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山一花奴

    中華民族的文化從來就不是僵硬的,封閉的文化,她自身也在發展,也在從別的民族的優秀文化中汲取營養。在外來民族的文化衝擊,中華民族的文化是欣賞,批判地吸收,然後融合,發展。舉個例子,上世紀八十年代,港臺流行歌曲流入內地,我們都很驚訝,頓而風靡全國。港臺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的一部分。他們處在中華民族文化和外民族文化交流的前沿 ,大陸的中華民族文化核心圈吸收,融合,創新。近十幾年我們在音樂方面的成就遠遠壓過了港臺。類似的還有港臺武俠小說,言情小說。

    文言文改為白話文,這個話題在一百年前的爭論中早有定論。時代在發展,人類在進步,故步自封,夜郎自大都不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特點。

    有得就有失。看得失誰的利大。取消文言文,改用白話文對中華民族的文化起到了巨大地推動作用。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兩個人見面,問:膳否。答曰:老夫未膳也。再問:君可與吾同膳否。再答曰:甚喜,甚喜,老夫已有此意,君可去,吾攜酒即前往就席也。不就是吃頓飯嗎?至於這麼囉嗦。

    如果做買賣,你拿一篇文言文來讓我看,我能給你扔了。

    總之,過去一百年了,大勢所趨,不是一兩個人的喜愛就能改變回去。如果你喜歡文言文,有的是古書,你儘可以去讀,你用古文,你寫古文,沒有人反對,沒有人會干涉你,這是你的自由。

  • 2 # 紅塵彌勒

    這個問題應該辯證地看,而不是一味的持否定的態度。準確的說,應該是有失有得,有得有失。

    文言文雖然已離我們遠去,但我們的周身環境依舊還有文言文的演進和影響,這種文化氛圍的皴染點綴依然還在。比如我們的中小學裡,就有很多古文篇什,其目的也是鼓勵我們時刻不忘我們文明的來路,文化的傳承。

    我個人的觀點,文言文作為一個民族昌隆興旺苦難艱辛的記錄載體,為我們的傳統文化做出了不可估量的歷史性貢獻,功遺千秋,不可磨滅。

    僅就文言文字身來說,那種百轉千回的晦澀難懂、詰屈聱牙,實在是難為了先輩們的閱讀神經,雖然蔚然大觀成為一種文化風景獨特地存在,但也確實壓制了不少英雄漢,莽撞人。

    而且,先賢們的文言文,基本區分劃界了封建士大夫和貧窶農工商的圈子。上層建築為了奴役驅使下層汲汲草民,少不得用之乎者也來奴化鞭撻勞動階層,也讓最底層的生民群體受了不少奴役的苦,歧視的淚。

    哀民生之多艱。

    但也給我們留下了恢恢典籍煌煌鉅製,成為了我們這個民族依循和持守的生息法寶。反過來滋養了我們這個災難深重的民族,使之從泥濘和跋涉中挺起胸膛,咬定青山不放鬆,矢志不渝,勇往直前。

    現在的白話文,更能普遍化應用在我們的日常,沒有任何一種有色眼光的歧視,一視同仁,差別無二,不僅更加便於表達,也剷除了階級界限,任何一個階層都可以隨意使用和染指點化,這又是白話文帶給我們的方便和大同。

  • 3 # 旺旺微言

    語言隨時代變化,這是歷史發展方向。任何一種語言,無論在當時怎麼規範,但新時代產生的新事物新現象都無法準確用舊時代語言去表現。只能出現新的語言。

    在文言文時代,文言文語態是當時的通用語言;就像今天的普通話地方方言是流行的通用語言一樣。所不同的是,流傳下來的文言是經過歷史沉澱具有簡潔雋永規範典籍式的語言。在為後人提供文化繼承上仍有典範意義。文言記錄的歷史文化風物民俗讓中華文明有了可觀可感可信的根據。

    所以,在現代文明社會中,新的語言不能完全代替文言文。透過教育讓兩種語言符號有共存互補的融合。完全否定文言,新的語言是無法解釋歷史文化典籍,會造一成中華傳統文化的斷層。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燒魚頭湯怎麼做才會又濃又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