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趙寶典

    劉德華宋佳演技線上,第一次在大熒幕看宋佳,完全不出戲,後半段害怕的樣子也演的像樣!劉德華這個電影實在有點征服我的感覺,眼神肌肉動作都到位,這麼大歲數身材保持的這麼好,往那一站,像一把利劍一樣挺拔帥

    我真的不能理解看這個怎麼會有人說一直笑?

    我覺得看電影就得投入一些。比如開場20分鐘劉德華拆彈,你當然知道肯定能拆掉,炸了主角就沒了嘛。但我覺得這麼看電影就沒意思了,因此而不去體會劉德華通過專注凝重的眼神和緊繃的肌肉營造出來的緊張感,就很可惜。

    好多人說臥底為什麼找拆彈的,劉德華首先是警察,然後才是警察中拆彈專業的,電影裡又特地解釋了敵人喜歡用炸彈。我覺得讓劉德華臥底合情合理。

    關於感情戲,很多人好像不喜歡?但是我覺得很不錯呢,非常簡短不拖泥帶水,比血戰鋼鋸嶺那感情戲凝練多了。然後兩個人分手也很現實,體現了拆彈這個職業的無奈的生態,對於社會你是英雄,但是你朝不保夕,對家人很殘酷。劉德華因為職業分手、劉德華同事心理有問題又不敢說不想去文職,我覺得這兩段都讓人很唏噓

    還有人覺得劉德華是拆彈專家但是其實好幾次沒拆成功,我覺得這樣很好啊,有的拆的駕輕就熟,有的拆的驚險,有的拆不掉可以引爆,有的拆不掉就真的灰飛煙滅了。拆彈專家也不是神,每次都能讀秒拆炸彈,你怎麼不上天呢,拆彈追求的是最小的損失最保險的方式解決炸彈。

    有人覺得強攻太晚,但是別忘了強攻是建立在劉德華作為人肉炸彈要同歸於盡的震懾基礎上的,他就算是個警察開始也不想送命,是受了小警察和宋佳的刺激所以視死如歸了。何況有400個人質在封閉的隧道里。俄羅斯那個人質事件,也是僵持了三天,最後強攻死了300多人

    說幾個我感覺不足的地方

    1. 最後剪線,都知道爆炸的衝擊波比聲速快,吳卓羲聽到爆炸之前就會被衝擊波轟飛。唯一的解釋是吳卓羲在車底看到了對面的爆炸,但是我隱約記得這個隧道好像不是筆直的?

    2. 反派實力太強,劉德華過於獨角戲,警察完全無用太擺設。

    3. 姜武的臺詞太奇怪了,人家警察臥底,有什麼可吃裡扒外的。。。人家本來就是外人。

  • 2 # 帥過頭影視剪輯

    單說一個人,黃天諾。

    對,就是那個身綁炸彈的年輕警察。

    整部電影演完,我對這個出現在電影前半部分的小角色念念不忘。

    年輕、缺乏經驗、滿腔赤誠,一看就是一個剛入警隊不久的菜鳥。

    我對這個角色的代入感很強。胸前沉甸甸的炸彈,胸中沉甸甸的責任。

    雖然害怕到顫抖,這個年輕的小夥子還是竭力以一個警察的身份要求自己鎮定,“我爸教我的!他也是個警察!他告訴我要淡定!”

    章在山命令所有人撤退之後,他崩潰了,為自己倒計時是多麼令人絕望的事情。

    “你要記住你是一個警察,你有你的責任,遠離車群,遠離人群,這樣傷害最小!”

    這是這個年輕人最後得到的命令。

    雖然我知道拋開警察身份,普通人在這種情況下也會選擇這樣做,但是自己身份給了他最後直面死亡的勇氣。

    絕望的喊聲迴盪在夜色中

    “我是警察!我有責任!遠離車群!遠離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責任!遠離車群!遠離人群!”

    “我是警察!我有責任...”

