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南韓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公元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戰國初期,魏國迅速成為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力。尤其對西鄰秦國,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將秦國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與隴西商於等地。
這種令天下瞠目結舌的崛起,根源在於魏文侯開創了後來一再被歷史證實其巨大威力的兩條強國之路:一是積極變法,二是急賢親士。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
李悝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名言。李悝將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腐朽落後的世襲制度的挑戰。由於廢除世襲制度,一批於國家無用且有害的特權階層的人物被趕出政治舞臺,一些出身於一般地主階層的人,可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此舉實際開創了地主階級對奴隸主貴族的鬥爭,為以後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開闢道路。
這樣改革的結果,大大削弱了魏國的“世卿世祿”制度,以後的封君在封國食邑內沒有治民之權,只衣食租稅;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況較好。
魏國末期:公元前225年,秦國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魏國和楚國,秦軍主帥為王賁,一路長驅直入,迅即攻到魏國國都大梁城下。無奈大梁城池堅固,城內又是糧草充足,秦軍數度強攻,皆無功而返。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
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地處黃河之濱,黃河洪流,就在離城數里之處轟隆而過,而大梁城的地勢,遠低於黃河的河床高度。
王賁於是命軍士於大梁城西北開渠,引黃河之水,築堤壅其下流。時值初春,正是春汛時節,秦軍冒雨興工,王賁親自催督,渠成,雨一連十日不止,水勢越發浩大。隨著王賁一聲令下,決堤通溝,洪水泛溢,大梁城頓成澤國。
城牆久浸於水中,不免頹壞,秦兵乘勢而入,大梁於是告破。見大勢已去,魏王假只得請降。王賁盡取魏地,為三川郡。魏國就此滅亡。
秦始皇二十二年,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派兵進攻魏國首都大梁。秦戰地統帥王賁認為大梁城垣堅固,很難在短期內攻拔,於是引大溝之水衝灌大梁城,經3個月戰爭,城垣崩塌,魏王假出降,被王賁所殺,魏國滅亡,秦以其地建為東郡。
魏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5),周朝諸侯國之一,也是戰國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公元前403年魏文侯被周威烈王冊封為侯、公元前344年稱王、至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共179年。領土包括現在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陝西西部、河北南部。
當時它西鄰秦國,東隔淮水、潁水與齊國和宋國相鄰,西南與南韓交錯接界、南面有鴻溝與楚國接壤,北面則有趙國。魏國始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公元前364年,魏惠王從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此後魏國稱為梁國。
公元公元前453年趙襄子、魏桓子和韓康子三家分晉,公元前403年,魏與趙、韓一起被名義尚存的周天子正式封為諸侯。由於魏國地處中央四戰之地,憂患的環境和勃勃雄心使魏文侯成為戰國最早推行變法圖強的君主。
他用翟璜為相,改革弊政;用樂羊為將,攻掠中山國;以李悝變法,教授法經,依法治國,魏國呈現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機。
戰國250餘年歷史中,魏國是最先強盛而稱雄的國家,公元前公元334年魏惠王和齊威王在徐州會盟,互相承認對方為王,史稱“徐州相王”。
但在以後的戰爭中,魏國“東敗於齊,西喪秦地七百餘里,南辱於楚”,開始衰落。傳至魏王假,於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為秦國所滅。
戰國初期,魏國迅速成為實力最強的新興大國,對天下諸侯產生了極大的衝擊力。尤其對西鄰秦國,魏國以強盛的國力軍力,奪取了整個河西高原與秦川東部,將秦國壓縮得只剩下關中中西部與隴西商於等地。
這種令天下瞠目結舌的崛起,根源在於魏文侯開創了後來一再被歷史證實其巨大威力的兩條強國之路:一是積極變法,二是急賢親士。
魏文侯在戰國七雄中首先實行變法,改革政治,獎勵耕戰,興修水利,發展封建經濟。
李悝主張廢止世襲貴族特權,提出“食有勞而祿有功,使有能而賞必行,罰必當”的名言。李悝將無功而食祿者稱為淫民,要“奪淫民之祿以來四方之士”。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對腐朽落後的世襲制度的挑戰。由於廢除世襲制度,一批於國家無用且有害的特權階層的人物被趕出政治舞臺,一些出身於一般地主階層的人,可因戰功或因其才能而躋身政界,此舉實際開創了地主階級對奴隸主貴族的鬥爭,為以後封建制代替奴隸制開闢道路。
這樣改革的結果,大大削弱了魏國的“世卿世祿”制度,以後的封君在封國食邑內沒有治民之權,只衣食租稅;官吏制度有所改善,政治情況較好。
魏國末期:公元前225年,秦國兵分兩路,分別進攻魏國和楚國,秦軍主帥為王賁,一路長驅直入,迅即攻到魏國國都大梁城下。無奈大梁城池堅固,城內又是糧草充足,秦軍數度強攻,皆無功而返。然而,大梁城在地形上先天不足。
大梁,即今天的河南開封,地處黃河之濱,黃河洪流,就在離城數里之處轟隆而過,而大梁城的地勢,遠低於黃河的河床高度。
王賁於是命軍士於大梁城西北開渠,引黃河之水,築堤壅其下流。時值初春,正是春汛時節,秦軍冒雨興工,王賁親自催督,渠成,雨一連十日不止,水勢越發浩大。隨著王賁一聲令下,決堤通溝,洪水泛溢,大梁城頓成澤國。
城牆久浸於水中,不免頹壞,秦兵乘勢而入,大梁於是告破。見大勢已去,魏王假只得請降。王賁盡取魏地,為三川郡。魏國就此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