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蓉兒在北京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的名篇,也是研究其思想的重要文章,題主所問的詩句,正是本文重點。我的觀點是,這看似曠達出世的宣言,實為作者自己寫下的悲傷句號。似乎陶淵明在苦笑著說,高官不如高興。

    文字粗解

    詩句中的“悟”、“知”、“覺”是作者表現深思熟慮的精神活動。他反思過去,設想未來,“歸去”就可以輕鬆生活,再也不用“心為形役”。“迷途”是對此前濟世之志的反省,這是陶淵明認清了時代環境下做出的選擇,是對汙濁社會的反抗和對本真生活方式的追求。

    陶淵明仕途履歷:

    29歲 首任江州祭酒,因出身被人輕視,不久就辭官

    35歲 出仕桓玄門下屬吏,發現領導篡權的野心,後悔出仕

    37歲 母親去世,回鄉丁憂

    38歲 戰事再起,任參軍,看到官場諸多徇私黑暗現象,去職

    40歲 出任彭澤令,有一天被要求穿戴整齊接待領導,“當束帶迎之”,這是最後一根稻草,陶淵明將印放好,“不願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最後一次離開了官場。

    《歸去來兮辭》就作於彭澤歸隱,這對陶淵明來說可不是一件小事。之前,時官時隱,雖然有田園夢想,但沒有真的打算一輩子這樣做。

    大家都有這樣的體會,很多事情說起來很爽,但真的去做,心情就不一樣了。陶淵明彼時的決定做在政治黃金年齡,絕非一時意氣。《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在人生道路上面臨一次重大的選擇和激烈的思想矛盾的產物, 是他產生矛盾和化解矛盾的忠實紀錄,是他訣別官場、守拙歸田的宣言書。

    傾心田園之樂,以消解仕途之苦

    我們在他的詩文中總能體會到田園之樂,如詩如畫,讓人嚮往,說明陶淵明可以說服自己。而唯有想到“有志不獲聘”的時候,悲傷無法抑制。

    如《雜詩》其二:“日月擲人去,有志不獲聘。念此懷悲慼,終曉不能靜。”

    其五:“憶我少壯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荏苒歲月頹,此心稍已去。值歡無復娛,每每多憂慮。”

    壯志難酬的悲苦,恐怕是田園夢迴之時也無法療愈的。《歸去來兮辭》為陶淵明的仕途畫上了句號,這份濃烈的惆悵伴其終生,無法釋懷。而後世的我們,究竟讀懂了多少呢?

  • 2 # 手機使用者墨海聽濤

    這段話出自陶淵明的美文《歸去來辭》(節選):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搖搖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意思是說,回去啊,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麼不回去!既然自己使心靈受形體的奴役,為什麼還失意而獨自悲傷!明白過去的事已不可挽回,知道將來的事還可以把握。實在是走入迷途還不遠,認識到今天辭官是正確而過去不對。小船盪漾著輕快地前進,清風飄飄地吹拂著衣襟,向行人探問前面的道路,恨清晨天色還只是微明。

    陶淵明寫《歸去來辭》,時年41歲,當時已辭去彭澤縣令。文中敘述了他棄官歸田時一路上的心情,回家後的生活情趣和感受,表達了作者不願違心混跡官場,熱愛田園隱逸生活的情操。此文詞句精煉,形象生動,感情真摯,意境深遠,語言優美,音節和諧,有著很強的感染力。千百年來,《歸去來辭》一直傳誦人口,深受人們廣泛的喜愛和高度評價。

  • 3 # 拂硯

    這段話出自東晉陶淵明《歸去來兮辭》,原文節選: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我確實入了迷途,但不算太遠,已覺悟如今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曾經的行為才是迷途。

    我還是回去吧!田園都將要荒蕪了,為什麼不回去呢?

    既然自己的心靈被軀殼所役使,那為什麼悲愁失意?我明悟過去的錯誤已不可挽回,但明白未發生的事尚可補救。

    我確實入了迷途,但不算太遠,已覺悟如今的選擇是正確的,而曾經的行為才是迷途。

    船在水面輕輕地飄蕩著前進,輕快前行,風輕飄飛舞,吹起了衣袂翩翩。我向行人詢問前面的路,恨天亮的太慢。

    東晉安帝義熙元年(405),陶淵明棄官歸田,作《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從29歲起開始出仕,任官十三年,一直厭惡官場,嚮往田園。

    他在義熙元年41歲時,最後一次出仕,做了八十多天的彭澤令即辭官回家。以後再也沒有出來做官。《歸去來兮辭》,即其以明心志之作。

    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託了他的生活理想。

    官場黑暗,人心不古,坑瞞欺騙,弱肉強食,非我所願!

    我看不慣那些沆瀣一氣的貪官汙吏,不願意與他們同流合汙,我家的田地都已經荒蕪了,我靠自己的力氣就可以養活自己,不用仰人鼻息苟活於世,我為什麼不及時隱退,回家去種地呢?難道要等殺身之禍來臨嗎?