    巨響之後,黃天諾三個字將永遠在警徽中閃光。

  • 3 # 捕魚小分隊

    首先,《拆彈專家》完成了港產片近年來少有的逆襲。在外界普遍看衰的情況下,當時上映6天,狂掃2.5億票房,可謂成績不俗。

    從劇本的角度來看,至少對於主要任務的刻畫更加立體,正面人物(劉德華扮演的章在山)存在弱點,反面人物(姜武扮演的火爆)也並非十惡不赦。此外,將悍匪試圖炸燬隧道與香港股市相呼應的橋段也比較巧妙。 再來說劉德華。不可否認,這部電影在劉德華受傷期間上映,的確存在不少死忠粉絲支援偶像的感情分因素。但最主要的是,劉德華在其中演繹了一個不完美的完美英雄。對待感情,他專一但不善言談,知道最後發簡訊對女友說出“我愛你”。論過程,扮演拆彈專家的劉德華也並非無所不能。當一名警察身背炸彈時,他知道無力迴天,只能要求前者遠離車輛和人群,這更加貼近現實。論結局,劉德華沒有拯救一切,而是選擇犧牲自己,保全了隧道的基本結構。

    劉德華扮演的不是完美英雄,但這種真實更加動人, 最後還是要吐槽一下。第一,宋佳的演技實在是令人捉急,完全不線上。第二,獲得金像獎最佳男配角的姜皓文,眼睛也沒有給人驚豔之感。感覺金像獎頒獎給他更像是對姜皓文多年努力的補償。(文H)

  • 4 # 影評寶寶

    (以下可能提到劇情,如果還沒看過電影,請斟酌觀看)

    劉德華這次獨挑大樑主演拆彈專家(飾演章在山警司),雖然電影中不乏知名影星,但相形之下都是配角存在。以臥底於犯罪集團開場帶出後續可能的復仇情節,歹徒擅長爆破犯罪也在預期範圍中,片頭的犯案過程就顯出歹徒的強大,在觀眾胃口被養大的現在,這種情節還可以稍稍挑起觀眾興趣,精采的飛車追逐將警方玩弄於股掌間,精心策劃的逃亡路線,以三輛計程車偽裝的炸彈設下伏筆,確實也不是現場必須即時下命令的指揮官所能預料,也表現出歹徒頭子的陰狠冷戾,若不是臥底探員在車內發難,警方應該難逃一敗塗地的下場。

    片名為《拆彈專家》,但是片中關於拆彈的背景、知識或任務描述說明的並不算太多,幾乎都是直接演給你看的方式,看完之後並沒有對「拆彈」有另類感想,最後還是落於二選一剪哪條線的套路,雖然有點俗套,對觀眾來說其實是最輕易能接受的方式,唯一有創意的是兩個同樣炸彈的設計,如果只爆一個或許可以避免毀滅性損害,也剛好呼應了「用生命守護生命」的意義,可能犧牲一人。其中一人先選,不論對錯,另一人總能知道正確的線,算是百分之百避免了兩個炸彈都爆的危機。

    簡單來說,如果用章警司的方法來拆最後的兩個貨車炸彈:

    引線設定一樣:0%爆兩個、50%爆一個。

    引線設定成不一樣:50%爆兩個、100%爆一個。

  • 5 # 影視圈Magazine

    上映6天,2.5億票房,上映之前普遍被人們看衰的《拆彈專家》,居然實現了逆襲,在五一擋四大華語電影中突圍,穩坐五一檔新片龍頭老大。

    在電影正式上映之前,關於《拆彈專家》要撲街的言論就已充斥在各大社交平臺。

    除了同期的競爭者們太強大之外,香港警匪片近年來所呈現出來的頹勢,也是眾多觀眾不看好的原因。

    作為香港電影的一大標誌,警匪片曾是口碑與票房的保障。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香港警匪片似乎被施了某種魔咒,不光逐漸喪失了往日的風采,有時甚至還會淪為“爛片”的代名詞。

    可萬萬沒想到,五一小長假之後,《拆彈專家》居然成了上檔新片的票房冠軍,不僅“成功打臉”,更讓許多熱愛香港警匪片的影迷們驚呼:“熟悉的香港警匪片回來了!”

