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園書院
-
2 # 問答達人
明朝官場曾出現這樣一件事,寧王朱宸濠在南贛發起叛亂,負責該地的地方官見叛軍隊伍a發展迅速,深知事態嚴重,於是迅速做出反應,將叛亂平息。按理,該官員幫皇帝穩住了江山,理應加官進爵,卻沒想到的是,這官員不僅沒有從此走上人生巔峰,還險些失去官職。
皇帝一聽,於是不高興了。不但沒有回覆王陽明的上書,還差身邊人到南京,讓王陽明把朱宸濠放了。王陽明左思右想,不肯放人,他分析局勢寧王雖被抓,但黨羽眾多,如今要將他放了,無疑不等於是放虎歸山。於是王陽明在差使三番五次的催促下也堅持不放人。後來王陽明又將自己的所思上奏給皇上,讓前來傳令的公公給皇帝帶回。不幾天皇帝的旨意又下來了,字裡行間透露著必須要放朱宸濠的訊息,負責他將立馬出宮親自見王陽明。看罷,王陽明深知皇帝是真生氣了。
而整件事至此他也不知原有,王陽明越來越不知所措,他想皇帝要是真出了宮,恐怕還未到南京就已經被朱宸濠的殘餘勢力給拿下了,一旦一國之君出了問題,國家怎麼辦,社會必將動盪不安,百姓必將民不聊生。王陽明思慮萬千,徹夜難眠,他想搞明白皇上一定要讓放人的原因。於是他便請前來報信的張永公公明示。
但由於張永和王陽明在政治上立場不同,張永並不願意幫助王陽明。這時王陽明想到在抄朱宸濠時在他家中搜出的一本賬簿,這賬簿記錄的都是這些年來朱宸濠送禮的憑證。朱宸濠謀反是蓄謀已久的事,所以很早他就開始招納四方賢士,希望他們能夠幫他成就大業,但朱宸濠本人才幹平平,所以招攬人大都是用錢財,這些人也並不完全忠心於他,他們之間關係並不真正密切。而王陽明恰好又看到賬簿上有張永的名字,於是便將這賬簿包裝成“禮物”送給張永,希望這位皇上身邊的紅人能給他些明示。
張永一看賬簿大驚失色,但冊子既然已經交到自己手中,就說明王陽明還是有幾分可以,於是便告訴了王陽明皇帝一定要放朱宸濠的原因。
王大人有所不知,皇上是覺得朱宸濠被你拿下了,自己面子掛不住,再怎麼說皇上也是一國之君。
他的功勞都被你搶走了,能高興嗎。所以讓你放朱宸濠是皇上想要親自再擒他一回,這樣可以彰顯一國之君的威嚴,在百姓心中樹立一個好印象啊,而你卻連皇帝的這點心思也沒看明白。王陽明這一聽才終於知道事情的原由,於是馬上把朱宸濠這塊燙手山芋交給張永,然後上書皇帝說自己病了,需要回家休養一陣,這樣他才避免捲入一場政治鬥陣。但即便如此王陽明還是得罪了皇帝,他的平叛之功沒有得到朝廷封賞,直到新皇帝世宗即位之後,王陽明才被加官進爵。
王陽明擅用心學,一生也利用心學打敗無數山賊匪徒,平定不少叛亂。作為文人他有自己的理論體系,作為官員他為一方百姓帶去安定。然而在寧王事件中,王陽明還是因為最初沒有摸清皇帝的心思,險些捲入政治陰謀中去。
-
3 # 開荒者
其實歷史上的王陽明是個文武全才,文能治理地方,追求聖人道路,建立心學。武能統兵平叛,在地方任時,能以極小代價,平息了為禍已久的民變,且只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就平定了寧王朱宸濠的叛亂,堪稱神速。說他是個傑出的軍事家,毫不為過。
王陽明的影響力主要在文化方面,他建立了陽明心學,也叫王陽明心法。在他之前儒家一直是奉理學為正宗。尋常儒家弟子想追尋聖人腳步,踏入聖人之境,只能在理學中尋求答案。
由此他開始思考會不會是朱熹的格物方法不對?追尋聖人腳步別有他法?後來他轉而從內心去尋找成聖之道。心裡怎麼想的,行動就怎麼去做,只要內心能夠獲得寧靜。當你遇到猶豫不決之事時,要從內心去尋找答案。只要內心認為正確,就大膽去做。簡而言之,心安即可。在當時獲得了很多士子、官員的共鳴,由此開始了程朱理學與陸王心法之爭。
雖然最後還是理學佔了上風,王守仁因為站在了大部分儒家學者和官員的對立面,喪失了進入內閣成為大學士的機會,也沒有因為三個月內,快速平定寧王之亂獲得皇帝的賞識,同時最後因為皇帝和大臣的不信任而未接受他的辭呈,而辭世在了棄官回鄉的路上。
追求孔孟之道,提倡大家一心成聖的信念,值得我們學習。
一千多年後的今天,我們當中依然有人提倡陽明心學,依然有人記得那個文武雙全的王守仁大人。
-
4 # 天天向上奮鬥速度
功績
正德十三年(1518年),王守仁恩威並施,平定為患江西數十年的民變禍亂。
