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貓叔說歷史

    關於雍正皇帝為什麼非要違背祖制,不把自己葬在東陵,而是另外找了一塊風水寶地,建立了西陵。這個問題恐怕只有雍正本人來回答才能夠令人信服,因為史書上對這個問題的記載不詳細,咱們又很難推斷雍正的心理活動。所以,這個答案只能猜。我個人說個看法,不一定對,姑且算是一種猜測吧。眾所周知,康熙皇帝在位時間非常長,所以,太子之爭一直進行了很多年,這些鬥爭,表面上平靜,背地裡卻暗箭亂飛,想都能想到,在這個過程中,雍正有多麼煎熬。事實上,在爭太子之位期間,雍正對康熙的忌憚從史書中是可以看出一二的,所以,康熙駕崩,雍正皇帝也是鬆了一口氣,多年的媳婦熬成婆,真的不容易,但對父親的忌憚卻成了他內心的陰影,他不願意與自己的父親葬在一起。華人一直都有一個觀念,那就是“事死如事生”,死了之後跟活著是一樣的,只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而已,如果死了還得面對自己的嚴父,雍正心裡多少有點不樂意,所以就派人另外看了一個風水寶地,為自己修了一座陵墓。

    後來,乾隆即位,也得為自己身後事打算啊,於是就開始啟動修建陵墓的事兒。按照《清史稿》的記載,起初,乾隆是準備把自己葬在雍正身邊的,而且位置都已經選好了,但後來考慮再三,決定在東陵修建陵墓。為什麼呢,因為他一旦把陵墓修建到西陵,那麼他的子孫都會把陵墓修建在西陵,如此一來,東陵的香火就斷了,子孫祭拜就不會再去東陵,這樣的話,也會因為不孝而造人詬病。於是,乾隆就來了個折中方案,就是傳說中的“兆葬之制”。

    什麼意思呢?通俗的說,就是“東邊一個,西邊一個”,孫隨祖父,如此迴圈往復下去,這樣,就不會冷落東陵,也不會冷落西陵,按照這個辦法,嘉慶皇帝就葬在了西陵,跟隨他的祖父雍正。但是,後來,乾隆的子孫也並沒有完全按照他的想法來修建陵墓,大權在握,誰想葬在哪誰就葬在哪,只要在東西陵就行。所以,嘉慶之子道光皇帝應葬在東陵,甚至已修好了陵墓,但又說地宮浸水,又移往西陵,這一下整個次序都改變了。就是這麼個事兒。

  • 2 # 老豬的碎碎念

    【一個追求完美的人做出這樣的事兒,太正常了】

    如果您是一個文物愛好者,看過清朝最鼎盛時期康雍乾的官窯瓷器的話,相信你馬上就可以對比出來,只有雍正的瓷器最完美,最雅緻,這和雍正帝本人的意志和審美是分不開的,一個人追求完美的性格是體現他能掌控的方方面面的,除了剛才說的瓷器,在皇陵的建造上尤為如是。

    雍正是45歲的高齡才坐上皇帝的寶座,雍正在給自己選陵址的時候,最初並沒有違背傳統的子隨父葬的老理兒,他派人到其父其爺所在清東陵開始選址定穴,後來終於在一處選好了陵址,但是在鑿金井之時,有經驗的陵工便上報,說這裡的地質條件不好,容易滲水,追求完美的雍正自然放棄了在此處營建的計劃,遂派出最信任的十三弟允祥接著在清東陵區內找尋更好的地界兒,但是始終也沒找到,所以後來雍正才告訴十三弟,實在沒有那就不在東陵區內找尋了,把尋找吉壤的範圍擴大到京畿附近,就這樣,允祥帶著風水大師及陵工終於在河北易縣找尋到了上吉之壤,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清西陵所在地。古人認為風水是影響一個王朝繁榮的致命因素,所以雍正便在這利國利民的上吉之壤建造了自己的清泰陵。

    雍正駕崩後,是乾隆繼位,到了他選陵的時候,確實是一個難題,他如果葬在清西陵吧,清東陵就冷清了,反之則清西陵便冷清,於是乎他發動廣大的文臣智囊團,遍尋古書,終於找到了一個理論支撐,利用昭穆次序,隔代埋葬的辦法完美解決了歸葬的難題,這個辦法簡而言之,就是孫子找爺爺安葬,這樣下來,就是乾隆找爺爺康熙埋到清東陵,嘉慶找爺爺雍正埋到清西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胡練習琴、考級琴、演奏琴、專業琴有什麼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