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回覆列表
  • 1 # 郭三滿

    好像在我們現代人心裡,做人做到無知無慾,還有什麼意思?真不理解老子還為什麼要推崇無知無慾?我的回答是,不用擔心!老子的思想裡有高超的“知”和昇華的“欲”;他主張要摒棄的是主觀、錯誤的“知”和自私、膨脹的“欲”。老子所推崇的無知無慾是極高的清淨慈愛的心靈狀態。

    2、知規律。老子的知,就是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他說:“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為什麼能夠這樣?因為他掌握了規律。他說“覆命曰常,知常曰明。”還說“能知古始,是謂道紀。”這些表述,說明其背後有把握規律之後的“知”在,否則是說不出來的。

    3、知修為。老子說自知者明。明什麼?一是知不知,不炫耀自己的真知。二是知不博,不追求廣博的假知。三是知無為,努力提高自己的知用,通過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的修為來實現。

    2、但是,上面這些慾望如何實現呢?要把做事的出發點,由“為自身利益著想”改變為“為天下人的利益著想”,對治私慾的同時,昇華自己的慾望,從而獲得長生久視的最好結果。老子從“道”中悟出了“不自生能長生,不自私成其私”的終極道理。侯王在具體中的運用就是“無身、外其身、後其身、貴以身為天下、愛以身為天下、慈故能勇”等等,就能使自己沒有禍患,而且得到保全。我非常讚歎老子對治和昇華慾望的思想。人類問題的最核心癥結的解決之道,就在這裡閃耀著無以倫比的智慧之光!

    2、錯誤的知。這主要表現在人們自以為是的“常道”上。書裡很多,我簡單列舉一些。如尚賢、皆知美之為美、皆知善之為善、多言、爭、剛強、失道失德的仁義禮、好徑、輕諾寡信、以智治國、國之利器示人、法令滋彰,等等。這些都要去掉!

    3、去掉主觀、錯誤的“知”而達到“無知”,其目的就是確保“主觀上不妄作”,實現無為而無不為。

    2、老子強調這樣的自私和膨脹的慾望對自己是有非常大的危害的。這方面的論述很多,如“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等等。

    3、去掉自私、膨脹的“欲”而達到“無慾”,其目的就是確保從源頭上“看住私慾”,實現無為而無不為。

  • 2 # 凌風劍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時期人,生卒年不詳,籍貫也有爭議。在甘肅省臨洮縣的嶽麓山,其上鐫刻“鳳台”二字,相傳是老子飛昇之處,緣“有鳳來儀”而得名。至今當地群眾中還流傳著老子提筆點太極的優美傳說。

    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被尊為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被追認為李姓始祖。曾被奉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道家思想是中華民族的偉大遺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老子思想集中國古代先賢思想,總結整理並有所發展。老子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老子思想對中國文學,哲學,歷史,思想,文化,宗教,養生領域有著極其深刻的影響。其核心價值觀是道,即無為而治,道法自然。遵從規律而不是干預,講究自然而非人治。道法自然、無為自化、應物變化,是其核心思想。代表人物有黃帝,老子,莊子,並與莊子並稱“老莊”。“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揭示宇宙規律,思想巨集大理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自然者,自得其然也。“生而不有,為而不恃”,一切因其自然,一切順其自然,一切歸於自然。“不自生,故能長生”,“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這是天地萬物之理:“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無私,故能成其私”,這就是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法則。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有所為而有所不為。無為就是有為,無知就是有知,無慾就是有欲。不爭,不搶,不沾,不貪,老子有一套完整的中中國人安身立命的人生哲學,一套頤養天年的養生哲學。

    老子認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美醜、善惡、有無、難易、長短,禍福都是相互依存的,表面看來,正相反對的兩個方面是相互對立的,而實際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滲透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的。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動”。這就是說,事物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會向相反的方面轉化,所謂“物壯則老,“兵強則滅”。同時,事物的發展、事物向反面的轉化,並不是一下子實現的,需要經歷一個數量上不斷積累的過程。“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累土。老子的辯證法思想,是中國古代樸素的哲學,影響了無數的後來者。毛澤東是辯證法大師,他的思想也是承傳中國古典哲學的基礎上發展起來。我以為,老子的“無為而治”和毛澤東的“鬥爭哲學”相結合,有所為有所不為,有鬥爭則敢鬥爭,是人類社會,人類與自然,人與人之間進步的方向。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 3 # 書生3000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意思是,聖人的治民之政,在於使其心無所求,使其腹中有食物(不致飢餓),使其思想單純,常常令人民沒有太複雜的思想而沒有未滿足的慾望。