正德十四年(1519年),王陽明在鄱陽湖中仿效赤壁之戰,平定洪都的寧王朱宸濠之亂。
嘉靖七年(1528年),平定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瑤叛亂和斷藤峽盜賊。
思想
陽明學,
陽明先生又稱王學、心學,作為儒學的一門學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是由王守仁發展的儒家學說。陽明心學並非單一地、直接地淵源於陸九淵心學,其直接的源頭是“陳湛心學”。陳獻章開明代心學之先河,經過弟子湛若水,而影響王陽明。對陽明心學與陳湛心學的淵源關係,學界一直有明確的說法。陽明心學始創於“龍場悟道”,其“悟道”的理路,與陳獻章的“靜養端倪”堪相一致,這一看法已是學界的共識。而且王陽明與湛若水交往甚密,進行了長時間的學術論辯與切磋,而影響王陽明。如朱維錚說,“陳獻章,是王陽明學說的真正教父”;“廣東,是王學的策源地”。
根據王守仁一生中的經歷,其受到道家的影響明顯多於佛家,但其終究不離儒學本質,王守仁繼承陸九淵強調“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對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為事理無窮無盡,格之則未免煩累,故提倡“致良知”,從自己內心中去尋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萬物,人秉其秀氣,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與行的關係上,強調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謂“知行合一”,二者互為表裡,不可分離。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則不能算真知。
陽明學是明朝中晚期的主流學說之一,後傳於日本,對日本及東亞都有較大影響。
-
5 # 懶洋洋社長
心學不但在中國發揚光大,還飄洋過海到了日本、南韓等東亞國家。特別對日本學術界以很大的影響,日本一位八十三歲的高僧拄著柺杖顫悠悠地把陽明學說帶回日本,沒想到竟風靡一時,學者雲集,還分成了不同的學派,陽明學說更是間接地為日本明治維新起了思想上的鋪墊作用。小日本奉心學為圭臬,心學在日本的地位,幾乎相當於文藝復興之於中世紀,尼采超人哲學之於德意志。日本用心學理念教化日本國民,去除私慾講究團隊精神,改造國民素質,短短几百年從中國一個屬國發展為今天的世界經濟強國。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俄國海軍的日本海軍大將東鄉平八郎刻了一塊印章,一直佩戴在身,上面刻著“一生伏首拜陽明”。
據稱王陽明紀念館的雕像,在蘭亭的墓地都是日本人捐贈修建。足見日本人對陽明先生的崇敬之情。
由此可見,王陽明是中國歷史上一位隱形的大牛人,集哲學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目前被公認“中國古代十大思想家”,但是在王陽明的一生中,他並不是把追求功名利祿,建立“事功”放在第一位,而是要做一個“大聖人”,追求道德修養人格的完善,並且把自己所學一點一滴教給眾人,讓“人人心中有定盤針”。因此,忙中偷閒或者落寞時的王陽明並沒有閒著,他開門受徒,著書立說,可謂桃李滿天下。作為教師,這一點恐怕值得學習。
-
6 # 服裝供應鏈管理實施
王陽明思想的精髓,沒有經歷過一些大起大落的人一般看不懂,很多寫書的人其實自己也不懂,踩在古人的身上賺點稿費而已。
知行合一,拿到檯面上可以說是陽謀,拿到桌底下也可以講是陰謀論,看你自己怎麼理解,可左可右,像太極的黑白圖案,黑中又白,白中有黑,沒有界限。
老蔣是對王陽明的學說刻骨銘心的,所以到臺灣後,他將草山改名為陽明山。
王陽明思想的精髓,不會在書面上體現,只能拿到酒桌上去聊。我舉個通俗的例子!大家比較容易理解。
老王加入一家工廠做基層員工,工作閒餘他的小領導有意無意地問了他一個問題:“你是誰介紹過來的?”這種問題你懂的。
我給你三個答案,如果你是老王,你選哪個?