    豆瓣網友對該片的評價是“香港警匪片的歸來”

    源頭

    若要說“迴歸”,那就得先知道,過去的警匪片是個什麼樣子?

    其實早在二戰之後,隨著香港電影業的繁榮,警匪題材就頻頻被搬上大熒幕。

    那時候的警匪電影以懸疑推理類為主,主要講述的都是警探破案的故事,和我們現在所認知的香港警匪片有著很大的差別。

    1985版《警察故事》中的成龍

    到20世紀70年代末,受新武俠片電影的影響,以成龍為代表的新一代香港電影人,陸續拍攝了包括《警察故事》在內的諸多經典警察題材的電影,掀起了新的“警匪熱”。但這些電影多是藉著“警匪”的殼的動作片或者喜劇,都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警匪型別片。

    業界普遍認為,香港警匪片真正的源頭,起始於1986年。

    《英雄本色》小馬哥

    這一年,《英雄本色》橫空出世,不僅破了香港電影的票房紀錄,為幾位主創斬獲大小獎項無數,更是徹底顛覆了人們對於警匪片的認知,為警匪型別片的出現開了個頭。

    在《英雄本色》裡,黑幫、壞人不再是無厘頭、只知道打架的小混混,而被賦予了更多“浪漫色彩”,成了有血有肉的、複雜的人。“小馬哥”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一度成為人們爭相模仿的物件。

    藉著《英雄本色》的東風,吳宇森又接連拍攝了《英雄本色2》、《喋血雙雄》等影片,也都有不錯的成績。

    隨即有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嘗試製作警匪片,這一型別片在這個時期初步形成,並迎來了第一個黃金時代。

    但好景不長,隨著最開始的熱潮散去,以及香港迴歸在文藝界所產生的連鎖反應,香港警匪片在1992年至1996年,有過一段沉寂。

    打破這個沉寂的,是兩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名字:劉偉強和杜琪峰。

    《古惑仔》中的經典銀幕形象

    前者於1996年前後,將漫畫《古惑仔》搬上了大銀幕,給香港的警匪片打了一劑強心劑。陳浩南、山雞等古惑仔形象再次顛覆了人們對於警匪片的認知,在當時掀起了一股“古惑仔風”。

    而杜琪峰於1996年創立了銀河映像,1997年時推出了《一個字頭的誕生》,並在日後陸續推出了《暗花》、《槍火》、《PTU》等可以留名影史的佳作。這些作品在確立銀河映像“黑色”風格的同時,也將香港警匪片推向了又一高峰。

    自此,香港警匪片也成了繼武俠片後,香港本土電影的又一標誌。

    北上

    2002年至2003年,香港警匪片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當屬《無間道》系列。

    《無間道》劉德華與梁朝偉天台對峙

    除了保留傳統警匪片的特點外,《無間道》在故事性上有了一個極大的突破。更加複雜的人物形象,跌宕起伏的劇情設定,更多文戲的加入,都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有人評價,《無間道》的出現是對港產警匪片的一次總結和升級,使得警匪片一改以往英雄動作片或喜劇片附庸的尷尬地位,成為一種完全成熟的型別形態。

    《新警察故事》

    此後幾年,警匪片的勢頭不減,銀河映像的《黑社會》、陳木勝的《新警察故事》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也就是在同一時期,發生了一件再度改變了香港警匪片命運的事情:2003年,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正式簽署,大量港產的電影有了登陸內地大銀幕的機會。

    加上香港本地的電影市場遭遇天花板,此後幾年,大量的合拍片開始出現,越來越多電影人選擇將內地作為他們的新陣地。內地的市場、資本,也成了決定香港警匪片今後走向的重要因素。

