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折緣

    大家一般認為袁紹在官渡之戰中遭遇了決定性失敗,這一失敗決定了他。不過,如果深究其失敗原因,官渡之戰袁紹雖然很慘,但並不決定他的敗亡。

    官渡之戰的失敗,在用人以及執行力上面,按道理來說,全面佔優的袁紹摧毀曹操的可能性極大,然而縱觀整個戰局,都敗在了一個人字上面,守烏巢淳于瓊居然被曹操火攻偷襲,要知道他的軍隊規模是遠遠大於曹操偷襲的部隊,不僅糧食被燒掉,而且出營佈陣也被打了個大敗,這等廢人,用之何用?

    在糧草被焚的關鍵時刻,袁紹既定直接攻擊曹操官渡大營,這個決策於當是的環境而言,無疑是正確的,因為在沒有糧草的情形下退軍,十分不安全,軍心不穩,無法全身而退,而曹操軍隊人少,5000精銳步騎奇襲烏巢,大本營可用兵力必定不多,只要攻下官渡大營,大局即定。

    張郃認為要救烏巢,可實際上,救得回來麼?這個時間差足夠曹操從烏巢從容折返大營,而淳于瓊也沒有膽量出擊曹操,做到牽制曹軍的目的。所以攻下官渡大營成為了唯一上選。

    而袁紹派去攻擊曹操官渡大營的正是跟他意見相反的張郃,還有一個高覽。而正在此時,烏巢糧草被燒的訊息傳至官渡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張郃與高覽直接臨陣叛逃,導致袁紹整場戰役的失敗。

    要說這場戰役,袁紹損失慘重,其實不然。因為袁紹回到河北之後,還能四處平叛,說明袁軍主力尚存,而曹操也沒敢直接進攻袁紹的地方,由此可見,這個時候,袁紹還有機會。

    但是,時隔兩年之後,也就是建安七年(202)平定叛亂後的袁紹回到冀州,就發病而死了。他的死極其突然,沒有留下任何遺命,而在其身前對袁譚、袁尚兩個兒子的安排,也成為了此刻最大的隱患。

    袁紹這個人,在用人上,偏於疏不如親,兩個兒子被他安排得明明白白,袁譚在袁紹平定河北的過程中屢鍵戰功,但遺憾的是袁譚被過繼給亡兄袁基為繼子,一定程度上講袁譚失去了繼承權。但是袁紹讓其出守青州為都督,後來四處出兵,終於佔據了整個青州,但後來因為用人不當,到處劫掠,賞罰不公而失去了民心。

    但就袁紹身前的情況,袁譚無疑是具有相當實力的,在袁紹死前,雖然有意想要立是個靚仔的袁尚為繼承人,但未正式表態,眾人認為袁譚為長子應為繼承人,但在袁紹死後,逢紀、審配一派與辛評、郭圖、袁譚一派不和。審配等人害怕袁譚成為領袖後親算自己,於是假託袁紹的遺命,擁戴袁尚作為繼承人。

    由此兩兄弟之間產生了嫌隙,在袁紹死後,曹操開始進攻河北,袁尚提防袁譚,不給士兵,最總經導致兩人在黎陽大敗,退守鄴城。

    此後,袁譚開始跟袁尚內鬥,在此情況下被曹操各個擊破,最終才吞掉了袁紹的基業。

    哪怕官渡之戰袁紹損失了7、8萬人,但袁紹在河北有名望,河北人心向袁紹,在其活著的時候,曹操都不敢輕舉妄動。但這一階段,大受打擊的袁紹也沒有再次進攻曹操的可能,一則是河北內政不穩,人心浮動,二則是官渡之戰的損失需要時間恢復。

    然而因為官渡之戰的敗局,讓袁紹憂憤不已,導致病重而亡,而他的死,使得河北走向分裂,最終被曹操趁機而入,基業毀於一旦。

    客觀講,官渡之戰後,袁曹勢力伯仲之間,雙方誰也奈何不了誰,但袁紹在內政用人上問題很多,不能團結團隊,也不能讓集團里人盡其用,繼承人權力交接也是大問題,整個河北集團存在很多問題,而這些問題直接制約了袁紹的發展。

    反觀曹操,狹天子以令諸侯,麾下人才濟濟,其人又有“禮賢下士”的美名,內政外交打理的井井有條,此長彼消之下,略顯消極以及問題纏身的袁紹勢必會成為曹操統一北方的墊腳石。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市場上整合灶品牌太多了,哪個牌子比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