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電視劇裡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廣義上的漢族,所以我們把“古代人們的衣服”範圍限制在“漢服”中。
其實,中國古人的服裝沒有什麼口袋,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放在袖子裡的,有時候塞進腰帶或掛一個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裡,還有時揹包裹出行。把東西放進袖子的這種情況多半是發生在如上朝這樣重要的場合,而這樣做的條件是衣服有大袖子。
古代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說法,意思是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貴族才會穿這種大袖的衣服,普通百姓因為勞動的緣故,通常會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來。至於如何把袖子綁起來,就要說到襻膊 [pàn bó],又稱臂繩。早在漢代,華人就用襻膊來綁住袖子方便作業,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宋百馬圖中馬伕》中寫到“宋人記廚娘事,就提及當時見過大場面的廚娘,用銀索襻膊進行烹飪。
可以這麼說,拖地大袖子並不是中國古代服飾中最常見的袖形,不光普通百姓一輩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會,它出現的頻率也遠沒有電視劇裡那麼高。
除了拖地袖子,華人還有什麼選項呢?從歷代服裝的連袖廓形上看,袖子的變化多集中在袖底線的曲直、袖身的長短和袖口的寬窄上。根據《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為寬袖、垂胡袖/琵琶袖、長袖/大袖、窄袖/小袖幾種。
作為“漢服中的漢服”,深衣大約春秋戰國時期,才從南到北流行開來。早期的深衣帛畫、木俑和實物,大多出土於楚墓,最常見的袖形並非寬袖大袖,而是復興漢服圈中相對小眾的“垂胡袖”。
所謂“垂胡”,和胡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說文解字》中解“胡”為“牛頷垂也”,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緊,腋部較窄,與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狀類似。
這種袖形不只屬於“制芰荷以為衣”的楚地,它在漢代繼續流行,直到滿清時期強迫漢人剃髮易服,都是漢族服裝中常見的元素。
上層社會尚且沒有袖口一寬到底,平民百姓們,就更不可能穿又廢布料又累贅礙事的寬袍大袖了,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別大,顯然是錯的。
除去顯然不可能裝得下任何東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內藏物的,還剩寬袖、大袖和垂胡袖。
寬袖和大袖,想放得下東西,必須要裝一個暗袋。一般咱們看到的古人穿的寬袍大袖,是在袖子裡面縫有跟袖口開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狀,可以放一些銀兩、書信等東西,比較方便。還由此出現一些名詞,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裡藏的小件奇珍寶物,“兩袖清風”說的是袖子裡沒有裝錢,所以很清貧。
個別衣服也能裝大物件,如“竊符救趙”中,信陵君奪兵權殺晉鄙時用的就是“朱亥袖四十斤鐵椎”。而且這些口袋多在手肘後,而非袖口處,這樣是為了避免抬起手臂時東西掉出來。東晉葛洪的醫書《肘後備急方》中的“肘後”就是說這書能放在肘後的口袋裡隨身攜帶。不過清朝入關後,便改掉了這種設計。
