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完淳《別雲間》賞析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英雄.明清之交,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甲申年(1644年)三月,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接著清兵入關,李自成戰敗,清兵大舉南下,江南人民奮起抵抗,許多知識分子奮起投入.江南抗清鬥爭之激烈,為史所罕見.夏完淳之父夏允彝是民末有名學者兼詩人,曾和陳子龍一道組織入社,一起組織、參加抗清鬥爭.完淳生而早慧,天賦很高.據說他七歲即能賦詩,十一、二歲就留心國事,“低掌談烽警及九邊情形,娓娓可聽”,明之後,“揭竿報國,束髮從軍”,十四歲隨父參加抗清鬥爭,十七歲被捕壯烈殉國.
這首詩題為“別雲間”,是作者被捕即將押赴金陵時所作.壯志未酬身先去,他已包必死決心,所以“別”乃決絕的“永別”,而不可作一般的“告別”看.“雲間”為上海松江的別稱,是作者家鄉,這是作者訣別故鄉父老的壯烈詩篇.
全詩共八句,章法承轉自如,說明詩人心境坦然,視死如歸.首聯兩句概述自己的戰鬥行蹤,表現對家鄉的眷眷之心.作者從順治二年(1645年)起參加抗清鬥爭,出入於太湖周圍地區,前後奮戰三年,奔波不休,所以稱“三年羈旅”.而歸鄉不久,就被捕入獄,又告別家鄉去南京受審,所以說今日又“南冠”.“南冠”是詩中常典,後成為不忘家鄉故國的“囚犯”的代稱,暗含處境再險惡,也不忘家鄉的隱衷.“又”字束髮無限感慨,進日一別,永遠也無再踏故土的可能了.
第二聯緊接首聯,所抒之情擴充套件到對整個國家敗亡後的極度痛苦.眼看大好河山淪於異族之手,自己空有復國壯志,希望已十分渺茫,只有涕淚滿襟.“無限”之淚,為我河山而垂,情不可抑,情不可禁.作者還化用前人詩句,寄寓了國恨家仇無處伸張的憤激之情.“誰言天地寬”,既然天地容不得志士抗爭,那麼還算什麼寬廣遼闊!用反問句式,能激起所有抗清志士的共鳴.
第三聯表情達意深沉悲壯.“已知泉路近”,是說寧願一死,決不屈膝求生,這是置生死於度外的大義凜然,有著意貫長虹的浩然正氣.然而“無情未必真豪傑”,以下筆鋒一轉,“欲別故鄉難”,又表達對故園父老鄉親命運的擔心,對父母妻子難以割捨的柔情,這是兒女情長,卻並非英雄氣短,而是人性至情的切實體現,它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完美而豐滿.
尾聯卒章言志,顯示詩人崇高的品質和不屈的鬥志,情緒上造成全詩高潮.“毅魄”出自屈原《國殤》,說明自己將為國捐軀,用典恰當而而含意無窮.它緊承“欲別”句,言今日告別再當返鄉,只能是魂魄歸來和親人重聚,又一次含蓄重申必死之決心和對故園的熱戀.“靈旗”,借典指抗清旗幟,詩人期望家鄉的親人們,要繼承遺願高舉抗清的大旗,自己就是化為魂魄也還要為抗清事業鼓勁加油,這信念執著而頑強.正像作者《獄中上母書》所說“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時,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這崇高的民族氣節,令後人感動不已.