    無為

    老子所提倡的核心思想是“無為”,無為者,順其自然也。

    治民以無為,則無需君主勵精圖治。百姓如何能順其自然不爭不求,答案是讓百姓吃飽,吃飽瞭如何,百姓吃飽了思想就會單純。

    縱觀歷史,我們可以發現歷史上的每一次起義無不是因為百姓吃不飽肚子。生存是百姓的底線也是原則。地主觸碰了百姓生存的原則遭人記恨,君王越過了百姓的底線遭到了反叛。

    權利

    權利是在生存的前提下派生出來的,有了權利會讓自己生活的更好,會讓自己的子孫受福廕,但一個人的過分舒適一定是在搶了別人資源的前提下才有。

    因為權利觸碰了百姓的生存,所以遭到反抗。

    無知無慾

    無知無慾,不是沒有慾望沒有意志,而是在一個安全範圍內的意志與慾望。

    在這個安全範圍,人們只求自己吃飽就好,這是順其自然。而超出這個安全範圍就有了權利的產生,越線的欲求不只是為自己還為後代;不只是為生存還為了更好的生存。

    有了不公便有了偏見,有了偏見就有了怨恨。

    舉個例子:安全的海不是沒有水(欲求)的海而是平靜的海。危險的海是不平靜的海,之所以不平靜是因為有的地方水多有的地方水少(不公)。

    老子的無慾無求便是君主守著這片海而不去做任何事,有便有,沒有便沒有,不要刻意去改變,也不要刻意去證明什麼。百姓滿足了生存自然就平靜了。

  • 4 # 浸淫之辭

    斷章取義害人不淺!

    恆使民無知無慾也。

    這句話要結合上文,才能知道這個【知】和【欲】到底是指的什麼。前文: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

    所以君王標榜賢者、囤貨居奇、治國不合理漏洞,才是這裡說的民【知】和【欲】的來源。所以【使民無知無慾】本質上是要求君王【不上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這分明是對君王的要求啊!

    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這句被儒生解讀的更離譜!從前面所說可以知道,凡老子對民而言,必有【使民】二字,否則都是對聖人(有道之君)而言。這裡的四個“其”當然是指對君王的要求了!儒家篡改的《道德經》中,沒有“也”,把一句完整意思的話變成半句;這四個“其”就尷尬的變成“治”的物件民,一下子把老子的民本思想,變成了愚民思想,用心何其毒也!

  • 5 # 潮千躍

    老子是中國罕見的思想家,而思想家主要考慮的是人類如何恆久生存的終極問題。

    可以說,老子的思想是‘反動’的,這個‘反動’跟反動派不同。他是反對通過物物質刺激來促成人類進步,希望從春秋時期,回到小國寡民的氏族社會。因為他敏銳的看到,人類發展到春秋時期,妨礙人類更好生存的,正是人類之間的種內競爭。這個種內競爭,就是老子反對的’動’。

    從人類發展的過程,可以看出老子的主張是具有一定前瞻性的。

    在中國古代,人也被成為裸蟲。如老虎被稱為大蟲一樣,古人也認為人其實是動物的一種。這和西方文明認為自己是神創造的,有所不同。我們的先祖,始終是把自己放在自然中考量。

    基於這個認識,我們可以看看,世界上的物種,其實是有兩類競爭:種內競爭和種外競爭。

    老虎吃羊,這是種外競爭;老虎為了求偶,跟另外一隻老虎打起來,這是種類競爭。

    我們可以看到,自然界絕大多數動物的種類競爭,其實都不過是為了交配權。所以它們種內相互殘殺的致死情況,是很低的。而如老虎吃羊這種種外競爭,他又會有一個很神奇的平衡點,就是作為弱者的羊永遠比作為強者的老虎多得多。萬一這個平衡被打破,羊吃光了,老虎也跟著滅亡(假設老虎就是吃羊)。我們有一個成語是描述這個情況的,叫兔死狐悲。

    放眼到人類這個層面,人類無敵於天下,已經沒有種外競爭了。而種內戰爭,卻遠遠超過了交配權爭奪的範圍,已經到了為了幾乎一切利益的理由,都可以向同類下死手。甚至是無需利益,感覺上例如嫉妒、討厭也可以向同類下死手。更過分的是,人類產生了精神病,無需任何理由都可以向同類下死手。這種種內競爭,已經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人類如果滅亡,無需等待流星雨撞擊。全球核武器的當量,其實已經相當於在每個人屁股上放兩頓TNT炸藥的量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種內競爭毀滅自己。

