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51劇剪輯

    我個人認為這個觀點有些絕對,態度很重要,這個我們都認可。態度直接決定個人的主觀能動性,能力決定是否能將主觀能動性轉化為目標效率與效果。態度可以放到能力之前,但最優秀的員工應該態度和能力兼得。

    1) 態度差且能力也弱,這屬於企業淘汰的物件,很難依賴其完成目標任務;

    2) 態度好,能力差,這一類員工工作認真、積極,但因力不從心,不能完成技術含量較高的任務,但對於重複性的、簡單的工作能很好地完成;

    3) 態度差但能力強,不宜做太多需要團對合作的任務,可以分配一些個人研究的專題、專項技術研究;

    4) 態度好,能力也強,這是企業的可用之才,也是企業對員工塑造的最終目的。

  • 2 # 曾慶學專注平臺合夥制

    不贊成。這句話說的不對,我的觀點:是行為決定態度。我的理由如下:

    首先還是要搞清楚態度的根源,或者說是態度與行為的關係,才能弄明白到底是態度決定行為,還是行為決定態度。

    管理者反覆強調、宣傳佈道“態度決定行為”,其實只不過是強權者、管理者、資本家等用來管控員工、工人的武器而已。讓下屬、員工變“態度決定行為”變成了管理者自己推託責任、保全自己最好的盾牌,而且我們的員工因為一直受這種教育,矇在鼓裡還不知道為什麼。

    這可真是很大的認知錯誤!

    在企業管理中,正確的邏輯應該是用各種行動/手段/規範使企業員工介入到管理流程中,持之以恆,最終改變企業員工的態度,也就是行動——行為——興趣/慾望——態度

    運用“行為決定態度的態度改造模式”進行企業管理,企業員工的態度改變就會經歷相應的三個階段:

    1、服從。企業員工或是出於本人的意願,有意識的去理解管理者的目的而主動服從;或是受到管理者制定的企業群體規範的壓力,從而產生被迫的服從行為;

    2、同化。企業員工的態度不再是表面的改變,也不是被迫,而是開始自願地接受管理者的觀點、信念、行為或新的資訊,這一階段已經與管理者所要形成的態度相接近,但沒有同自已全部態度體系相融合;

    3、內化。企業員工的內心發生了質的變化,新的觀點、新的情感和新的意願已經納入了自己的價值體系之內,成為自己態度體系中的一部分,比較穩固,也不太容易改變。

    所以,我下一個結論,態度與行為的關係就像是理論與實踐的關係:理論源於實踐,但又高於實踐,理論對實踐有指導作用,同時,理論要接受實踐的檢驗,也就是理論要在實踐中不斷創新。

    態度行為的關係是:態度源於行為,態度高於行為,態度對行為有指導作用,同時,態度要接受行為的檢驗,也就是,態度要在行為過程中不斷創新。也即:行為決定態度,態度反作用於行為。

    因此,有什麼樣的制度安排,就會有什麼樣人的行為,管理就是要制定改變人行為的制度,久而久之,隨著行為的改變,這種行為根深蒂固,人的態度就改變了,群體態度的改變就形成了文化。好的制度形成好的文化,壞的制度形成壞的文化。一旦形成了文化,要徹底改變,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看過的哪兒部電影裡有讓你拍案叫絕的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