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北京往北直線距離不到200公里的內蒙古渾善達克沙地是沙塵暴的重要來源地之一。那裡的海拔高度比北京高出1400多米,北風一刮,沙塵暴直貫京津地區。塞罕壩,就在渾善達克沙地前沿,是保護北京乃至整個華北地區的最後一道屏障,堵住這個風口迫在眉睫。人類究竟是如何驅趕沙塵暴的?電影《綠野狂人》為我們揭露了背後的動人故事。
6
回覆列表
  • 1 # 夏七海

    《綠野狂人》是一部紀錄片,講述了沙漠地帶幾十年後成綠色草原的故事,在開始說這部電影前,有必要介紹下,我們的導演曲藝,可能他的名字並不是被很多人所熟悉,但是有一部電影或許你們看過《天路十一組》,講述普通列車員的日常生活的故事,故事情節簡單易懂,也是我們老百姓身邊的事,曲藝導演用樸實的鏡頭記錄了一個個感人的瞬間。曲藝導演還有一個外號,鬼才導演,他辦事認真,一絲不苟。

    至於為什麼要拍攝《綠野狂人》這部紀錄片呢,那要從2016年說起了導演曲藝受邀來到塞罕壩,一下子就被眼前的一切所迷倒了,尤其是聽到了塞罕壩三代人建設林場的故事後感動不已。國家每年都會投入大批資金治理沙漠化,曲藝本身也是常年居住在北京,現在的北京沙塵暴可以說每年都在銳減,現在他終於找到原因了,就是這些人一代一代的付出的結果,曲藝想,我們不能把這些在背後默默付出的人給忘記了,因此決定拍攝一部記錄片,要讓大家知道他們,他們的精神要傳承下去。大概在上世紀50年代,北京年均沙塵天數為56.2天,如今已下降到10.1天;2002年至2012年,北京春季沙塵天數減少七成多。2016年,北京沙塵天僅有5天。曾經的荒漠,進過幾代人的治理,已經成了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

    最讓人感動是1964年,陳彥嫻、甄瑞林、王晚霞、史德榮、李如意、王桂珍響應黨的號召,決定放棄高考,來這裡治理沙漠,然而她們還不到20歲,正是花一般的年紀,而且家庭條件也很不錯,家裡人對她們的想法都表示不解。但這六個女孩最終不顧家人的反對,為的就是到壩上植樹造林。年輕人有夢想是很正常的,但是這裡的環境可不想郊遊那麼簡單,而且不是一年兩年就可以完成的,甚至是一輩子的事,當年他們來這裡只能吃黑莜麵、喝冰雪水、睡地窨子,是土打牆,床是大通炕,屋外全是牲畜的糞便,連喝的水都沒有就更不要說洗澡了,從城市下鄉的她們就彷彿從天堂到了地獄。

    在拍攝過程中,為了把一年四季的完美風景拍下來,曲藝導演也是拍攝了一年多,大家勸他差不多就行了,曲藝說,我一定要把這裡一年四季的美都拍下來,一年算什麼,相比塞罕壩人,一代一代的付出精神,我這點付出不值一提。

    由於塞罕壩治理及時,經過幾代人的努力,現在的塞罕壩森林價值已經是木材價值的39.5倍,並且沒年產生數百億的生態服務價值,更難能可貴的是塞罕壩人的犧牲精神和付出精神,相比森林那就是無價之寶,是一代一代人用青春換來的精神財富。

  • 2 # 麼麼噠君上

    電影《綠野狂人》是塞罕壩主題紀錄片。

    塞罕壩,蒙語意為“美麗的高嶺”,歷史上記載這裡有千里松林,但是後來清末由於時局混亂、國庫空虛,為了彌補國庫就將這裡過度開發,使這裡變成了一片荒漠。

    自此來自北邊的風沙越過塞罕壩直逼北京,使北京長達數十年不的安生,不過如京塞罕壩已經成為了守衛北京、天津等地區的生化屏障。

    《綠野狂人》這部影片伴隨著導演曲藝逐漸成熟的想法誕生了,他用故事去告訴世人塞罕壩是真正的狂人,他用影視鏡頭去記錄綠野的來自不易。

    作者我曾經瀏覽了眾多書籍,來了解塞罕壩,這裡有一個精彩的故事給大家分享。

    “六女上壩”1964年陳彥嫻和同宿舍的王晚霞、李如意、王桂珍幾個好友商量響應黨的號召下鄉鍛鍊的念頭,哪時她們正值青春年華十八九歲,家庭條件也不錯,對於她們的想法家人並不理解。

    但最終她們還是來到了植造樹林,願望總是美好的,然而現實總是殘酷,哪裡的房屋是茅草房,牆是土打牆,床是大通鋪,屋外全是牲畜,從城市下鄉的他們彷彿到了地獄,雖然一切如此艱苦,但她們扔然無怨無悔。

    縱觀中外古今歷史,有很多很多值得我們學習以及深思的人或物,望大家能以歷史為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很多人都說吃核桃補腦,多吃核桃真的能補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