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跨界歌王》,當秦海璐奪冠了之後,被直接送到半決賽,剩下的5位明星將和補位歌手進行下一輪的比拼,這樣的設計其實是明顯的比賽邏輯,是在爭奪席位。
但是即便看起來像比賽邏輯,但是仔細琢磨之後,這個賽制也是有硬傷的,至於原因,讓我們結合一下江蘇衛視的《蒙面歌王》。
第一期的勝者直接進入半決賽,即十個待定席位之一,看起來是榮耀,但實際上是減少了登臺演唱的次數。所以,如果讓王凱第一期奪冠,那下一次還想聽到王凱的演唱,只能等到半決賽了,要真是這樣,粉絲不會同意,導演組也不希望如此吧。
但是有一點,當初《蒙面歌王》中,也是勝者進入半決賽,但是剩下的歌手如果三期過後還沒有奪冠,就會被淘汰,也就是說不能無限比下去。不知道《跨界歌王》未來是否有這樣的設定,如果沒有,無限比下去,對於明星來說,應該也不是什麼壞事,那就成擺爛比賽了。
剛才說了,看起來像比賽,但實際上又沒有比賽的氛圍,賽制也不是最佳,那麼,綜藝感呢?呵呵,您覺得無論是明星歌手、評委,還是主持人,哪個是有綜藝感的?所以《跨界歌王》在大邏輯上就有硬傷,這就很麻煩。
硬傷2:試音間?雞肋般的存在
試音間應該是整期節目中,被觀眾吐槽最多的細節了。確實,冷眼君在看節目的時候就在想,總共就6個人,難道真的會不讓其中哪個人不升上去嗎?雖然後來的巴圖啪啪打了冷眼君的臉,但是這種為了證明規則的存在而進行的設計,真的好嗎?
我們先說試音間的邏輯,很明顯,這是海選邏輯,對不對?大量的選手透過試音間的篩選,有實力的人才有機會晉級下一輪,這才是試音間存在的邏輯。
但是在《跨界歌王》中,針對6位明星,依然設計這個具有海選意味的試音間,目的是什麼呢?為了告訴觀眾,節目組是很嚴格的?對不起,觀眾不傻,花了錢請來的明星,你們捨得不用,觀眾都替你心疼呢。
我們再來說巴圖,必須承認,巴圖是節目規則的犧牲品,服裝梗從一開始就在鋪墊,結果沒想到,最終評委會因為服裝和歌曲的搭配問題讓巴圖無法登臺,太詭異。當然,在首播中做了如此之大的犧牲,後續巴圖的演出一定會上演逆襲,這個劇本大家應該都能猜到。
那接下來能否去掉試音間呢?理論上來說,第一期剩下的5位明星已經在第一期中試過音了,補位的明星又不可能不登臺,是可以去掉的。但是,試音間僅僅只存在一期,又不太可能,不然就是證明導演組的這一設計是失敗的,所以保留的可能性極大,而且一定會在第一期剩下的5位明星中產生一位無法登臺的人。
硬傷3:可有可無的三位評審
這個節目的評審簡直又是一個雞肋般的存在,冷眼君都替這哥兒仨尷尬。
首先作為比賽的評審,而且手握能否登臺的大權,那麼這三位評審的要求一定是要很嚴格的,因為他們三個人要對舞臺負責,對觀眾負責。但是站在對面的都是明星,非專業歌手,評審根本沒辦法用歌手的標準去要求,只能以鼓勵為主。所以在整期節目中,我們看到的是三位評審的“溫和”,完全沒有毒舌的一面。
當然,巫啟賢稍微毒舌了兩次,但是很明顯,完全是為了幫助節目組證明規則的一種刻意毒舌,反正阿里二老肯定不會在這個節目裡得罪人。
那麼去掉評審,節目還能不能成立呢?當然成立。
因為他們的權力其實僅限於試音間,如果試音間沒有了,這三位評審的最大功能也就失去了。而投票權,始終都在現場觀眾手裡,與評審無關。當然有人會說,評審會增加節目的專業性點評,但是從第一期節目來看,恭維、鼓勵、吹捧等點評,似乎並不是觀眾想要的。其實真要專業的音樂性點評,透過備採插入節目中即可,會更加乾淨。
