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俗刄
-
2 # 閒言碎語不逾矩
“流行”的不一定就是皆大歡喜的。有外華人曾經早已抬槓說:流行的不一定都好,比如“流行性感冒”也“流行”,就絕不是什麼好東西。是不?
“一年數次”的“幾個同學參加”的所謂“同學聚會”,是名不副實的。充其量是幾個“意氣相投”者的再次會晤而已。同學間的聚會其實不是個人生活裡最神聖最不可或缺的東西,充其量僅是平淡生活裡的偶然“插曲”而已。你問“頻繁聚會意味著什麼”,那只有積極參加類似“聚會”的人心知肚明。
我依稀記得大學時所在班好像是四十四人,中途一個留級,一個留級的補充進來,總人數無變化。畢業後很快一個新婚夜飲酒醉亡,剩餘的四十三人在二十年後第一次“聚會”,除用校慶某某十年的名頭鄭重其事下發“通知”,更有“聚會”“組委會”某“領導”同學逐一打電話通知並“要求”你必須參加。通知者還以戲謔的口氣警告你,甚至栽贓你不與席聚會就是對所有與席者“大不敬”的罪名。你顧念昔日同學間“情誼”,撥冗抽暇積極與席時,才恍然覺得好像彼此之間“情誼”彷彿不是那麼“重於泰山”啊。“聚會”時總人數才三十五六人甚至更少。那麼其餘人呢?三十五六人之外的“其餘”人,因社會地位已高高在上,“提前”與其相好的、二十年未中斷來往者已經提前“聚會”了,所以等到所有同學“聚會”之日,他們已經不屑一顧“不翼而飛”了。但主持者卻煞費苦心為他們“緩頰”,說他們忙於國事,席不暇暖,甚至常常家事大廢,遇考妣俱亡,亦不奔喪,道德高度比肩聖人亦不為過云云。你信不信類似鬼話?
同學聚會分明就是“臭味相投”者聚餐、K歌、相互吹捧、互嘲式誇耀個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等地位的“海聊俱樂部”,也是隱隱約約透露其情人秘密的攀比競賽場。我每見社會地位低錢賺得少的同學,熱切地想介入他們的談話“圈子”,竟然均被所有人忽視、輕視、無視甚至蔑視,才切膚體會到杜甫所謂“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的無限感喟哀傷。社會永遠在進步,人性卻未必“與時俱進”。
所以,你探究同學“頻繁聚會意味著什麼”毫無意義,也可謂味同爵蠟。你如果社會地位至高無上,所有地位比你卑微的同學想、願意攀高結貴巴結你的都會主動巴結你,都會恭維你,都會懇請你做同學微信群的群主,都唯你馬首是瞻。你不屑為之,他們依然對你讚不絕口,不敢有絲毫褻瀆和輕慢。
-
3 # 張忠宏3
我的同學們都是從幼兒園到小學一直到現在,都在聯糸走動,我們基本上都屬豬,現年紀都超七十多了,但現在每年致少二次聚會。我們現健在的都很珍惜這情感和友誼,說實話象我們這樣能保持堅持至今的同學聚會,恐怕至少說在上海是絕無僅有的吧趁在此機會想與失去聯糸的原上海環球私立學校到北京西路第三小學六三屆六三班的同學例胡冬根,王君超蕃多芬,胡啟慧等若有見到此文可與張忠宏(13472463193)邱才敏,王文耀,顧建國,胡錫幀,朱正久等人聯糸。
-
4 # 使用者9509322226312
頻繁聚會就是在找破鞋穿,找準時機破壞同學的家庭,同學聚會拆散一對是一對,同學聚會會害得你妻離子散的,用同學聚會這些時間和錢還不如多多陪陪自己老公老婆和孩子們,用於同學聚會的錢陪自己的老公老婆和孩子們買幾身好看點得衣服吃點好吃,陪自己的老公老婆孩子們出去玩,同學只是過客而已,身邊的親人才是真正真心對你好的人
回覆列表
重感情,戀舊吧。
畢竟每個人都得成家立業,都有自己的工作,家庭,不是誰都有時間來參加沒意義的聚會。
參加過幾次同學聚會,確實就那麼幾個人,人多人少,無所謂,就當聚一聚,把酒言歡,聊聊那些年的事挺好。
經歷過幾次聚會以後,我告誡自己,以後還是少湊熱鬧吧,畢竟太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