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桑梓味
-
2 # 九故事新編
詞到宋代,方始頂峰。風流人物,應接不暇。他們是中華文化的卓越貢獻者,如繁星耀空。說實話,我都喜歡,如果一定要加個“最”的話,我列兩位:
第一位,首推蘇東坡。
大江東去, 浪淘盡, 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 人道是, 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 驚濤拍岸, 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 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 小喬初嫁了, 雄姿英發。羽扇綸巾, 談笑間, 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 多情應笑我, 早生華髮。人生如夢, 一尊還酹江月。
——豪放詞的頂峰。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
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此詞一出,千古詠中秋之詞盡廢。
這是一個高唱“大江東去浪淘盡”的蘇東坡,這是一個清吟“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蘇東坡,這是一個哭訴“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的深情的蘇東坡,這是一個豪行笑西風“老夫卿發少年狂”的蘇東坡。他站在知識金字塔的塔頂,鳥瞰眾生;他走在平民百姓的中間,用一鍋“東坡肉”福宴民生。他是高貴的,同時又是親和的。這樣的蘇東坡,誰人不喜?
另外一位,李煜。
我不知道是同情心在作怪,還是為他的才華所欽服,可能兩者都有吧?!他的詞,通體白描,卻意韻深遠。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李煜不是一個合格的皇帝,但在詞的領域,他卻被稱為“千古詞帝”。
李煜對後世詞的發展主要有四個突出貢獻:
第一,擴大了詞的表現領域。在李煜之前,詞多以豔情為主,即使寄寓抱負也大都用比興手法,隱而不露。而李煜詞中大多數作品則直抒胸臆,傾吐身世家國之感,情真語摯,使詞擺脫了長期在花間尊前曼聲吟唱中所形成的傳統風格,成為詩人們可以多方面言懷述志的新詩體,在藝術手法上來看,對後來豪放派詞有較大影響。
第二,詞境優美,感情純真,因純情而缺少理性節制。南唐亡國後,李煜被俘入宋,“日夕以淚洗面”,李煜直悟人生苦難無常之悲哀,真正用血淚寫出了亡國破家的淒涼和悔恨;並把自身所經歷的慘痛遭遇廣泛化,對人生悲劇性的體驗與審視,啟發了後來大多數人。所以,他言情的深廣度遠超其他南唐詞人。
第三,語言自然、精煉而又富有表現力,具有較高的概括性。李煜善於用白描的手法抒寫他的生活感受,用貼切的比喻將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往往透過具體可感的個性形象來反映現實生活中具有一般意義的某種境界,不鏤金錯彩,而文采動人;不隱約其詞,卻又情味雋永;形成既清新流麗又婉曲深致的藝術特色。
第四,在風格上有獨創性。花間詞和南唐詞,一般以委婉清麗見長,而李煜則出之以疏~宕,有剛柔並濟之美,在晚唐五代詞中讀獨樹一幟。
回覆列表
柳永、李煜、納蘭容若
詞句優美,感人至深,讓人回味悠長,誦之悽婉,閱之感傷,總把你拖到一個時間裡柔腸百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