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有妖氣

    正如題主所言,我也是納蘭容若和倉央嘉措的鐵粉!生活在相近時期的兩個人,二者有著諸多相似之處。同是身份顯赫,卻看淡權欲,執著情愛,可憐英年早逝,唯有詩詞流傳千古。

    倉央嘉措,身為轉世活佛,六世達拉喇嘛,是雪域最大的王,卻深愛著平凡的姑娘,成為世間最美的情郎,“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成為千古絕唱。 納蘭容若,滿洲正黃旗人,父親是康熙朝武英殿大學士、一代權臣納蘭明珠,母親是愛新覺羅氏英親王阿濟格之女,一品誥命夫人。出身顯赫,才華橫溢的納蘭容若,卻淡泊名利,嚮往平凡,寄情詩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曾被多少幽怨的才子佳人常掛口頭?

    倉央嘉措的詩,納蘭容若的詞,都是由心內流出,緣情而旖旎,感情真摯,惹得無數人感動與悲傷,歡喜與惆悵。由兩首詩詞,可見一斑。

    倉央嘉措《不負如來不負卿》: 有心持缽叢林去, 又負美人一片情。 靜坐修觀法眼開, 祈求三寶降靈臺, 觀中諸聖何曾見? 不請情人卻自來。 入山投謁得道僧, 求教上師說因明。 爭奈相思無拘檢, 意馬心猿到卿卿。 自恐多情損梵行, 入山又怕誤傾城, 世間哪得雙全法, 不負如來不負卿。

    納蘭容若《木蘭詞·擬古決絕詞柬友》 納蘭性德 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 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 驪山語罷清宵半,淚雨零鈴終不怨。 何如薄倖錦衣郎,比翼連枝當日願。

    從中可見, 倉央嘉措、納蘭容若,都是如清蓮一般的人,都是用情極深的人,他們用短暫的生命,將一段段往事,一重重悲愁,雕刻成詞句詩行,成為時間永遠磨洗不掉的悲傷情調。有時在想,當倉央嘉措遇見納蘭容若會是怎樣?

  • 2 # 廖偉棠

    不是部分讀者,是很多讀者哦,包括作為新詩寫作者的我也很喜歡這兩位同於17世紀的異族詩人。深情、妙喻、相對清晰流暢的詩句,這些是兩人的詩歌在技術上征服大眾的顯著特點,我已經在一些學術文章分析過。但這次我要從別的角度講講他們流行的緣故,在詩之外。

    首先,兩人的特殊身份為他們的詩詞附上了特殊色彩。一個是貴族公子,權臣納蘭明珠之子,納蘭性德、字容若(生於1655年1月19日-逝於1685年7月1日),本身也是親隨皇帝徵獵遠疆的御前一等侍衛。另一位更不得了,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生於1683年3月1日,逝世年份有爭議),當時西藏政教合一的名義上最高領袖。

    而且說來也巧,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都不是漢人,卻成了那個時代最偉大的兩個中國詩人。清末國學大師王國維很敏銳地指出:“納蘭容若以自然之眼觀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漢人風氣,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來,一人而已!”——倉央嘉措的動人也因為這樣,西藏尤其是達旺、山南地區的山水,滋養了他的詩句,而不是當時中原已經日益陳腐的儒家教育。

    這已經足夠傳奇了,更傳奇的是兩人都有很多動人故事。納蘭性德讀吳兆騫《金縷曲》泣下數行,義救吳兆騫出流放地寧古塔,是清代詩壇一段佳話;更有悼亡其妻盧氏之詩詞纏綿悱惻,加上和其續絃官氏、情人沈宛等愛情傳說,更廣為吃瓜觀眾所知。至於倉央嘉措,因為寫情詩、雪夜偷情被發覺、因為“迷失菩提”被廢除尊位等等傳說,遂被傳為一代情僧,正符合了需求矛盾劇情的情詩讀者的期待;其迷離結局,更是傳奇的絕唱,把讀者的沉醉升到悲劇精神的境界。

    一般讀者,讀詩不多,文字享受以外,更多還是消費傳奇,這是納蘭性德和倉央嘉措的幸還是不幸,還真說不好。如果大家因此多關注了詩歌本身,才是功德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90後的青春,該是什麼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