    老子身為周王室的圖書館長,他可以閱讀大量文獻。知道人類的發展脈絡。他可以看到以前的人怎麼活,現在的人怎麼活。可以看到以前打仗死多少人,春秋打仗死多少人。可以看到以前用的不過是大木棍戰爭,而現在弓弩齊發,遮天蔽日。

    之所以說老子是思想家,是因為他可以通過過去的發展,而推斷未來的發展。一切都在他的腦海中構成。老子以他的慧眼,看到可怕的未來。所以他反對這個‘動’。老子在呼喊:我們人類已經在萬物之巔了,我們本該滿足的,為什麼還不能拋棄欲求帶來的不滿足感?!為什麼要讓這種貪求,傷害我們自己?!

    所以老子主張無知無慾(嚴格說,主張寡慾)。他主張的無知,不是真的要大家如動物般無知。而是因為大家知道的不透徹,一知半解,就會莽撞行動,會帶來嚴重後果。比方說我們知道石油可以作為燃料,給我們帶來生產力。可是,臭氧層穿洞,全球變暖,冰雪融化帶來的滔天禍患,你怎麼破?主張大家減少慾望,是因為他知道慾望無窮。也知道一個人活著所需的能量,其實早已經足夠。當我們飽了還要拼命吃,會撐死。這叫過猶不及。

    老子的主張如果實現,我們當然沒有現在強大。可是,我們整個人類,可以在地球上存在更久。

    你從這個角度,就可以理解老子為什麼這樣主張了。

  • 6 # 靈魂有書香

    無知無慾才是現代人應該追求的境界。從根本上來說,就是要合乎道的“知”,要合乎道的“欲”,而不要那些把道擺在一邊的知,不要完全沒有道做基礎的知,同時不要去追求那些傷害別人,而又對自己不利的虛榮和浮華,這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有人問,老子真的要我們無知無慾嗎?這要看怎麼解釋無知無慾這四個字。有人說無知無慾,不是要我們變成木頭嗎?當然不是。何況人活在世界上,是有責任的。第一,要讓自己生活下去。自己都活不了,其他的還談什麼呢?第二個,人要生存,要生活,就必須有知識,有智慧,有一些慾望。什麼都不要的人,是不懂生活的人,那這個人也沒有什麼價值。

    因此,人必須要有知識,必須要有慾望。從這個角度來看,就知道老子不是禁慾的。否則我們也不用讀他的書了。所有古往今來的大思想家沒有一個是主張禁慾的,如果他說禁慾,你就問他一句話:那你自己一點慾望都沒有了嗎?他就回答不出來。也沒有一個思想家是主張縱慾的,因為誰都知道,縱慾的害處太大。

    “無知無慾”如果從字面上解讀,通常被理解為,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難道慾望是知識帶來的嗎?既然老子不是一個禁慾主義者,為什麼要提倡無知無慾?而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慾,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講到無知無慾,我們一定要明白,老子不主張禁慾也不主張縱慾。他只是把那種又有禁又有縱,又不能禁又不能縱的狀態,叫做無知無慾。無知的意思不是沒有知識,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知識。無慾,不是沒有慾望,而是不要有太多不必要的。有害的慾望。尤其是現在,小孩子一學會上網就完了,他就控制不住自己。人有慾望,本來不是壞事,慾望是讓人成長的動力,是讓人進步的關鍵。可一旦人的慾望無窮無盡,就糟糕了。

    舉個例子,剛開始看到人家抽菸,覺得抽菸不錯,尤其是那種把煙霧吐出來的感覺,跟神仙似的,再加上從小就聽到“飯後一口煙,賽過活神仙”的“知識”,於是就試試看,這樣很快就上癮了,不管再怎麼深惡痛絕,就是戒不掉。這怪誰呢?

