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了晉國。在秦國的援助下,62歲的重耳當了晉國國君,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賞賜隨從他流亡的臣屬,功大的封邑,功小的尊爵。晉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內政,實行免債薄賦,救貧濟弱,減輕關稅,便利交通,促進商業,寬恤農業等發展生產的政策;堅持舉用賢能,論功行賞的用人政策;擴充加強軍隊。全國建立上、中、下三軍,各軍設將佐二人,中軍將位最尊,指揮全軍,稱為中軍元帥(後世元帥、將軍之名始於此)。這些改革使晉國財富充裕,國力強盛,為爭霸奠定了基礎。
晉楚爭霸主要三次大戰: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邲之戰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 鄢陵之戰時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 前546年弭兵之會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佔優勢。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立即釋放所俘楚將,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 此後晉國在北兼併狄戎之國,在西阻秦東進,同時南下壓制楚國。
晉悼公時,晉國全面實施大戰略計劃,焦夷之戰後晉悼公三駕疲楚,楚國最終無力應戰;前575年鄢陵之戰後,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繼續扶助南方的同姓吳國來控楚。 前563年春,晉、吳國君首次接洽,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 前506年,吳楚決戰楚軍大敗,吳軍攻佔了楚國都城郢(詳見吳破楚入郢之戰等)。晉國大戰略計劃實施成功,亦為晉楚爭霸的餘波所致。
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時,晉國全面實施大戰略計劃,鄢陵之戰後晉悼公三駕疲楚,楚國最終無力應戰,暗合於孫武之"不戰而屈人之兵"。
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楚國大敗後,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在楚國後背插上一刀,扶助南方新興的吳國來抗衡楚國(比如派人教授吳人"車戰步戰"等陸戰之法等,使用馬匹、戰車、弓箭及各種戰術等)。
吳國、晉國皆為姬姓之國。吳國開國之君"吳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晉國開國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與邑姜之子(邑姜為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之女,今山西太原晉祠因紀念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興建),傳說周成王"桐葉封弟"。
晉悼公時,前563年春,晉、吳國君首次接洽,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晉國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參加的中原18國諸侯先後會於召陵和皋鼬,準備攻楚。(參見召陵之盟和皋鼬之盟)晉國召集的18國有齊國、魯國、宋國、蔡國、衛國、陳國、鄭國、許國、曹國、苔國、邾國、頓國、胡國、滕國、薛國、杞國、邾國等,共商計伐楚國之事。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也是晉國輝煌霸業的最後反照。
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最終末能達成一致意見。原楚屬國蔡、唐自願助吳攻楚。孫武等認為楚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吳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吳楚之戰決戰開始後,吳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擊敗楚軍主力後,尾隨追擊,五戰五勝,僅10天即攻入楚都郢城。
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兵聖孫武率領下大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楚向秦國求救,申包胥哭秦庭,感動秦哀公。秦國發兵救援楚國,幫助楚國復國。 (詳見吳破楚入郢之戰,柏舉之戰,秦救楚之戰等吳楚戰爭系列。)晉國的大戰略計劃最終成功實施,亦為晉楚爭霸的餘波結果。
公元前636年(周襄王十六年),流亡在外19年的重耳,回到了晉國。在秦國的援助下,62歲的重耳當了晉國國君,就是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後,賞賜隨從他流亡的臣屬,功大的封邑,功小的尊爵。晉文公信用功臣,改革內政,實行免債薄賦,救貧濟弱,減輕關稅,便利交通,促進商業,寬恤農業等發展生產的政策;堅持舉用賢能,論功行賞的用人政策;擴充加強軍隊。全國建立上、中、下三軍,各軍設將佐二人,中軍將位最尊,指揮全軍,稱為中軍元帥(後世元帥、將軍之名始於此)。這些改革使晉國財富充裕,國力強盛,為爭霸奠定了基礎。
晉楚爭霸主要三次大戰:前632年城濮之戰晉勝,前597年邲之戰楚勝,前575年鄢陵之戰晉勝。 鄢陵之戰時俘獲了楚王子公子茷,楚共王也被射瞎一隻眼睛。前557年晉國在湛阪之戰再次擊敗楚國。 前546年弭兵之會後,晉楚大體平分霸權,晉國總體上佔優勢。
前627年崤之戰後,秦國立即釋放所俘楚將,與楚國結盟對抗晉國。 此後晉國在北兼併狄戎之國,在西阻秦東進,同時南下壓制楚國。
晉悼公時,晉國全面實施大戰略計劃,焦夷之戰後晉悼公三駕疲楚,楚國最終無力應戰;前575年鄢陵之戰後,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繼續扶助南方的同姓吳國來控楚。 前563年春,晉、吳國君首次接洽,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 前506年,吳楚決戰楚軍大敗,吳軍攻佔了楚國都城郢(詳見吳破楚入郢之戰等)。晉國大戰略計劃實施成功,亦為晉楚爭霸的餘波所致。
晉悼公(前586年-前558年)時,晉國全面實施大戰略計劃,鄢陵之戰後晉悼公三駕疲楚,楚國最終無力應戰,暗合於孫武之"不戰而屈人之兵"。
前575年晉楚鄢陵之戰,楚國大敗後,晉國為了繼續打擊楚國,在楚國後背插上一刀,扶助南方新興的吳國來抗衡楚國(比如派人教授吳人"車戰步戰"等陸戰之法等,使用馬匹、戰車、弓箭及各種戰術等)。
吳國、晉國皆為姬姓之國。吳國開國之君"吳太伯"是周文王的伯父;晉國開國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與邑姜之子(邑姜為齊太公呂尚即姜子牙之女,今山西太原晉祠因紀念唐叔虞及其母后邑姜而興建),傳說周成王"桐葉封弟"。
晉悼公時,前563年春,晉、吳國君首次接洽,從"北-東北-東"三方形成對楚國的包圍網,給予楚國以極大的震撼與威脅。
周敬王十四年(前506年),晉國召集有周王室大臣參加的中原18國諸侯先後會於召陵和皋鼬,準備攻楚。(參見召陵之盟和皋鼬之盟)晉國召集的18國有齊國、魯國、宋國、蔡國、衛國、陳國、鄭國、許國、曹國、苔國、邾國、頓國、胡國、滕國、薛國、杞國、邾國等,共商計伐楚國之事。這是春秋時代,以一國之力發起的最大規模的諸侯會盟,也是晉國輝煌霸業的最後反照。
因盟主晉國臨時改變主張,最終末能達成一致意見。原楚屬國蔡、唐自願助吳攻楚。孫武等認為楚已完全孤立,實力亦大有削弱,吳遂與蔡、唐聯合進攻,發動了"涉淮逾泗,越千里而戰"的戰略決戰,吳楚之戰決戰開始後,吳軍在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擊敗楚軍主力後,尾隨追擊,五戰五勝,僅10天即攻入楚都郢城。
公元前506年,吳軍在兵聖孫武率領下大敗楚軍,攻入楚國都城郢,楚向秦國求救,申包胥哭秦庭,感動秦哀公。秦國發兵救援楚國,幫助楚國復國。 (詳見吳破楚入郢之戰,柏舉之戰,秦救楚之戰等吳楚戰爭系列。)晉國的大戰略計劃最終成功實施,亦為晉楚爭霸的餘波結果。