這首詩風格沉鬱頓挫,手法老到圓熟,成語典故信手拈來,化入無痕,無一絲童稚氣,不像出自十七歲少年之手,這是家學淵源訓育和鬥爭實踐磨練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全詩意脈流注貫通,語詞率真豪壯,雖作者無意求工,但他高度的愛國熱忱構成其詩作的內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結合,賦就了人間第一等真詩。
夏完淳《別雲間》賞析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山河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夏完淳是明末著名的少年英雄.明清之交,民族矛盾、階級矛盾空前尖銳.甲申年(1644年)三月,農民起義軍攻克北京,明崇禎帝自殺,接著清兵入關,李自成戰敗,清兵大舉南下,江南人民奮起抵抗,許多知識分子奮起投入.江南抗清鬥爭之激烈,為史所罕見.夏完淳之父夏允彝是民末有名學者兼詩人,曾和陳子龍一道組織入社,一起組織、參加抗清鬥爭.完淳生而早慧,天賦很高.據說他七歲即能賦詩,十一、二歲就留心國事,“低掌談烽警及九邊情形,娓娓可聽”,明之後,“揭竿報國,束髮從軍”,十四歲隨父參加抗清鬥爭,十七歲被捕壯烈殉國.
這首詩題為“別雲間”,是作者被捕即將押赴金陵時所作.壯志未酬身先去,他已包必死決心,所以“別”乃決絕的“永別”,而不可作一般的“告別”看.“雲間”為上海松江的別稱,是作者家鄉,這是作者訣別故鄉父老的壯烈詩篇.
全詩共八句,章法承轉自如,說明詩人心境坦然,視死如歸.首聯兩句概述自己的戰鬥行蹤,表現對家鄉的眷眷之心.作者從順治二年(1645年)起參加抗清鬥爭,出入於太湖周圍地區,前後奮戰三年,奔波不休,所以稱“三年羈旅”.而歸鄉不久,就被捕入獄,又告別家鄉去南京受審,所以說今日又“南冠”.“南冠”是詩中常典,後成為不忘家鄉故國的“囚犯”的代稱,暗含處境再險惡,也不忘家鄉的隱衷.“又”字束髮無限感慨,進日一別,永遠也無再踏故土的可能了.
第二聯緊接首聯,所抒之情擴充套件到對整個國家敗亡後的極度痛苦.眼看大好河山淪於異族之手,自己空有復國壯志,希望已十分渺茫,只有涕淚滿襟.“無限”之淚,為我河山而垂,情不可抑,情不可禁.作者還化用前人詩句,寄寓了國恨家仇無處伸張的憤激之情.“誰言天地寬”,既然天地容不得志士抗爭,那麼還算什麼寬廣遼闊!用反問句式,能激起所有抗清志士的共鳴.
第三聯表情達意深沉悲壯.“已知泉路近”,是說寧願一死,決不屈膝求生,這是置生死於度外的大義凜然,有著意貫長虹的浩然正氣.然而“無情未必真豪傑”,以下筆鋒一轉,“欲別故鄉難”,又表達對故園父老鄉親命運的擔心,對父母妻子難以割捨的柔情,這是兒女情長,卻並非英雄氣短,而是人性至情的切實體現,它使抒情主人公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完美而豐滿.
尾聯卒章言志,顯示詩人崇高的品質和不屈的鬥志,情緒上造成全詩高潮.“毅魄”出自屈原《國殤》,說明自己將為國捐軀,用典恰當而而含意無窮.它緊承“欲別”句,言今日告別再當返鄉,只能是魂魄歸來和親人重聚,又一次含蓄重申必死之決心和對故園的熱戀.“靈旗”,借典指抗清旗幟,詩人期望家鄉的親人們,要繼承遺願高舉抗清的大旗,自己就是化為魂魄也還要為抗清事業鼓勁加油,這信念執著而頑強.正像作者《獄中上母書》所說“惡夢十七年,報仇在來時,神遊天地間,可以無愧矣”,這崇高的民族氣節,令後人感動不已.
這首詩風格沉鬱頓挫,手法老到圓熟,成語典故信手拈來,化入無痕,無一絲童稚氣,不像出自十七歲少年之手,這是家學淵源訓育和鬥爭實踐磨練相結合的必然結果.全詩意脈流注貫通,語詞率真豪壯,雖作者無意求工,但他高度的愛國熱忱構成其詩作的內在生命,造成了文品和人品的完美結合,賦就了人間第一等真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