    識時務者為俊傑,我所處的時代是如此黑暗,當權者視人命如草芥,殺戮成風,我看見弱者被欺凌,心下憂憤難平!

    雖然我有才學,明斷事理,尚能自保安身。但是,我志存高遠,豈能與小人為伍,與他們一般見識?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我不願拜高踩低,更不願做朝廷鷹犬,任人差遣擺佈。

    那些耀武揚威、不可一世的小人嘴臉,使我尤其不能忍受和厭憎。

    所以,我決計退隱田園,做一個“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閒雲野鶴,我不怕生活艱難,荷把鋤頭向夕陽,是我的志願,非是為人所迫!

    我已經厭惡和失望於人世間的勾心鬥角,希望在清風明月中了卻殘生!

    我熱愛大自然,生而為人,不再辜負千山萬水。月升月落,潮來潮往,人生如白駒過隙,吾生有涯而天地無涯,就此別去不牽連!

    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

    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陶淵明的田園詩數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田園詩以純樸自然的語言、高遠拔俗的意境,為中國詩壇開闢了新天地,並直接影響到唐代田園詩派。

  • 4 # 秀雲涵天

    這幾句話出自《歸去來兮辭》,作於東晉義熙元年(405年),其時陶淵明41歲,出任彭澤令。不久他便厭倦了這種官場生活,僅八十餘天就棄官歸隱。全文分“序”和“辭”兩部分。

    “悟已往之不諫……覺今是而昨非。”出自《歸去來兮辭》中第一段 ,作者迫於生計步入仕途,看穿了官場的汙濁,認識到仕途即迷途,發現仕途既不能實現自己的志願,折腰事人、同流合汙又違背了自己的本性。這種違背本性導致的身心交病遠比忍凍受餓更讓人難以忍受,汙濁的官場生活使他感到“深愧平生之志”,而自己“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又不想強迫自己做不願做的事,就只能選擇歸隱田園之路。

    這是作者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哲學。這樣的思想是有些消極,在歷史上也曾引起很多落魄文人的共鳴。但我們今人不能簡單地將它概念化和絕對化,而應該進行深入的理解。陶淵明本不願出仕,也不適合做官,他不肯降志辱心與士族階層同流合汙,無法將自己融入汙濁黑暗的官場生活中去,棄官歸隱便成為他必然的選擇,投身自然才可享受種種人生樂趣,才能寄託心靈。這種發自內心的情感直率地表達出來,不加任何矯飾,是作者歷經曲折之後真實而複雜的感慨,飽含著作者從官場退出後的沉痛反思和過來人的切身感悟及深刻體驗。

  • 5 # 夜星Spark

    這是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中的一句,前半句應該是化用於《論語》,原文為“楚狂接輿歌而過孔子曰:‘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我很喜歡這句話,也算是我的座右銘之一吧,我們不要總為失去的過去而悔恨,而應努力把握現在,因為現在是你所能把握的最早的時間,把握了現在,才可以把握將來。

    而在陶淵明這首詩中的這句話,總體表現出他對曾經官宦/市井生活的一種否定,表達了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與憧憬。

  • 6 # 蕭晗之十二子門

    這是一種境界,是身在是非漩渦當中,然後這樣的迷離狀態,跌跌撞撞的在閒情雅緻當中,因為遠離世俗而又超脫不了世俗,所以在這和似高雅而又半低俗的狀態下一步步的淪陷,因為眼前的此情此景已然與富貴榮華成了過往雲煙,而自身在這樣的塵世之中變成了一個別人眼中的另類,一個不是人間煙火的清高,而又在這樣的狀態下被別人誤解,自己因為自身的精神世界太過於拔高而顯得讓人難以理解,所以就在這迷離恍惚當中,有些話不經意就說出了口,自己卻渾然不覺,說了之後又覺得那裡有些不對勁,實際上已經是脫離了現實,失去了自我,沒了生存的價值,而又企圖挽回,但是覆水難收,所以這裡像是在承稟,又像是洩於言語,又像是自身難以自圓其說,又好像自己身在其中所以難以解釋,有種跳進黃河洗不清的感覺,就在這言語恍惚當中企圖掩人耳目,實際上已經是心跡大白於天下,所以這裡是沉迷精神世界太久而迷失自我而又半淪陷的精神告白而已?!

  • 7 # 艾瑞寶得來次夠

    悟已往之不諫:感悟到已經過去的錯誤再去挽救也是沒有必要了;知來者之可追;知道在未來的歲月裡還可以努力地把事情做好,不讓遺憾再次發生;實迷途其未遠:事實上,我走錯的路(借喻錯誤的選擇啊、做法啊等)好在還不算太多;覺今是而昨非:想到當初去做官這是一大失策,現在覺得自己棄官歸田才是正確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結婚這件事到底要不要將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