己現在使用的名字是否滿意呢?在“你是否滿意自己的姓名”問題項中,642人選擇了“不滿意”,佔59.72%。 近六成人不滿意自己的名字,有453人認為自己的名字“俗氣”,人數比例佔到42.14%,其他原因依次為:重名太多(32.56%)、不符合時代特色(20.09%)、常被唸錯、難聽、有歧義。

    ◆80年代後偏愛中性名

    上世紀80年代之後的中文名字出現了不同於以前的特徵。中性名字增多(49.58%)、使用生僻字(45.49%)被認為是上世紀80年代之後中文名字最主要的兩個特徵。 邵長文說:“上世紀80年代以後同名同姓增多,大家希望避免同名,想在豐富的漢字中尋求更為獨特的字,因此生僻字用得多。但誰也不希望自己的名字總被別人讀錯,或別人壓根兒就不認識,因此現在的人起名更傾向於用較為簡單的字拼湊出更有意義的名字,而以往被界定為某個性別專用的字現在不再專屬某個性別。”

    ◆起名公司成為起名第二選擇

    父母起名是華人幾千年的傳統,在此次調查中,有749人認為名字應該由父母來起,佔69.67%。表示採用起名公司起名的人有135位,佔12.56%。 起名公司起名成為人們的第二選擇。 中華姓名學研究中心會長邵長文說:“每個漢字都蘊涵著不同的含義,不止字面上,還有非字面的五行屬相等含義。姓與名組成的字意、詞意含有獨特的義理解釋,再配合字意、音韻、字形結構等方面,要起個好名字確實不容易。”他說,現代的父母都希望給子女起個特殊、響亮、出色、好寫、好聽、好記、有所寓意而又符合中國文化的名字,但由於個體文化水平不同,他們希望專業起名公司能幫他們做到,這是起名公司受歡迎的原因。。

    老外:“華人迷信名字” 剛開始學習中文的時候,我覺得特別有意思的是,華人的姓名所用的字,一般都是本身就有意義、並不專用於人名的漢字。因此,有時候我們會開玩笑地翻譯人名。在翻譯小說或其他資料時,偶爾也會鬧點笑話:曾經有同學向我抱怨說,他最近買的漢語詞典很不好:怎麼找也找不出“小平同志”裡的“小平”這個詞!法華人的名字,一般用專用的詞,除了人名以外,基本不會用在其他地方。 另外一種現象令人感覺更有意思:中國部分人的迷信,竟然也體現在為小孩取名這方面。我們上課的時候,有老師解釋說:中國有些人,生了第一胎若是女兒,家人希望第二胎是兒子,就會為小女孩取名“招娣”(弟的諧音)。不知道是否真的有效?萬一第二胎也是女兒的話,要取什麼名字才好呢? 有些華人為小孩取名還喜歡借用《易經》

    華人的名字,往往具有很深的含義,有很值得羨慕的文化成分。有些人的名字很好聽、很有詩意,讓人覺得中國確實是文化底蘊深厚的文明古國。相對而言,希望藉助不科學、沒有理性根據的方法選擇名字以改變自己的命運,卻很難讓人理解,也很難讓人接受。

    寓意:華人的姓名文化 華人的名字具有自己的傳統和特點。華人的姓名都是姓在前,名在後,名有一個字的,也有兩個字的。古代華人的姓名比現代人的更復雜,除了姓、名以外,還有字、號。男子到了二十歲,女子到了十五歲時,要取一個正式的名稱,這就是字。有地位、有文化的人還要有號,他們往往以自己的住地或志趣為自己取號,如唐代詩人李白幼年居住在四川的青蓮鄉,他就給自己取號青蓮居士。 華人的名字往往有一定的含義,表示一定的願望。有的名字包含著出生時的地點、時間或自然現象,如“京、晨、冬、雪”等。有的名字人示希望具有某種美德,如“忠、義、禮、信”等。有的名字表示希望健康、長壽、幸福,如“健、壽、松、福”等。 漢字有多義性、隱喻性、同音異義性的特點,從而使華人的姓名含意變化萬千,頗為值得尋味。

    說到此,就不得不提及《紅樓夢》中人物的名字作為例證:開篇和收尾的賈雨村、甄士隱; 賈府的四位小姐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原應嘆息”);四位小姐的丫鬟抱琴、司棋、侍書、入畫(“琴棋書畫”)…… 姓氏粗看來不過是一種“符號”,但在《紅樓夢》一書中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小說中重要姓氏的來歷、取法、隱喻,用心奇巧,取義精妙。清人張新之談及《紅樓夢》人物姓名字號時評價道:“是書名姓,無大無小,無巨無細,皆有寓言。甄士隱、賈雨村自揭出矣,其餘令讀者自得之。有正用,有反用;有莊言,有戲言;有照應全部,有隱括本回;有即此一事,而信手拈來。從無有隨口雜湊者。可謂妙手靈心,指揮如意。”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長安cs55和哈弗h4怎麼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