A、老實透露是從網上應聘過來的
C、一位辦公室領導介紹過來的,但不便透露
知行合一,知就是知己知彼,你知道對方問這個問題的用意是不懷好意地摸你的底細,這決定他未來對你的態度!大部分底層小官,都有欺軟怕硬,喜好攀龍附鳳的心理。
如果你老實地回答A,那你將來就容易受欺負,或者要成為他的人,需要經歷一段很痛苦的煎熬。
如果你回答B,他會對你畢恭畢敬,你只要沒有重大失誤,他不會給你找茬,甚至對你非常熱情。重要的是,他也不敢去廠長那裡求證。但遲早會有穿幫的危險,這要看你是否行事低調。
如果你回答C,他一樣會對你畢恭畢敬,而且覺得你有心機,來之前也受過保密培訓,不是個口風隨意的人。他一樣會對你很熱情,而且這層關係他也無法去求證,不會穿幫。
好了,知行合一,你已經知道對方的心理需求,那你會給他一個“合一”的答案,你會給哪個呢?
答案的B和C裡涉及到一個“信”字,有說謊的意思,那要不要說“謊”?!
“信”,即言必行,行必果,唯義所適。這就是說,言行以合大義為準則,合乎大義之言則執行,不合乎則廢止。
在生活中,我們不能不講求信和義,但是,也不能一味地講求信和義, 我們日常中談論的諸多關於格局、情誼、忠誠等,其實是相對狹義及有區域性利益的傾向的,這種信和義應該服從大局,應該服從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當某些約定跟國家利益、社會利益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要有勇氣從大局出發,做出正確的抉擇。也許你覺得自己很渺小,不能代表國家利益,但你肯定能站在社會利益。
所以,當別人都想探聽你的隱私祕密,來確定如何對待你的時候,你還講“信”,那你就是白痴!
明朝時寧王造反,王陽明率軍前往平定內亂,戰鬥中王陽明命令士兵高喊:“寧王戰死了,我們只責匪首,從者不究”,於是叛軍心理奔潰,很多人放下武器!
這是也是詮釋“信”和“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對手的心理,瓦解其後臺依賴,無心抵抗。
王陽明也是在官場鬥爭敗下陣來的,被髮配到邊遠地區任小官,所以老蔣有同病相憐之情。
王陽明在地方工作期間,其實也就平定了地方上的一些土匪和小叛亂而已,並著有一些洞悉人性的作品,比如《傳習錄》,經過後世寫書之人傳播了不少版本和評註。
但是王陽明對國家,對社會的改良進步,並沒有多大的幫助。
《明朝那些事兒》這本書帶火了王陽明,這是一本職場厚黑學的書籍代表作,讀者大部分是職場白領。一般來說講,智商高的人,能做事但容易得罪人;情商高的人,人際關係好但未必能做事。王陽明的流行,是抓住了既想做成事又不得罪人的心態,這部分人還不少,所以學的人還挺多!
目的不在於他能不能賣掉東西,而是引導看客的心理!
同事的心理是什麼,一是老闆很重視他,二是他也對企業很忠誠,樂於為企業賣命,三是不要沒事去招惹老闆重視的人。
老闆的心理是什麼,這是個好同學,值得培養!
你細心留意一下,經常這麼幹的人,基本上都是企業裡的骨幹。
這是也是“知行合一”例子,利用周邊同事心理而做出的自我提升動作。
很多人寫和讀王陽明和曾國藩,都是讀他們的成熟期思想,不外乎那些誠、正、勤、廉等等,好像一下子拔高了你的境界,其實沒有!
而其實,讀他們的憤青期和成長期,才是最重要的!