    因此,我們更佩服老子,他好像有先見之明。知道人類有了知識,就會不斷地膨脹。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叫做知識爆炸。知識一爆炸,人類就受不了,為什麼?第一個,沒有足夠的判斷能力!!不知道哪些正當,哪些不正當。第二個,就算有判斷能力,也控制不住自己。剛開始說這個絕對不會做,可是慢慢的就想試試看,意思是告訴自己有限度的做,最後往往一發不可收拾,自己擋不住,誰也控制不了,這都是事實,而且非常可怕。

    老子當年講無知無慾,他是看得很深遠的,很廣的。我們要知識,但是掌握太多的知識不但沒有用,反而有害,那還要它幹什麼?我們現在說要身體檢查,我不反對,本來就應該身體檢查。可是檢查一次以後,覺得不錯,可是馬上接著檢查第二次,甚至每三個月一定要檢查一次,非要找出自己有毛病不可,這比自己的心理暗示更可怕。老實講,如果一個人真正有智慧的話,很多事情,知道的差不多就行了,沒必要繼續深入。

    舉個例子,一個母親覺得自己很有知識,她在小孩子吃飯時候告訴他,你要多吃胡蘿蔔,裡面含有豐富的維生素對身體很好……每樣事情都講。我請問你,小孩記得住嗎?聽得懂嗎?她只是在炫耀自己的學問而已。小孩在吃飯,腸胃在蠕動,如果專心聽她的話,那一定消化不良,多少人心目當中只有自己,從來沒有別人,覺得自己很好,很熱心,沒有壞心,其實這樣不但害別人,也害得自己最後不知所錯。因為所有事情最後都是迴圈往復的,誰都逃不掉。

    道不主宰人,這點我們要常常放在腦海裡。道如果主宰人,人就不必那麼傷腦筋,自然知道合理的程度。而如果這樣的話。人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了,因為完全被擺佈,一點自主性都沒有,還有什麼創造力呢?因此,人必須常常告訴自己,任何事情,那個度要靠自己去掌握,而且隨時要有不同的標準,這是最好的學習。也是最好的修煉。

    老子所謂的無知無慾,就是告訴我們,不必追求那些沒有必要的東西,更不要違背天道,而且有害的慾望,對於“知”和“欲”,要有一個適度的把握和控制。那麼,什麼是有益的,什麼是有害的?對於事物的善惡,是非,我們又該如何來分辨呢?

    老子在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講了這幾句話: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這是什麼意思?就是說,一般人認為是善的,我也認為是善;大家認為不善的,我也認為是善的。有人說這不是糊塗嗎?不是是非不分嗎?不是無知嗎?

    當然,他所謂的無知跟老子所講的無知是不太一樣的,他認為無知是完全沒有感覺,沒有知識,而老子講的無知是說要知道以後自己應該怎麼樣拿捏尺度,才能使自己不受知的迷惑。老子說,這種態度,這種心態才是真正的德善。德通“得”,得到的意思,這樣就得到善了。

    老子認為,對於不善的人,也要善待之,對於不講信用的人,也要講信用,其實這樣做並不是不辨善惡,是非。而是提醒我們,不要以自己並不完整的認知,從事物的表面現象,來簡單的判斷是非。那麼,對於複雜的社會現象,老子還有哪些透徹的分析呢?

    道德經第十九章說:絕聖棄知,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有人會覺得老子講“絕聖”是很好笑的,因為他自己本身就是聖人,還絕什麼聖呢?其實我們應該得到很大的啟發,老子如果存心當聖人的話,他就不講這個話了,幹嘛跟自己過不去?所以他根本沒有想要當聖人,是我們非要捧著他當聖人不可。這樣他才有資格講這個話。一般人沒有資格講什麼絕聖,因為他一輩子不可能當聖人。一個人很會跳舞,他才有資格說,你們跳舞不要入迷,入迷是很糟糕的,學到差不多,跳到差不多就好了。我們要把無知的真正意思弄清楚。你是聖人,你才可以講。自己有很豐富的知識才有資格告訴大家:有很多隻是你們寧可不要,寧可不知道,一知道就糟糕了,可能剛開始還能控制得住,慢慢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了。這種只是要來幹嘛呢?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口不談仁義,老百姓就會對父母孝敬,對子女慈愛。講了半天父母要怎麼做才能教育出好的孩子,做子女的要怎麼做博取父母的高興……完全是虛偽,表面的,不純真的,這叫做詐偽。所以老子才會講“絕巧棄利”,把這個投機取巧統統去掉。把所有的詐偽統統拒絕,把滿腦子的利益權衡,所有的利益得失統統放棄。就沒有盜賊了。誰願意當盜賊呢?就是大家都認為那個東西珍貴,偷,搶了以後可以得到很多利益,才去偷雞摸狗的?古代人還沒有偷有所謂“石中之王”的田黃師,因為在他們眼裡,畢竟是一塊石頭而已。可現在人不同,費盡心思把那個石頭拿到手不可,這是誰造成的,大家心裡都很明白。比如你非要買一個蘋果電腦,買一個大鑽石,買一個名牌手錶,名牌包包,自己認為很有面子,很有範兒,把它當成珍貴的,那無疑告訴小偷,就來偷這個。

