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鴻哥
-
2 # 優己
錯!孫權根本沒有向劉備求和,雙方只是處於停戰狀態。公元223年劉備死後劉禪即位,新掌權的諸葛亮派遣使者入吳求和。孫權同意了,雙方重新締結盟約,孫權放還夷陵之戰所俘獲的20000名蜀軍俘虜。諸葛亮帶回了這20000人並組建一個新的軍團,後來諸葛亮征討南蠻就是用的這支部隊,所以認真來說是蜀漢自己向孫吳求和的。
夷陵之戰打光了蜀漢所有的糧草與軍械物資,整個蜀漢地區兵無庫糧,百姓無隔夜之糧,這一些全部讓劉備給敗光了。整個蜀漢軍隊剩餘兵力不到五萬人,主要兵力分佈包括駐守漢中的兩萬人,駐守成都的一萬守軍,駐守永安白帝城的9500名張飛舊部,以及從夷陵之戰突圍逃走的5000多名士兵。也就是說,劉備勢力用來面對孫權方向的兵力只有9500人以及拿燒火棍的5000多人,累計不到15000名士兵。這對孫權已經夠不成任何威脅了。
孫權之所以會同意放還俘虜的20000名蜀軍同樣也是因為覺得蜀漢勢力被削弱很多,恐怕很難抵擋曹魏在北線的進攻,蜀漢被曹魏佔走對孫吳絕對不利,所以便放還了那20000人及其武器盔甲,目的還是抗魏。
三國之中魏和蜀漢兩方是死敵,而東吳既跟蜀漢聯盟也跟魏聯盟。可以說是兩面派,這也是後世不恥東吳的原因。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派馮習吳班等人率四萬人進攻秭歸。很多人以此認為劉備伐吳大軍只有四萬,這是不對的。公元215年東吳進攻荊州,劉備馬上率五萬人支援。(三國志先主傳:先主引兵五萬下公安,令關羽入益陽。)這次要進攻東吳絕不會這麼少。這四萬人只是前鋒,集結軍隊準備糧草是要時間的。戰後孫權給曹丕的捷報中講:殺備(劉備)兵八萬。
公元222年六月劉備大敗於夷陵,蜀漢大軍僅剩殘軍向益州退軍。東吳軍隊也是向西追擊。八月時劉備收兵還巫縣。這時很多東吳將領請戰攻白帝一舉而拿下益州。陸遜認為現在魏國正在集結大軍。名義上是幫我們攻打蜀漢,實際上是圖東吳的。於是東吳退軍了。
公元222年九年曹魏三路大軍伐吳,劉備知道後馬上寫了一封信給陸遜:現在賊人(指魏軍)今已經到江陵,我將要再次東征,將軍你看行不?陸遜回信:你們才經歷大敗,傷都沒養好。就有要來送死了。三國志先主傳:冬十月,詔丞相亮營南北郊於成都。孫權聞先主住白帝,甚懼,遣使請和。孫權認為劉備待在白帝不走是要準備再次東征,於是請和。東吳的生存之道就是三國必須聯合一國,不能兩國都得罪。正如公元221年七月劉備伐吳,孫權馬上向魏國稱臣。孫權講:聞北部分,欲以助孤,孤內嫌其有挾,若不受其拜,是相折辱而趣其速發,便當與西俱至,二處受敵,於孤為劇,故自抑按,就其封王。當時魏國劉曄就建議:蜀攻其外,我襲其內,吳之亡不出旬月矣。吳亡則蜀孤。若割吳半,蜀固不能久存,況蜀得其外,我得其內乎!但是曹丕接受了東吳的稱臣。劉備東征時特意派黃權督江北諸軍防魏國。就是說東吳不怕蜀漢東征亦不怕魏國南征,怕的是兩處受敵。
東吳打敗蜀漢後,曹魏來攻。於是向蜀漢求和。孫權講:近得玄德書,已深引咎,求復舊好。打敗曹魏後,然猶與魏文帝相往來。孫權向曹丕上書:若罪在難除,必不見置,當奉還土地民人,乞寄命交州,以終餘年。孫權玩的好一套兩面派,打敗了你(蜀漢、魏)還講自已有罪。孫權向劉備求和的目標就是不想蜀漢跟魏國一起伐吳,向曹丕認錯也是如此。所以當曹丕劉備先後稱帝,孫權遲遲不敢稱帝就是因為把兩家都得罪了。
公元223年諸葛亮派鄧芝使吳,鄧芝對孫權講:大王今若委質於魏,魏必上望大王之入朝,下求太子之內侍,若不從命,則奉辭伐叛,蜀必順流見可而進,如此,江南之地非復大王之有也。孫權沉默很久才說:你說的對呀。
所以說孫權才會兩家討好,就是怕魏蜀同時來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