比如曾國藩的成長期,就是不斷開口跟皇帝要足夠的權和要足夠的錢,去匹配他要完成的任務,否則就撂挑子。現在看起來很簡單,就是權責利嘛,但當時那種外族掌權的封建皇朝,沒幾個人敢這麼想和這麼做的。這是他能成功的必要條件之一,雖然不是唯一條件。
現在的企業管理也是一樣,你沒法說服老闆給你錢,給你權,你搞點費用預算批個五六次,還是過不了,你再有專業能力都白搭!
-
7 # L不負韶華C
王明陽,又名王守仁,提起這個名字對於有歷史研究和知識儲存的朋友們來說可是一箇中國古代地位很高的思想家,他的貢獻似乎已經不能用語言來形容。但是對於大多數對於中國古代歷史毫無感受的看官們而言,王明陽這個稱謂似乎比王守仁更加耳熟。那麼他憑什麼被譽為是孔子之後最有深度的思想家呢?要知道很多歷史人物都提出了不同的思想,中國歷史上早就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這正是我們中華民族思維碰撞產生的火花。漢朝時期的獨尊儒術還是之後儒教的不斷髮展都讓孔子成為了聞名世界的歷史人物,而王守仁則是明朝時期心學集大成者,還有朱熹以及孟子他們四人併成為孔、孟、朱、王。能與孔子平起平坐可見他的地位之高。
他作為一個思想家,我們首先就要明確的是他的思想究竟是什麼然後再去通過他的生平來驗證或是體會。明陽學,作為明朝時期影響最大的思想影響甚至已經不再侷限於我們眼中的中國,甚至是善於學習的大和民族,北韓甚至是東南亞地區都受到了王明陽思想的洗禮。其實它的本質還是可以追溯到孟子的儒學,我們隨後將要介紹的他的事蹟中,佛教以及道教的思想都或多或少的影響到他,因此他對於道教以及佛教也有著一定的研究。可是他的明陽學說依舊離不開儒教的本質。由此甚至可以看出儒教創始人孔子的偉大之處。
既然是思想體系的探討,我們不得不提到其他幾位有著深刻思想見解的歷史人物。陸九淵對於內心與真理的認知被王明陽大力支援並繼續發揚。之前提到的朱熹其實完全是站在了王明陽的對立面,格物致知其實就是王明陽十分反對的思維方式,從自己的內心尋找真理。複雜的哲學知識不是我們必須理解的,簡單的來說就是,心生真理,真理拼湊起天地萬物。知行合一,也可以理解為表裡一致,你的行為直接就能體現出你的內心。《王明陽全集》中詮釋了這種玄妙但又平凡的哲學。真的想要深入瞭解的朋友們可以選擇去閱讀,自行理解。
接下來通過他的一生,我們來看看他的境遇對他思想提出的形成起到了什麼作用。他的一生其實並不是十分平坦,經歷的越多,思想的感悟才會越深。年少有為的他出生時就過上了無憂無慮的生活,父親吏部尚書的身份給了他極佳的家世的同時給他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十八歲時他被教予朱熹的思想“格物致知”當時對一個願意學習的人來說是多麼大的榮幸,可是當他真正讀遍朱熹的著作之後,和竹子較勁了七天之後,他病倒了隨後便對這種思想產生了質疑。
之後的仕途並不順風順水,被貶謫期間他對於儒家經典《大學》有了新的認知和獨到的理解。這究竟是否與他所在的環境有關呢?答案是肯定的。王明陽的明陽學是影響明朝最大的思想,明陽學說離不開儒教的本質,之後的官位也是越來越大,他的名氣也如文章開頭提到的那樣被世人謹記。不僅僅是思想上,他在平定叛亂,穩固社會穩定上也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寧王的叛亂與王守仁所預料的那般在猛攻南昌之後,不僅沒有了腹背受敵的危機還給予了寧王迎頭痛擊,三十五天的叛亂就此結束,但是並沒有收穫自己該得到的獎賞,反而是稱病防止捲入政治鬥爭中,直到世宗登基之後才加官進爵。
-
8 # 小羊說說影視
簡介
王守仁漢族,幼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書法家和軍事家、教育家、文學家,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
學術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日本、北韓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軍事王守仁一生最大的軍事功績,是平定南昌的寧王宸濠之亂。明武宗正德十四年,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動叛亂,僉都御史王守仁聞變,舉兵勤王,會齊各地軍兵,於七月二十日攻克南昌,在隨後的戰役中擒得:宸濠、郡王,李士實、劉養正、王綸等反賊,立得大功。
王守仁在文學成就上也不低,《古文觀止》中收錄有王守仁的名篇《瘞旅文》、 《教條示龍場諸生》。而王守仁將心學融入書法,豐富了中國的書法理論。