    有人因為老子講這些話,就認為老子是反對知識,老子沒有是非,而是慎斷是非,這對我們中中國人影響太大了。每個中中國人都知道,是非不容易判斷,清官難斷家務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都有理,怎麼辦?只能很謹慎的,慢慢來。自己看清楚一點。再問問別人,這才是正確的態度。可是我們現在都認為,一個人當機立斷,要果斷,要顯示魄力,要說清楚,要是非分明……從某個程度來說,這叫做縱慾。

    我們經常聽到一句話:是我錯了,但是說錯了又怎麼樣。仁義用來行道是很好的,但是歷史上太多的人,把仁義當做禮教來殺人,就太可怕了。男女如果都重視貞操,貞操就沒有問題了,如果片面要求女人重視貞操,這就是禮教殺人。雖然相差無幾,可結果卻是天壤之別。

    禮教一直被認為是封建社會的糟粕,其實真正害人的不是禮教本身,而是那些巧言令色,利用禮教,禮節來達到個人慾望的人和統治者。而老子所說的“無知無慾”就是在提醒我們,不要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不要被世俗的價值觀所誤導,才可能避免增加那些無益的慾望。

    《道德經》第十二章,老子清楚告訴我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攻略,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此處的五,不一定是虛。而是多種的意思。盲,不是眼睛看不到。而是好像瞎了一樣,看不清楚,顏色少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分辨。可是多了以後。就眼花繚亂了。五音令人耳聾,各種聲音同時出現。不是耳朵聾了。而是根本就聽不清楚。五味令人口爽,各種味道混雜在一起,是不是很爽呢!我們現在所講的爽。指的是食而不知其味。就是說不曉得它是什麼味道。馳騁攻略,令人心發狂?就是出去打獵本來是有正當目的的。要幫助那些東西來改善他們的遺傳,淘汰弱小的。留下強壯的,現在不是了好的也殺,壞的也殺。強的殺。弱的也殺。大魚也捕,小魚也捕。最後自己神不守舍。心神不寧。為什麼會這樣?就是因為良心不安。

    老子所主張的無知無慾,就是告訴我們,不要違反天道的妄念。放棄人的私慾,物慾,和貪慾,一切順其自然,迴歸自然,否則必然自食其果。無知無慾,對於當今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中中國人,還有哪些警示呢?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的貨物會使我們傷德敗性。行妨:就是妨害別人的行為,使他們的行為準則亂套了。“彼”,就是奢侈,浮華。“此”,就是樸實,寧靜。看到別人家有名牌包包,名牌車子,名牌手錶,住大別墅,為了面子,不顧自己家裡的實際情況,也要買一個,實在買不到,就和家人鬧。一個人可憐的用名牌來結交人,來支撐自己的時候。就一點價值都沒有了。但是他(她)可能完全不知道。“聖人為腹不為目”,聖人不是顧著吃飽肚子。而是尋求內心的充實。“目”,指外界所有的東西。什麼叫聖人?老子說就是內心安寧,平靜,不受外面的引誘,惑亂的人。因此他不為目。不為看見的那些東西張羅,甚至為之拼命。

    一個人如果控制不了自己的話,就要反省一下問題出現在哪裡?從根本來說,就是要知道的“知”,要合乎道的欲,而不要那些把道擺在一邊的知,不要完全沒有道做基礎的知,同時不要去追求那些傷害親人,而又對自己不利的虛榮和浮華。

  • 7 # 陶陶陪你研究事兒

    從《道德經》來看,無知無慾,老子實際上是要我們返回到人最初的本來,最原始的樸素狀態,只有那種狀態,才是真的道。一方面我們必然從一個嬰兒成長為社會人,這是一個從無知無慾成長為一個有知有欲的必然過程,但此時還不是一個完滿的人,還必須超越有知有欲,再次走向無知無慾的過程,復歸人的原初性,進而達到無極狀態。

    “無知無慾”也是老子的一個重要思想,有的人會把它解釋成沒有知識就沒有慾望。更有甚被人解釋為愚民政策。老子怎麼可能希望我們無知、無慾?那他寫了那麼多的哲學思想經典,告訴我們那麼多的大道理,道理又講的那麼好,那不是一種自相矛盾嗎!所以必然不是。

