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光武

    我作為上海人,雖然現在的上海越來越多元化,少了上海本土的特色了,但小時候還是有濃濃的上海年,說給大家聽聽。

    上海人過年吃的東西,一般也不是什麼價錢貴的東西,主要是體現出過年的氣氛,另外討一點口彩。

    因為上海在江南地區,這個地區的主要糧食不是小麥,而是大米,所以上海人過年一般都要吃糯米做成的年糕和湯糰。有些人家,年糕和湯糰是自己做個,如果要做這些東西,過年以前會預先買好水磨粉或者乾的糯米粉。有些比較講究的人家,連糯米粉都是自己家用石磨磨出來的,他們說自己磨出來個水磨粉最細、最滑、最好吃。

    年糕呢,分為湯年糕和炒年糕,湯年糕可以是鹹的,也可以是甜的。在我的印象裡,過年的時候吃到的湯年糕,多數都是甜的。年糕湯裡面還可以放桂圓、桂花、水潽蛋(北京人叫“沃果兒”)什麼的。大冬天的,這麼一碗熱乎乎的湯年糕吃下去,渾身都舒舒服服的。

    湯糰或者“圓子”,過年的時候吃得比較多的是黑洋酥餡兒的,這種餡兒,是用碎的黑芝麻和豬油還有白糖拌成的,吃起來是又香又甜,還有一種“葷油”特別的口感。最簡單的“圓子”可以是不放餡兒的,煮的時候放點酒釀(外地有的地方叫醪糟或米酒)、蛋花和糖,吃起來特別有小時候的味道。

    上海人過年的時候,有一種吃的東西是不能落下的:就是蛋餃。

    蛋餃就是用蛋液包起來的肉餃,大多數上海的家庭婦女都會做。這個動作其實不叫“包”,叫“搨”——“搨蛋餃”,因為要用到一種半圓形的鐵勺子,從前是用煤爐,現在用煤氣,燒到它熱了以後,在鐵勺子裡塗一層油,再用小調羹(羹匙兒)把打好個蛋液舀到這個鐵勺子裡,放在火上,一邊烤一邊轉一圈,蛋液就均勻地攤開,變成像餃子皮的形狀。然後把這張蛋餃皮倒出來放在一邊,你就可以繼續“搨”下一張了。這個過程說起來挺簡單的,但是真的要親手去做呢,沒有一點兒技巧是做不成的,手法要非常靈活、非常熟練。

    蛋餃皮放涼了以後,就可以用來裹蛋餃了,餡兒裡,除了豬肉剁成的肉糜以外,還可以放一些蔬菜切成的丁,比如荸薺啊、山藥什麼的。放了這些東西以後呢,湯裡煮的蛋餃,嚼起來口感會比較豐富。

    另外,還有三個菜呢,也是在年夜飯的飯桌上經常能看見的:

    水筍燒肉、四喜烤麩、醃篤鮮。

    水筍不是新鮮的筍,而是一種用水泡開的筍乾,它的纖維組織比較多,所以特別有嚼勁兒,紅燒肉的味道呢,也比較容易透到筍裡頭去。另外,筍可以解油膩,放了筍以後呢,紅燒肉吃起來也就不是特別油膩了。

    四喜烤麩是上海人吃得最多的冷盆,裡邊除了切成方塊的烤麩以外,還有香菇、金針菜、黑木耳和花生米,一般是紅燒的,做的時候也要放糖。這個菜既有甜味兒,又有鹹味兒。花生呢,江南人又叫“長生果”,其他的幾種原料,也都是有吉利口彩的。

    醃篤鮮這個菜,在“濃油赤醬”的上海“本幫菜”裡是一個另類,因為它是一點點醬油也不放的。這個菜的名字裡,“醃”是鹹肉,也就是用鹽醃過的豬肉;“鮮”呢,是新鮮的豬肉;“篤”是它的做法,就是要慢慢地把鹹肉、鮮肉和竹筍的味兒都燉出來,燉成一鍋鮮美的肉湯。

    最後呢,要說說一種不太起眼的菜,就是“塌棵菜”。上海人用塌棵菜炒冬筍、炒年糕、炒肉絲,用處挺大的,冬天吃得特別多。有一種說法,說“塌棵菜”是從前窮人家用來“脫離苦海”的菜(“塌棵”和“脫苦”吳方言同音),興許也是大家過年時候的一種美好願望。

    上海人過年呢,不興大操大辦的。因為傳統的上海人過日子呢,講究“巴結”,又叫“做人家”,就是錢要用得精打細算,日子要過得實惠而且舒心。過年的時候也是以樸素為主,意思到了就行了,重要的是一戶人家和和睦睦、開開心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招工真的很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