政治王守仁在明朝歷任歷任刑部主事、貴州龍場驛丞、廬陵知縣、右僉都御史、兩廣總督等職,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死後諡文成,政治成就頗高。
海外影響力王陽明心學對日本的影響巨大。19世紀中期吉田松陰、高杉晉作、西郷隆盛等,他們以陽明心學為旗幟,發動武裝倒幕運動,推翻幕府。為日本“明治維新”奠定了基礎。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伊騰博文、東鄉平八郎為代表日本維新派,將陽明心學作為思想動力,掀起“明治維新”運動。陽明心學所強調人的主體地位和人格精神,大力的促成了日本“明治維新”運動的成功。
-
9 # 三十五度聊歷史
感謝提問。首先說一個觀點,陽明心學對日本的影響大於對中國的影響。
一 陽明心學很早傳入日本,影響了明治維新主要領導人的思想認識,可以說心學是明治維新的思想基礎,明治維新對日本、中國甚至世界有多大影響就不用說了。
二 1905年日俄在對馬海峽進行了一場海戰,日本大獲全勝,這是人類歷史亞洲國家戰勝西方國家。日本指揮官東鄉平八郎是明治維新的堅決支持者,而且隨身帶一塊木牌,上書“一生俯首拜陽明”。
三 日本現代經營之神稻盛和夫是陽明心學的大力提倡者和踐行者,尤其對“致良知”大力推崇。
四 陽明心學對中國的影響遠遠比不讓日本,現在曾國藩知名度遠遠大於王陽明。
不算答案,僅供參考。
-
10 # 中華辛大仙
我是辛鐵,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王陽明可以說是一個傳奇,聖人,他是思想家,哲學家,軍事學家,書法家。他的歷史貢獻主要集中在兩點:
第一,軍事貢獻
王陽明有大將之才,他平定了江西數十年的民變叛亂;平定的明朝歷史上有名的寧王叛亂,就是我們看唐伯虎點秋香裡面的那個寧王叛亂;平定西南部的盜匪和民亂。軍功顯著,而且沒有敗績!
第二,思想貢獻
王陽明創立了陽明心學,反對程朱理學的格物致知,而是提倡從內心尋找真理。
回覆列表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在浩瀚的歷史長河中,真正集文治武功於一體的,我覺得應該首推王陽明;民間有“兩個半聖人”的說法,其中一個聖人,就是王陽明。《左傳·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 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三不朽之聖人,我覺得,王陽明也是當之無愧的。以下,且聽詳細分解。
二、王陽明的歷史影響1、文治:“心學”的歷史影響。說起王陽明的歷史影響,主要就是他創立的“心學”的傳播,使儒學有一個新的發展。“心學”對日本的影響更甚,促進了日本明治維新的發展。中國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也說:“日本維新之治,心學之為用也”。近現代的曾國藩,蔣介石,毛澤東皆深受影響。
2、武功:平定江西匪患;平定寧王叛亂;平定西南匪患。
3、立言:自從龍場悟道後,王陽明是不放過任何立言講學的機會,哪怕是在行軍打仗的間隙,其言論由弟子門人記錄而成《傳習錄》。
三、歷代名人對王陽明的評價,凸顯其歷史影響。明穆宗: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
張岱: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王士禎: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
曾國藩: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7]
蔡元培:明之中葉王陽明出,中興陸學,而思想界之氣象又一新焉。
三島毅:憶昔陽明講學堂,震天動地活機藏。龍崗山上一輪月,仰見良知千古光。
東鄉平八郎:一生低首拜陽明。
岡田武彥:陽明學最有東方文化的特點,它簡易樸實,不僅便於學習掌握,而且易於實踐執行。
四、王陽明名句賞析1、心學四句: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2、 不貴於無過,而貴於能改過。
3、 以事言謂之史,以道言謂之經;事即道,道即事。
4、 夫萬事萬物之理不外於吾心。
5、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