《2017跨界歌王》,當秦海璐奪冠了之後,被直接送到半決賽,剩下的5位明星將和補位歌手進行下一輪的比拼,這樣的設計其實是明顯的比賽邏輯,是在爭奪席位。
但是即便看起來像比賽邏輯,但是仔細琢磨之後,這個賽制也是有硬傷的,至於原因,讓我們結合一下江蘇衛視的《蒙面歌王》。
第一期的勝者直接進入半決賽,即十個待定席位之一,看起來是榮耀,但實際上是減少了登臺演唱的次數。所以,如果讓王凱第一期奪冠,那下一次還想聽到王凱的演唱,只能等到半決賽了,要真是這樣,粉絲不會同意,導演組也不希望如此吧。
但是有一點,當初《蒙面歌王》中,也是勝者進入半決賽,但是剩下的歌手如果三期過後還沒有奪冠,就會被淘汰,也就是說不能無限比下去。不知道《跨界歌王》未來是否有這樣的設定,如果沒有,無限比下去,對於明星來說,應該也不是什麼壞事,那就成擺爛比賽了。
剛才說了,看起來像比賽,但實際上又沒有比賽的氛圍,賽制也不是最佳,那麼,綜藝感呢?呵呵,您覺得無論是明星歌手、評委,還是主持人,哪個是有綜藝感的?所以《跨界歌王》在大邏輯上就有硬傷,這就很麻煩。
硬傷2:試音間?雞肋般的存在
試音間應該是整期節目中,被觀眾吐槽最多的細節了。確實,冷眼君在看節目的時候就在想,總共就6個人,難道真的會不讓其中哪個人不升上去嗎?雖然後來的巴圖啪啪打了冷眼君的臉,但是這種為了證明規則的存在而進行的設計,真的好嗎?
我們先說試音間的邏輯,很明顯,這是海選邏輯,對不對?大量的選手透過試音間的篩選,有實力的人才有機會晉級下一輪,這才是試音間存在的邏輯。
但是在《跨界歌王》中,針對6位明星,依然設計這個具有海選意味的試音間,目的是什麼呢?為了告訴觀眾,節目組是很嚴格的?對不起,觀眾不傻,花了錢請來的明星,你們捨得不用,觀眾都替你心疼呢。
我們再來說巴圖,必須承認,巴圖是節目規則的犧牲品,服裝梗從一開始就在鋪墊,結果沒想到,最終評委會因為服裝和歌曲的搭配問題讓巴圖無法登臺,太詭異。當然,在首播中做了如此之大的犧牲,後續巴圖的演出一定會上演逆襲,這個劇本大家應該都能猜到。
那接下來能否去掉試音間呢?理論上來說,第一期剩下的5位明星已經在第一期中試過音了,補位的明星又不可能不登臺,是可以去掉的。但是,試音間僅僅只存在一期,又不太可能,不然就是證明導演組的這一設計是失敗的,所以保留的可能性極大,而且一定會在第一期剩下的5位明星中產生一位無法登臺的人。
硬傷3:可有可無的三位評審
這個節目的評審簡直又是一個雞肋般的存在,冷眼君都替這哥兒仨尷尬。
首先作為比賽的評審,而且手握能否登臺的大權,那麼這三位評審的要求一定是要很嚴格的,因為他們三個人要對舞臺負責,對觀眾負責。但是站在對面的都是明星,非專業歌手,評審根本沒辦法用歌手的標準去要求,只能以鼓勵為主。所以在整期節目中,我們看到的是三位評審的“溫和”,完全沒有毒舌的一面。
當然,巫啟賢稍微毒舌了兩次,但是很明顯,完全是為了幫助節目組證明規則的一種刻意毒舌,反正阿里二老肯定不會在這個節目裡得罪人。
那麼去掉評審,節目還能不能成立呢?當然成立。
因為他們的權力其實僅限於試音間,如果試音間沒有了,這三位評審的最大功能也就失去了。而投票權,始終都在現場觀眾手裡,與評審無關。當然有人會說,評審會增加節目的專業性點評,但是從第一期節目來看,恭維、鼓勵、吹捧等點評,似乎並不是觀眾想要的。其實真要專業的音樂性點評,透過備採插入節目中即可,會更加乾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