    首先第一點,到目前為止,沒有哪個真正的思想家是要求我們禁慾的,人要生存,要生活,有慾望是本性!想吃穿得體,想美美的,想別人喜歡你,想事業發達,想子孫興旺,想家庭和諧,等等,人生在世,誰能做到無慾!但是也沒有一個思想家是主張縱慾的,都不用思想家,我們自己都明白,縱慾的害處有多少。

    再說以下無知,老子最早對於無知的解讀應該是指沒那麼多世故的,眼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的,後來現在將這個詞貶義了,他推崇在當時治國的核心要點應該是讓民眾迴歸到一種樸素的願望,並減少個人的私心慾望。現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我們當然要知識,真的無知就是傻子了,但是掌握太多的知識有時候不但沒有用,反而有害

    所以,無知無慾其實一方面也是告訴我們要知,但知道了之後要運用所學。而不要被所學的東西所束縛。要將知識昇華為智慧。如果天天胡思亂想就不是無知無慾,就容易產生自卑狐疑甚至嗔恨,這不好。

    現如今看老子的無知無慾,簡直就是對現今社會的一種先知先覺的悲鳴。當今社會,享有知識爆炸的好處,但同時也帶來了多少煩惱。

    這就是我理解的無知無慾,見素抱樸,知足常樂!

  • 8 # 中醫生命科學

    “無知”就是說不要有這種弄虛作假、奸詐狡猾的心思。“無慾”的意思是指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欲求、慾望。“無為”是指順應自然、返璞歸真的做法。無知、無慾是無為的具體表現之二。

    當我們面對紛繁複雜的人事不知所措的時候,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祖輩老子告訴我們不要用巧偽奸詐的心智、不要有非分妄想的慾望,順應自然,真誠面對,坦率處理。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 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大道至簡,直指人心,當你自己放下了自己的私心雜念,當你超出了自我慾望的牢籠,當你真正忘記了自己的思想,忘記了自己的意識。在此刻你真正進入忘我忘物的狀態,你就立刻能夠溝通宇宙間的超常能量,達到宇宙在我心中,我在宇宙中,我與宇宙同體,息息相通,和超常資訊交流共振共嗚。

    當你處於這種狀態,所有的方法你都可以不要,所有理論你都可以忘記。大道至簡,大道無形,大道無法,這是一種大道自然,返樸歸真的高階功態。在這種清淨無為、忘我無私、天人合一的狀態中,你不求長功,功力自然上長;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調整;你不求功能,功能自然顯現;你不求大小週天,百脈自然暢通……

     古今成大器者,都是肯在煉心修德和放鬆入靜上下功夫的人。

           人們總想,那些在修煉上有大成就者,一定是煉了什麼高功祕法,得到了什麼高深莫測的訣竅,似乎找到了這些就能一日成仙,一日得道,卻不知道古往今來,許多有成就,成大器者也並非煉什麼高階祕法後才成功的,而是在求道的途中,歷經了許多曲折與磨難後,才始悟出“大道不是遠在天邊,而是近在自己的身邊”,就在自己的體內,心裡。才始悟大道至簡至易,大道平常的真諦。其實他們都是放下貪多求雜的慾望,專心一意修煉自己,肯在放鬆、入靜、入定上下功夫的人。

  • 9 # 通徹鐳射邢工

    首先,這推祟也是針對個人,而不是社會,其中的民若被理解成民眾,即已偏離名可名非常名的提示了,老子借名說事,說理,多數人卻研究字面意思。無知無慾是導向無為的另種說詞,旨在近道入道得道。無知無慾是訓練心靈的心法,不是讓人變成呆子無所事事,實際上為生存必須的該做什麼就做什麼,其它可有可無的儘量放下,無執無所住利於養心入道。

  • 10 # 無日不瞻望

    大部分人理解錯了“常使人無知無慾”這裡的“無知”了,這個知不能作“知識”講,而應該做“感受”講。這裡的無知並不是說讓人民沒有知識,而是讓人民感受不到統治者在幫助他們幸福。我幫助了你,還讓你感受不到我的幫助,這才是老子的本意。(因為幫助別人卻不用別人感受到需要自己超強的能力,也是老子所言的帝王之道。)

    舉例子:帝王別自抬身價,把自己當做天下人的主子,大家都是平等的,和諧的,不帶有色眼鏡的,你所做的都是理所應當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特朗普最醜陋的一面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