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蜀漢北伐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最終以諸葛亮病死軍中而宣告失敗。那為何諸葛亮明知不可為而為之?三國蜀後主劉憚即位後,諸葛亮蜀國主政,屢次興兵北伐,但勞而無功,心力交瘁,最終身隕征途,常使人慨嘆不己!其時,蜀地。國小力弱,易守難攻。為何以諸葛經天緯地之大才,竟不顧現實,以短擊長,不自量力,堅持北伐?
14
回覆列表
  • 1 # 星草

    我先舉一個相似的例子,劉邦“還定三秦”。

    公元前206年,秦朝已土崩瓦解,項羽開始分封諸侯。為了防備劉邦,他把劉邦封在了巴蜀地區。而劉邦得知了這個訊息,頓時感覺這輩子可能沒希望出頭了。

    現在再來看這個問題,不難看出,諸葛亮的想法與當時張良、劉邦的想法是一樣的,那就是一定要走出巴蜀,巴蜀實在是太偏僻了,只有走出巴蜀,蜀漢政權才有生存下來的希望,所以諸葛亮要不停的北伐。

    從另一個角度看,由於巴蜀過於偏僻,與外界交流困難,不可避免地導致巴蜀人民“自甘墮落”,不思進取,這對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十分危險的,諸葛亮不停北伐,目的就是不停提醒本國子民要居安思危,不能自我麻痺,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要“跳出舒適區”。可謂用心良苦。

  • 2 # 偽裝的觀點

    諸葛亮被無數人稱讚多智近妖也好,神機妙算也罷,難道他不知道北伐中原,而且還要光明正大的以卵擊石的北伐根本就不可能有好結果嗎?

    他肯定知道,但是他為什麼還要這樣做?那麼肯定有不得已的苦衷!那麼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分析這個苦衷到底是什麼。

    一個國家的政策,受影響最大的就是經濟、軍事、政治、文化傳統、民族構成這五個方面。

    經濟上,蜀弱魏強,打仗更是消耗經濟,純消耗,所以問題不在經濟。

    軍事上,依舊是蜀弱魏強,還要光明正大的進攻,純消耗,所以問題不在軍事。

    民族構成上,大家都是漢民,前朝的遺民,沒有生死之仇,所以問題不在民族構成。

    政治上,問題很大,死敵!但還有一個更大的問題:蜀漢的政治合法性!

    文化傳統,當時政治形成的主要原因。

    那麼接著分析政治上的問題。

    首先看最容易理解的,國家敵對問題,這個沒什麼好解釋的,蜀魏矛盾比蜀吳矛盾更尖銳,原因很簡單,蜀國的老大自稱大漢皇室子孫,而魏國的曹家篡了漢獻帝的位,這是政權保衛者與篡位者的鬥爭。

    但如果只是這樣,諸葛亮也還不至於必須連續多次北伐,甚至他死了姜維還要繼續北伐,這種勞民傷財的做法顯然極其不明智,若只是簡單的兩國之戰,還是可以休戰求和的,但他們分明就是沒辦法休戰,更不要說求和了。

    為什麼沒法休戰和求和呢?只有一個答案,那就是用戰爭來達到某個目的!

    什麼目的呢?轉移國內矛盾!

    什麼國內矛盾呢?政權合法性的問題帶來的矛盾!

    這個就要說到劉備稱帝了,這個傢伙太著急了,聽說漢獻帝被廢,沒搞清楚漢獻帝死了沒,就登基稱帝了,結果可想而知,自然是引起了一片反對,但是他活著的時候,還是勉強可以壓制住益州世家,但是他死了以後,益州就開始了叛亂,七擒孟獲的故事就是那個時候的事。

    為了政權穩定,用漢室正統北伐做理由,轉移國內矛盾,強化正統,於是諸葛丞相走上了一條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北伐之路,甚至死在了北伐的過程中。。。。

  • 3 # 中國人文歷史徽鑑

    公元228年至公元234年蜀漢發動了北伐曹魏的戰役,共有五次戰役,雖然戰果頗豐,但最終因各種原因而失敗。

    大家在讀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為興復漢室,完成統一大業多次北伐,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是諸葛亮為什麼一直堅持北伐呢?

    首先,三國鼎立之所以能夠形成,蜀漢之所以能夠割據益州,和當時中原戰亂之後,人口流失有很大關係。

    其次,諸葛亮北伐,主要是為了迫使魏國在離開邊境很遠的地方徵兵發戶,消耗國力的同時引起潛在的社會動亂,從而減緩北方經濟恢復的速度。一旦出現機會的話,進入關中,涿鹿中原。如果沒有機會的話,以儲存國力、兵力、鞏固蜀漢的政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冬天有的汽車在冷車時換檔的感覺會“很澀”?如何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