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如何評價紅米6pro的問題中,我說了兩句話:
這就是我的觀點,2017年的小米,其實沒什麼問題,它只是在做著商業的本分——生產更能滿足大眾需求以獲取更大的銷量,且能夠獲取一定利潤的產品。
紅米6pro的競爭力不如同時代的紅米4,但是面對竟品它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它的對手是1399的榮耀9i或者hov的千元機。
但是,商業本分的小米,卻非要給自己冠上“良心”、“情懷”、“感動人心”、“硬體不賺錢”等一系列標籤。
既然小米硬體不賺錢,為什麼紅米6pro依然選擇625,而不是636呢?
這是紅米6pro和紅米4的對比圖:
不要跟我說紅米6pro的配置跟紅米4差不多,一款新品的配置和兩年前的產品差不多,這本身就是問題。
雷軍在小米6X上強調,小米的硬體綜合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以此來論證小米的“感動人心”。
但小米的網際網路業務毛利潤達到了60%,難道我辛辛苦苦生產製造和銷售硬體盈利可恥,做網際網路近乎空手套白狼的盈利就不可恥了,就高尚了?
這什麼邏輯?憑什麼?
小米的思路其實並不複雜,用價效比快速佔領市場,吸引流量,然後經營流量,進行流量變現。
這種變現包括手機周邊的小米生態鏈,以小米為中心構建的Iot,以手機為基礎的網際網路增值服務、軟體分發、廣告業務,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遊戲、金融、影視、讀書等一系列業務。
這是一個很成功的思路,小米依靠這個思路,從白手起家到千億銷售額的巨頭,只花了八年的時間。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小米的理想狀態裡,以手機帶流量,以流量變現,但直到2017年,小米手機業務營收佔比依然達到了70%,2018年第一季度達到了67.8%,而小米所希冀的高收入業務,網際網路模組,營收佔比不10%,即便這一塊的毛利潤高達60%,依然是杯水車薪。
小米以價效比和良心起家,希冀以網際網路業務賺大錢,可惜,至今,小米每年在每個小米使用者身上獲得的網際網路收益是多少呢?
50塊錢!
這是很顯然的事情,小米目前的出貨主力是1500元以下的機型,既然你小米良心,既然我為了價效比而選擇1500以下的產品,你期望我給你一年帶來幾百甚至上千元的網際網路增值收益?可能嗎?
於是乎,我們看到了,小米的盈利問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財務狀況極其糟糕,估值一降再降。
而線上的模式走不通之後,小米被迫重新進行線下和第三方渠道,資料顯示,2017年,小米手機透過第三方渠道的出貨量佔比高達65%。
盈利壓力,渠道帶來的成本壓力,產業變革帶來的研發壓力等,倒逼小米必須提高手機售價,降低價效比,所以才會有紅米6pro的出現。
紅米6pro本身是一款不錯的產品,也是一款符合商業邏輯和小米發展需求的產品,在現有市場競爭體系中價效比也不錯。
從商業的本分角度來說,這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既然小米把自己架上了情懷、感動人心的貞節牌坊;既然小米把硬體盈利打上了可恥的標籤;既然米粉們認為hov的靠硬體盈利是萬惡之源,是罪不可恕,hov的使用者是在交智商稅。
那麼智商高超的米粉和感動人心的小米,在面對日益hov化或者說市場化的可盈利的產品的時候,不要求嚴格一點,怎麼對得起自己良善的初心呢?
在回答如何評價紅米6pro的問題中,我說了兩句話:
剝掉情懷新衣,還原商業本質,紅米6pro其實是一款不錯的機子!但是,在情懷新衣的框架下,紅米6pro不可被原諒,因為它在很多方面連紅米4都不如!這就是我的觀點,2017年的小米,其實沒什麼問題,它只是在做著商業的本分——生產更能滿足大眾需求以獲取更大的銷量,且能夠獲取一定利潤的產品。
紅米6pro的競爭力不如同時代的紅米4,但是面對竟品它沒有任何問題,因為它的對手是1399的榮耀9i或者hov的千元機。
但是,商業本分的小米,卻非要給自己冠上“良心”、“情懷”、“感動人心”、“硬體不賺錢”等一系列標籤。
既然小米硬體不賺錢,為什麼紅米6pro依然選擇625,而不是636呢?
這是紅米6pro和紅米4的對比圖:
不要跟我說紅米6pro的配置跟紅米4差不多,一款新品的配置和兩年前的產品差不多,這本身就是問題。
雷軍在小米6X上強調,小米的硬體綜合利潤率永遠不超過5%,以此來論證小米的“感動人心”。
但小米的網際網路業務毛利潤達到了60%,難道我辛辛苦苦生產製造和銷售硬體盈利可恥,做網際網路近乎空手套白狼的盈利就不可恥了,就高尚了?
這什麼邏輯?憑什麼?
小米的思路其實並不複雜,用價效比快速佔領市場,吸引流量,然後經營流量,進行流量變現。
這種變現包括手機周邊的小米生態鏈,以小米為中心構建的Iot,以手機為基礎的網際網路增值服務、軟體分發、廣告業務,以及由此延伸出來的遊戲、金融、影視、讀書等一系列業務。
這是一個很成功的思路,小米依靠這個思路,從白手起家到千億銷售額的巨頭,只花了八年的時間。
不過,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在小米的理想狀態裡,以手機帶流量,以流量變現,但直到2017年,小米手機業務營收佔比依然達到了70%,2018年第一季度達到了67.8%,而小米所希冀的高收入業務,網際網路模組,營收佔比不10%,即便這一塊的毛利潤高達60%,依然是杯水車薪。
小米以價效比和良心起家,希冀以網際網路業務賺大錢,可惜,至今,小米每年在每個小米使用者身上獲得的網際網路收益是多少呢?
50塊錢!
這是很顯然的事情,小米目前的出貨主力是1500元以下的機型,既然你小米良心,既然我為了價效比而選擇1500以下的產品,你期望我給你一年帶來幾百甚至上千元的網際網路增值收益?可能嗎?
於是乎,我們看到了,小米的盈利問題出現了一系列問題,財務狀況極其糟糕,估值一降再降。
而線上的模式走不通之後,小米被迫重新進行線下和第三方渠道,資料顯示,2017年,小米手機透過第三方渠道的出貨量佔比高達65%。
盈利壓力,渠道帶來的成本壓力,產業變革帶來的研發壓力等,倒逼小米必須提高手機售價,降低價效比,所以才會有紅米6pro的出現。
紅米6pro本身是一款不錯的產品,也是一款符合商業邏輯和小米發展需求的產品,在現有市場競爭體系中價效比也不錯。
從商業的本分角度來說,這沒有任何問題。
但是,既然小米把自己架上了情懷、感動人心的貞節牌坊;既然小米把硬體盈利打上了可恥的標籤;既然米粉們認為hov的靠硬體盈利是萬惡之源,是罪不可恕,hov的使用者是在交智商稅。
那麼智商高超的米粉和感動人心的小米,在面對日益hov化或者說市場化的可盈利的產品的時候,不要求嚴格一點,怎麼對得起自己良善的初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