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龔自珍已48歲,對清朝統治者大失所望,毅然決然辭官南歸,迴歸故里,後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裡。後來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與吳虹生書》,寫就巨型組詩。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原文: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譯文: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擴充套件資料賞析: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浩蕩”一詞,除了說明愁緒之濃,還蘊蓄著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複雜的思想感情。 浩蕩離愁白日斜。別離愁緒已經充塞天地、浩浩難禁,何況正值夕陽西墜,日暮搖落之際,詩人此時的心緒,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片語結構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蘊,以離愁為中心詞的話,那麼,浩蕩是離愁的定語,而白日斜則是離愁的補語。白日斜是說作者帶著離愁南歸,因為愁緒鬱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裡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
寫作背景:道光十九年(1839),也就是鴉片戰爭的前一年,龔自珍已48歲,對清朝統治者大失所望,毅然決然辭官南歸,迴歸故里,後又北上迎取眷屬,在南北往返途中,他有所思,有所感,就用雞毛寫在賬簿紙上,投入一個竹筐裡。後來共“得紙團三百十五枚,蓋作詩三百十五首也”《與吳虹生書》,寫就巨型組詩。這就是著名的《己亥雜詩》──那一年是己亥年。本文選自《己亥雜詩》的第五篇。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原文: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譯文:浩浩蕩蕩的離別愁緒向著日落西斜的遠處延伸, 離開北京,馬鞭向東一揮,感覺就是人在天涯一般。 我辭官歸鄉,有如從枝頭上掉下來的落花,但它卻不是無情之物,化成了春天的泥土,還能起著培育下一代的作用。擴充套件資料賞析:作者當時憤然辭官,離別親朋好友,愁腸百結。“浩蕩”一詞,除了說明愁緒之濃,還蘊蓄著對當時社會的不滿、對當政者的憤然、對人民生活的擔憂等各種複雜的思想感情。 浩蕩離愁白日斜。別離愁緒已經充塞天地、浩浩難禁,何況正值夕陽西墜,日暮搖落之際,詩人此時的心緒,便可想而知。如果借用片語結構方式分析其中的意蘊,以離愁為中心詞的話,那麼,浩蕩是離愁的定語,而白日斜則是離愁的補語。白日斜是說作者帶著離愁南歸,因為愁緒鬱積在胸中,所以感覺上時間過得很快,不知不覺已日薄西山。這裡不說夕陽而取白日,正好與作者當時的心情相吻合,也隱喻當時國勢漸頹的社會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