不過,人們穿大袖衣服時,裡面不可能光著身子露胳膊,外衣裡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內藏物了。
還有一種袖子,表面看起來袖口寬大,實際上開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縫合的。這種設計在和服中也有出現,如果硬要塞東西進去,容量確實是夠的,只不過想原路拿出來,免不了抓耳撓腮一番。
垂胡袖是特殊的袖形,可以容納香袋、手帕、幾枚小錢之類的小物件。
不過,出於美觀和方便的雙重考慮,袖子裡能放的東西極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於掏出一錠銀子?除非你想買下整座客棧,古代生活哪裡有機會花那麼多錢。
由於電視劇裡掏袖子的人物一般都是廣義上的漢族,所以我們把“古代人們的衣服”範圍限制在“漢服”中。
其實,中國古人的服裝沒有什麼口袋,也不是所有東西都放在袖子裡的,有時候塞進腰帶或掛一個荷包,也可能放在胸口的衣襟裡,還有時揹包裹出行。把東西放進袖子的這種情況多半是發生在如上朝這樣重要的場合,而這樣做的條件是衣服有大袖子。
古代有“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的說法,意思是古人中基本只有文人貴族才會穿這種大袖的衣服,普通百姓因為勞動的緣故,通常會穿短袖或者把袖子勒起來。至於如何把袖子綁起來,就要說到襻膊 [pàn bó],又稱臂繩。早在漢代,華人就用襻膊來綁住袖子方便作業,沈從文《中國古代服飾研究·宋百馬圖中馬伕》中寫到“宋人記廚娘事,就提及當時見過大場面的廚娘,用銀索襻膊進行烹飪。
可以這麼說,拖地大袖子並不是中國古代服飾中最常見的袖形,不光普通百姓一輩子也穿不了一次,就算在上流社會,它出現的頻率也遠沒有電視劇裡那麼高。
除了拖地袖子,華人還有什麼選項呢?從歷代服裝的連袖廓形上看,袖子的變化多集中在袖底線的曲直、袖身的長短和袖口的寬窄上。根據《中國古代服飾研究》一書的分法,可以把袖形粗略地分為寬袖、垂胡袖/琵琶袖、長袖/大袖、窄袖/小袖幾種。
作為“漢服中的漢服”,深衣大約春秋戰國時期,才從南到北流行開來。早期的深衣帛畫、木俑和實物,大多出土於楚墓,最常見的袖形並非寬袖大袖,而是復興漢服圈中相對小眾的“垂胡袖”。
所謂“垂胡”,和胡人一點關係都沒有。《說文解字》中解“胡”為“牛頷垂也”,垂胡袖的袖身肥大,袖口收緊,腋部較窄,與牛脖子上下垂的皮褶形狀類似。
這種袖形不只屬於“制芰荷以為衣”的楚地,它在漢代繼續流行,直到滿清時期強迫漢人剃髮易服,都是漢族服裝中常見的元素。
上層社會尚且沒有袖口一寬到底,平民百姓們,就更不可能穿又廢布料又累贅礙事的寬袍大袖了,所以,古人的衣服袖子都特別大,顯然是錯的。
除去顯然不可能裝得下任何東西的小袖,有可能袖內藏物的,還剩寬袖、大袖和垂胡袖。
寬袖和大袖,想放得下東西,必須要裝一個暗袋。一般咱們看到的古人穿的寬袍大袖,是在袖子裡面縫有跟袖口開口方向相反的口袋,口袋呈收口的梯形狀,可以放一些銀兩、書信等東西,比較方便。還由此出現一些名詞,比如“袖珍”,原意指的就是衣袖裡藏的小件奇珍寶物,“兩袖清風”說的是袖子裡沒有裝錢,所以很清貧。
個別衣服也能裝大物件,如“竊符救趙”中,信陵君奪兵權殺晉鄙時用的就是“朱亥袖四十斤鐵椎”。而且這些口袋多在手肘後,而非袖口處,這樣是為了避免抬起手臂時東西掉出來。東晉葛洪的醫書《肘後備急方》中的“肘後”就是說這書能放在肘後的口袋裡隨身攜帶。不過清朝入關後,便改掉了這種設計。
不過,人們穿大袖衣服時,裡面不可能光著身子露胳膊,外衣裡面加件垂胡袖中衣,就又能袖內藏物了。
還有一種袖子,表面看起來袖口寬大,實際上開口只比手腕大不了多少,其他部分都是縫合的。這種設計在和服中也有出現,如果硬要塞東西進去,容量確實是夠的,只不過想原路拿出來,免不了抓耳撓腮一番。
垂胡袖是特殊的袖形,可以容納香袋、手帕、幾枚小錢之類的小物件。
不過,出於美觀和方便的雙重考慮,袖子裡能放的東西極其有限,不能太重,也不能太大,至於掏出一錠銀子?除非你想買下整座客棧,古代生活哪裡有機會花那麼多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