    但想在內地延續香港警匪片輝煌的願望,並不那麼容易實現。港片北上,首先要面對的問題自然是水土不服。

    因為缺乏相關的情感共鳴和文化背景,很多觀眾表示“警匪片看不懂”。為此香港電影人們要麼在遭受了諸多碰壁和打擊後遺憾離開,要麼就必須在傳統和變革之間做一些取捨以適應新形勢。

    “我們會越來越依賴內地市場,作為我們的重點市場,我們的故事都有照顧到內地觀眾,一定要有共鳴,才可以拍。”香港安樂影片有限公司Quattroporte江志強在談及這一問題時這麼說。

    除了觀眾,審查也讓“尺度頗大”的香港警匪片束手束腳,渾身不自在。

    “雙結局”便是這一時期所形成的一種“奇觀”:為了照顧兩地的觀眾,很多合拍片會準備兩個版本,香港版的比較“原汁原味”,而內地版的則更好通過審查。

    可這樣的怪相併沒有得到市場的認可,相反很多生硬的結局遭到了觀眾們的一致反對。

    幾年下來,香港警匪片的落地並不算成功,除了《寒戰》等少數作品外,大多數的警匪片(不管是引進的還是合拍的)在內地的反響都不算好,2016年杜琪峰的《三人行》更是口碑、票房雙雙慘敗。

    香港警匪片的北上之行,並不順利。

    復興

    但是,水土不服並不是香港警匪片始終難以俘獲大部分觀眾、逐漸式微的唯一原因。

    《無間道》之後,港產警匪片本身也陷入了深深的迷茫。

    《無間道》可以說是警匪片“文戲的巔峰”,據說劉德華在拍攝前甚至主動要求刪掉其中的動作戲,以突出文戲。

    這讓看膩了打打殺殺的觀眾們覺得耳目一新,也改變了警匪片的走向。

    杜琪峰曾說:“《無間道》的最大成功在於振興了香港電影業。我希望這一部電影的成功不會掀起一陣跟風,而是刺激電影人創作更多有趣的題材。”

    可事與願違,《無間道》的成功從某種意義上大大限制了香港警匪片的發展,加上香港市場的萎縮,進一步壓縮了電影的投資,越來越多電影開始捨棄打鬥、槍戰,而用文戲、對白取而代之,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裡,很多電影身上都有《無間道》的味道。

    而警匪片的北上,打開了內地的市場,吸引到了內地的投資,又讓警匪片開始進入另一個極端:一昧強調大場面,情節又被大大弱化。

    標杆的出現、市場的擴大,這本是兩件好事,但卻讓長久以來一直“野蠻生長”的香港警匪片有些不知所措。

    香港著名導演杜琪峰

    演員方面,拋開像杜琪峰等人愛用固定班子這些因素,香港能演好這類影片的演員也確實不多了。

    《樹大招風》中飾演季正雄的林家棟

    上個月,林家棟憑藉《樹大招風》收穫了他的第一個金像獎影帝,緊接著就有人發出疑問:像他這樣的演員,是不是再也不會有了?以後再想拍這類角色,我們還能找誰?

    儘管包括爾冬升、林家棟等人都曾否定過外界的這種看法,但從現狀來看我們又不得不承認:現階段的香港警匪片,仍處在一個吃老本的狀態。

    種種問題決定了,香港警匪片在時代的洪流下,勢必會面臨著巨大的衝擊。北上困境只是它所面臨問題的一個體現,本質上是有限的香港電影市場對警匪電影的限制,以及突破限制所必須面臨的陣痛、取捨。

    至於這能不能帶動警匪片的復興,現在說來或許為時尚早。但它成功的要訣:文戲和武戲的比例、大場面和小情感的契合、傳統元素的囊括與新題材的開拓、多型別演員的加入等,都是值得今後的創作者們研究乃至借鑑的。

    《拆彈專家》給了我們一些希望:香港警匪片還沒死。

    至於未來呢?

    希望爾冬升導演那句“最好的警匪片還在未來”可以成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什麼經典語錄出自嗶哩嗶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